极地附近的小岛如何成为“四姓家奴”,英阿双方为何死磕_阿根廷_英国_马岛

(阳了后难受了有足足十多天,整个人像软体动物一样无精打采。阳康后身体的精力和思维还是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文章中很可能出现一些错别字和逻辑错误,还请大家海涵。)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精辟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与政治是有一致性的,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可以说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解释。、

混乱的过往

马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其为福克兰群岛(为了叙述方便,后文统称马岛或马尔维纳斯群岛)。这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沿海的,不起眼的小岛群。群岛由34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礁组成,其中十五个较大的岛屿长期有人居住,群岛中最大的两个岛被称为东岛和西岛。在战争爆发前,群岛上共有1800多位居民,其中28位是阿根廷人。马岛的历史是极其混乱的,这给后面双方举事提供了充分的由头。

已知的史料记载中英国人约翰·戴维斯于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但并未登陆。最早登陆的人是约翰·斯特朗,他于1690年登陆该岛,并以英国海军司令福克兰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福克兰群岛。但第一批定居在这里的人却是一批法国人,他们于十八世纪发现该岛,并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后面大家熟知的西班牙语岛名“马尔维纳斯”就是翻译自法语岛名。法国人于1764年开始在东岛上定居,并将登陆的地点命名为路易斯港。1765年,英国人重回西岛上,宣称西岛为英王领土。1766年,西班牙人也找上门来,宣称根据“1493年划分西班牙-葡萄牙势力的教皇子午线”,马岛应该归属于西班牙人,他们以24000英镑的价格从法国人手里买来了东岛主权。后来在1770年的时候,看英国佬不爽的西班牙人将英国人赶出了西岛,不过后来两国又达成协议,英国人又重新回到西岛定居。到了1774年,英国迫于财政压力,从西岛撤走为数不多的驻军,但保留了对西岛的主权。

展开全文

马岛概况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横扫欧洲,干碎了哈布斯堡家族。趁着西班牙投降法国的契机,英国人大肆搜刮西班牙在海外的利益。英国人登陆了阿根廷,宣布了对阿根廷的管辖,但至于一旁“蚊子腿”的马岛,他们则并没有单独安排总督过去接管全岛。

1816年,阿根廷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阿根廷宣布继承西班牙的殖民地,并将马岛收入囊中。但到了1829年,英国对阿根廷方面表示马岛依旧是英国的主权领土,并于1833年派人前往东岛升起国旗宣布主权。面对“日不落”帝国的挑衅,阿根廷人识趣地撤出岛上。但在此后的官方文件上一直不承认英国对于岛屿的主权,不过阿根廷的抗争也局限于此。

拉美地区由于被长期殖民的缘故,各国都存在着许多极其混乱和错综复杂的领土争端。比如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的领土争端,秘鲁与厄瓜多尔的领土争端,巴西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之间的领土争端,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阿根廷与巴西曾经在19世纪联手吃掉了巴拉圭一半的领土。所以对于拉美国家来说,搞领土争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许多时候这些争端更多充当政治家们作秀的陪衬。

二战后,上台的庇隆政府在阿根廷大搞民族主义来笼络人心,于是马岛问题被再次提出,以充当民族主义的催化剂。不过在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后,马岛问题也就被不了了之地再次扔到一旁。

20世纪前的英国人对于马岛的管理不是很上心,但后来发现这里地处南美大陆的南端,可以控制南大西洋通往南太平洋的航道,于是先后在岛上建立了一系列港口设施、电台、海底电缆站等建筑。1939年围歼德国斯比伯爵号战列舰而受伤的英国重巡埃克塞特号还前往马岛港口做过紧急维修。

在1958年与1964年时,英阿就马岛问题两次提交联合国,不过联合国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打圆场,让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事实上,两国真的在和平处理争端。七十年代开始,英国同意让阿根廷政府给岛上居民上户口以方便他们在阿根廷大陆活动。随后两国还在岛上的斯坦利港合作建了机场。好景不长,没几年后随着马岛附近油气资源的发现,两国矛盾再次激化。为了调和矛盾,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也给出了许多方案。英国外交部一开始给出的方案是将岛屿主权归还阿根廷,而将使用权长期租借给英国。不过这个方案遭到了英阿双方的一致反对,一位英国议员更是扬言:“我们宁愿失去五个北爱尔兰也不愿失去一个马岛!”。

位于东边的南乔治亚岛也是两国的争端岛屿

后来双方又决定通过岛上居民的投票来决定主权归属,随后双方政府都展开了对岛民的拉拢。阿根廷开辟了往返大陆和岛屿之间的固定航班,并派遣了大量医疗、教育人员援助岛上。即使阿根廷很卖力的示好岛民,可由于岛民大部分是英国人后裔,且他们都对阿根廷经济和局势持很悲观的态度(虽然当时英国的经济和局势也不太平),所以对于阿根廷来说通过投票来得到主权归属的机会约等于零。

不得不出兵的阿根廷

之前所提到的关于马岛海域附近发现油气资源只是英阿双方矛盾激化的一个诱因,驱动阿根廷方面不惜以武力夺回马岛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阿根廷国内的局势,这也正印证了那句“一切外交的根源即是内政”。

阿根廷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它本可以成为一个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然后躺着赚钱的国家,但奈何它出生在拉丁美洲这样一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土地上。在阿根廷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动荡才是这个国家的基调,军政府、左翼、右翼、民粹轮流登场又匆匆离去。八十年代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的上台成为马岛战争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

加尔铁里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们一家都是意大利移民。年轻的加尔铁里成绩不错,17岁便进入了阿根廷国家军事学院学习工程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军校任职。1975年的时候,加尔铁里成了一名工程部队军官。

加尔铁里

刚巧到了1976年的时候,阿根廷迎来了又一次稀松平常的军事政变,时任陆军司令魏地拉在幕僚的伙同下罢黜了时任阿根廷总统伊莎贝尔·庇隆。上台后的魏地拉大肆屠杀左翼进步人士与阿根廷共产党员。也就是在这期间,加尔铁里成为了军政府最忠实的拥趸,大肆帮助军政府抓捕和迫害左派人士,因为极其卖力地为军政府效力,短短两年时间内,加尔铁里就晋升为陆军总司令,跻身军事执行委员会,成为最高决策层。1980年,加尔铁里接替魏地拉成为军事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并晋升为中将(阿根廷军官哪怕跻身高位,军衔也普遍授予的不高)。

魏地拉

魏地拉执政的这些日子里可以说是又当又立,打出的执政旗号是“结束腐败与颠覆”,实则尽做了打压工人阶级与贪污腐败的事,经济生产活动被破坏的一塌糊涂。雪上加霜的是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用货币政策收割拉丁美洲,到了1981年时,阿根廷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恐怖的600%!民众的怒火被点燃,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在阿根廷四起。1981年3月29日,魏地拉被赶下台,由时任陆军总司令比奥拉接任总统。

接任的比奥拉已经年老无比,无力主持国务,九个月后便宣布辞职,由海军中将拉科斯特担任临时总统。但这个拉科斯特更是个没用的主,国家在他的“努力”下又猛在下坡路踩油门。这时候,加尔铁里出手了。

12月22日,加尔铁里发动军事政变接任新一任总统。他上台接手的是个烂到透顶的局面,经济已经到了要崩溃的时候,如果处理的不好,民众随时可能把他赶下台。加尔铁里选择大刀阔斧地放手改革,然而他选择的方式却是——休克疗法……

加尔铁里宣布削减政府开支、出售国企股份(推行私有化)、减少货币发行量、冻结物价与工资水平(属于是向经济学规律死磕的操作了)等等。众所周知,休克疗法成功的先决条件十分苛刻(比如几乎没有国企经济成分、与欧美国家产业没有冲突、农业国等等),成功的国家寥寥无几,加尔铁里的休克疗法很快就把阿根廷的经济搞休克了。同时,为了自己也被军事政变,加尔铁里自任为三军统帅,试图独揽大权。很快,国内便涌现了十几个反对党,人民也都站在了加尔铁里的对立面,他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和独夫民贼。此时的加尔铁里内心清楚,如果不来一剂猛药或强心针转移国内矛盾,他将很快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这也是促使加尔铁里武力收复马岛的最大原因。

办一件冒险的事除了要有“贼心”也得有“贼胆”才行,英国好歹是五常之一,阿根廷出兵的底气是哪里来的呢?

加尔铁里对自己的外交环境很是自信。加尔铁里是个极度亲美的人,可以说是到了一种谄媚的态度。在出访美国时,他更是大言不惭地表示:“我是美国的儿子。”为了讨好里根,他更是变本加厉地迫害工人阶级、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阿根廷也进口了许多美制武器。出访美国时里根政府和媒体也是对加尔铁里大加赞赏,这搞的加尔铁里不免飘飘然,认为自己是美国在南美不可获取盟友。

面对当时世界的另一个霸主苏联,加尔铁里虽然不遗余力地迫害国内左翼、民主人士与共产党员,但他依旧极力和苏联搞好关系。依靠农产品出口,阿根廷成了苏联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因此加尔铁里认为自己和苏联的外交关系也不错,如果开战也是能获得苏联支援。

对于同欧洲的关系,加尔铁里也很是自信,阿根廷同德法的关系也很是不错,尤其是和法国,自己可是法国军火的大客户。所以加尔铁里认为到时候德法不说是支持自己,至少也是中立。

阿根廷大量装备的A4天鹰攻击机

另外在定生死的军事实力方面,阿根廷也是有底气的。尤其是阿根廷的空中力量,有着一批作战英勇、能力出众的飞行员,有着像A4天鹰、法国超级军旗这样性能还不错的战机,还有像飞鱼反舰导弹这样的稀罕货。此外还有一批订购自法国的武器正在出货的路上。海军方面也有一艘三手航母“五月二十五”号充当门面,一艘二战老古董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号,数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以及数艘潜艇。

五月二十五号航母

英国方面的窘迫更是加强了阿根廷的自信心。二战后的英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海军强国,五十多艘航母的存量足够让绝大部分国家胆寒。但战后英国国力衰落的速度令人咋舌,为了削减开支和国防预算,五十多艘航母卖得卖拆得拆,到了战争爆发前的1982年,英国只剩下两艘勉强能带“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反潜航母了(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号航母就是英国在1948年出售给荷兰,再由荷兰卖给阿根廷的)。

无敌号航母

这两艘航母撑死也只能带20架海鹞。而且更关键地是,英国连这两艘仅有的航母也不打算要了,竞技神号已经确定要打包卖给印度,就连服役不算太久的无敌号也计划打算卖给澳大利亚。况且英国远在北大西洋靠近北极圈,要到靠近南极的马岛作战需要跨越7000海里的超远路程,这对任何国家的后勤与组织能力都是一项艰难的挑战,更何况是衰败的英国。而马岛就在阿根廷自家门口,200海里的距离哪怕不用航母,陆基战斗机也能轻松赶去作战,后勤压力更是要小不少。

竞技神号航母

基于以上外交、内政、军事方面的考量,加尔铁里觉得马岛一仗不得不打,而且英国不会出兵。加尔铁里的考虑确实是有合理性的,但还有很多因素他未能充分考虑到,阿根廷需要这样一场胜利来转移矛盾,此时的英国也需要这样一场胜利。

不得不应战的英国

英国战后的发展是急转直下的,世界霸主的地位不复存在,海外的殖民地被美苏瓦解,经济形势也是越来越恶化。撒切尔执政时期,她大搞新自由主义,大量国企私有化,实体制造业遭到灭顶之灾,无数工人的利益被损害,失业率暴增,大街上到处是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罢工与反政府游行更是家常便饭。面对国内的严峻局势,阿根廷如果再挑衅得手,将粉碎撒切尔打造的铁娘子人设,自己的首相位子也不可能再坐下去。所以面对阿根廷的挑衅英国必然出手。

“铁娘子”撒切尔

另外,和一般国家不同,英国的军舰在退役的前一天也得保持作战能力,所以即使英国已经确定要在年底出售掉手中的竞技神号航母,战争爆发前的四月,航母依旧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另外阿根廷原本是打算年底出击,那时候英国已经将航母出手了,但加尔铁里为了赶在五月二十五日国庆前拿下马岛给国庆献礼,所以把作战计划提前到了四月。这一计划的变更让英国的两艘航母得以出战。

虽然横跨大西洋对于后勤是个顶天的压力,但作为老牌海军国家的英国还是有着自己一套的方法。英国的大型海轮如游轮、集装箱货轮、油船、滚装船等都得在英国海军登记,并且船员需要定时接受准军事化的训练。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民用海轮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成为海军的后勤保障船只。

出兵马岛!

三月份的时候,阿根廷方面开始筹备战争动员。到了三月下旬,两支特混舰队被组织起来。第40特混舰队指挥官为荷尔赫·阿拉拉少将,该舰队为登陆舰队,下辖两艘英制42型驱逐舰、两艘护卫舰、一艘潜艇、一艘坦克登陆舰、一艘破冰船、一艘补给舰。第20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是胡安·隆巴多中将,舰队下辖航母“五月二十五”号(8架A4天鹰攻击机、4架S2反潜巡逻机、3架云雀直升机、3架海王直升机)、三艘美国二手驱逐舰、一艘油船、一艘拖船。陆军上将奥斯瓦尔德·加西亚负责马岛战区。海军少将卡洛斯·巴瑟负责登陆部队。

计划中,作为登陆舰队的第40特混舰队将拿下马岛群岛东岛上的斯坦利港,以及港口附近英国的军事设施,并且负责控制岛上居民。

阿根廷购买的英国42型驱逐舰

在行动发起前,阿根廷通过外交方式传达了自己想要武力收复马岛的意图,不过为了行动的突然性,外交辞令有些含糊其辞。阿根廷向英国表示:“……马岛问题不能再被拖延……阿根廷在必要的时候会用自己的方式收复马岛……”英国在收到阿根廷的外交声明时并没有在意,只是把它当成了“严正抗议”之类的套话,况且英阿在军火贸易、经济贸易方面往来密切,双方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差,所以这更加麻痹了英国高层。眼见英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反应,加尔铁里果断出兵。

阿根廷海军的法制A69型驱逐舰

3月28日,两支舰队从贝尔格拉诺军港和德赛拉多港启航,当晚驶到马岛以北450海里(约830公里)处。当晚,阿军航母放飞反潜巡逻机进行侦察,并未发现英国潜艇。不幸的是,第二天中午舰队遇到了风暴,狂浪和飓风摧毁了破冰船上的一架美洲虎直升机,整个舰队的航速被减慢至6节以保证航行安全,空中侦察行动也全部取消,原定在3月30日的登陆行动也被推迟到4月2日。

3月31日中午的时候,阿根廷的电子侦测发现了马岛总督亨特在对岛民发出阿根廷政府近期可能有所行动的警告,阿根廷舰队觉得自己失去了袭击的突然性。4月1日傍晚,登陆舰队到达马岛外海。晚上9点多,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艇到达斯坦利港以南的一个小锚地停泊,驱逐舰上80名突击队员乘坐皮划艇登岛。登岛后队员前往总督大楼和英国海军陆战队兵营附近潜伏。4月2日凌晨2点的时候,潜艇上的10名蛙人出发,负责保护滩头。

登岛后,阿根廷人才发现虽然之前总督提醒岛民加强警备,但岛上的英国人并未做出反应,整个岛屿还是在一片沉睡之中。早上6点的时候,坦克登陆舰直接驶入斯坦利港,在码头卸下了19履带式人员运输车。在斯坦利港口南边的驱逐舰也用大喇叭往城内喊话,让岛上居民和士兵放弃抵抗。但阿军的装甲车一上岸,港口旁边南极科考站内的英军就用步枪和机枪猛烈开火。阿军用无坐力炮发射空包弹恐吓楼内英军,同时突击队员向大楼发起进攻。面对数十倍于自身的阿军,马岛总督在9点钟很识相地宣布投降。在这场小规模交火中,阿军登陆部队吉亚奇诺上校被击中身亡,英军仅受伤一人。这些英军士兵被阿根廷送到了乌拉圭,再从那回国。

当天早上,破冰船上的“海王”直升机将一支突击队员运送到了斯坦利港口旁边的机场,机场并没有英军抵抗,阿军很快控制了机场。随后一架C-130运输机从阿根廷本土降落到机场上,运送来所需要的物资。不久后又一架C-130降落,运送来了一支增援部队。到早上8点30时,岛上阿军数量已达到4000人。

4月30日清晨,由一艘驱逐舰、一架美洲虎武装直升机、两个海军陆战队排组成的第60特混舰队出发,准备前往控制马岛群岛中的南乔治亚岛,那里还有未控制的英军。为了防止岛上可能存在的抵抗,阿军派了一架云雀直升机前往岛上侦察,但盘旋了1个小时都没发现什么异样,于是舰队取消了炮火压制的计划。美洲虎直升机往岛上运了第一批15名突击队员,但在运来第二批时,躲在街道的英军发动攻击,美洲虎直升机随即起火坠毁,两名队员死亡,其余幸存者被云雀直升机救回。遭到攻击后,停泊一旁的护卫舰立马用100毫米舰炮还击,英军也用反坦克导弹朝护卫舰开火。导弹击毁了护卫舰上的反舰导弹发射器,并打死了一名阿军水手。20分钟的交火后,岛上的22名英军宣布投降,之后也被送去乌拉圭然后回国。

占据总督府的阿军

当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收回马岛,并在四天后将马岛列为阿根廷的第24个省,由陆军参谋长梅南德斯准将担任马岛军事长官。

马岛收复的消息传回国内后,阿根廷举国欢腾,人民忘记了局势动荡带来的痛苦,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万人空巷,盛大的纪念游行进行着。十几个反对党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支持加尔铁里政权。加尔铁里在庆功仪式上喝得酩酊大醉,成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铁娘子”的怒火

再来看英国的反应,马岛被阿根廷占领的消息传回英国后,迅速被印上头版头条,大大的“可耻”一词占据了所有报纸的版面。撒切尔夫人愤怒至极,立马宣布英国与阿根廷断交,并且通过外交渠道让美国总统里根劝说阿根廷不要如此过激,但加尔铁里坚定地向里根表示绝不撤军。4月3日,英国下院召开紧急会议,这是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英国第一次召开下院紧急会议。会议室内挤满了愤怒的议员和饥渴的记者。外交大臣被围攻,人们质问他为什么对阿根廷外交部3月31日发出的消息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些工党议员还借机要求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下台。在会议上,撒切尔果断顶住了压力表示不会辞职,宣布对阿根廷实施制裁,并组建战时内阁。外交大臣和掌玺大臣(负责各类政府文书工作的大臣)引咎辞职。

英国政府义愤填膺,但老百姓和普通士兵在愤怒之余更多的是一脸懵。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马岛在哪,也不知道它为什么重要,许多老百姓甚至因为马岛在苏格兰外海附近所以政府才如此愤怒。许多军官也赶忙拿出地图查阅马岛的位置。

英国政府首先通过舆论和外交为自己积攒优势,强调岛上的英军是因为寡不敌众才投降,强调英国已经对马岛实施了长达150年的统治,是英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并且英国还大打民主牌,谴责阿根廷的军政府独裁统治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援。英国将此事迅速上交到了联合国安理会,很快联合国便通过了“要求阿根廷撤军,同英国进行和平谈判”的决议。

阿根廷为数不多的大杀器:空射型飞鱼导弹

加尔铁里之前引以为傲的同西欧各国的关系此时也显得如此可笑,他事前没想明白欧美各国怎么可能会放弃同英国的关系来支援阿根廷。北约和欧共体国家很快响应英国,宣布制裁阿根廷。西德宣布扣押阿根廷订购的护卫舰,荷兰宣布暂停向阿根廷出口雷达设备,法国宣布停止交付阿根廷订购的超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并且不准第三国转售飞鱼导弹(这在后面战事中对阿根廷是致命的)……至于苏联,阿根廷和它的关系还没好到能让其进行实质性援助的地步,而且苏联离阿根廷十万八千里,南美还是美国的后花园,军事援助风险极大。另外苏联当时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已经处在濒死的边缘,无力管辖。外交方面英国完胜阿根廷。

重要中转站:阿森松岛

撒切尔宣布出兵的决议在会议上一致通过,工党丝毫没有来扯皮。随后撒切尔授权第一海军大臣里奇爵士派出特混舰队,舰队指挥官为伍德沃德少将,登陆部队指挥官为穆尔少将。当天,一架运输机飞往大西洋中部的阿森松群岛,将卫星通信等设备提前运往中转。4艘核潜艇也提前出发赶往南大西洋。当时电影院内正在上映电影《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美国各大媒体纷纷用《帝国反击战》作为英军出兵的标题。

伍德沃德少将

两天后,航母战斗群也整军完毕,在朴次茅斯港人群的歌声中出发,正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军演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们也一同赶往。许多民用船只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装,以充当运输和支援舰。4月7日英国防务大臣宣布马岛附近200海里为禁区,4月12日4时起生效,即时任何出现在禁区内的阿军船只都将遭到攻击。

启航的竞技神号

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英国对自己的军事实力还是没底。法国、美国纷纷将自己出售给阿根廷的武器参数告知了英国,法国还让自己的超军旗战机同英国进行专项格斗训练,美国将用卫星给英国舰队提供实时协助。此外与阿根廷有摩擦的智利也就用自己的雷达给英国舰队提供南大西洋上的预警和导航。

阿根廷的战争准备是很不足的,他们根本没指望英国真的会出兵。4月3日,两架航母上的反潜巡逻机驻扎到岛上,开始了为期十天的不紧不慢的岛上侦察,以寻求一块适合造机场的地方。中旬的时候,也只是派了一架波音707和一架KC-130前往大西洋上侦察英军动向。阿根廷又往岛上增派了几倍的人,岛上的阿军达到了1.5万的规模。岛上还紧急修建了十几座雷达站和弹药库,以及4座可供螺旋桨攻击机起飞的小机场。在4月15日到4月25日间,还进行了临阵磨枪式的射击与反潜训练。

这些准备可以说是聊胜于无,阿军的大部分兵力都放在了东岛,而且只防备了主要的几个港口。岛屿西面的几个小港口压根没有守军。而西岛上只有2000守军,压根顾不了岛上如此大的纵深。另外岛上最大的机场斯坦利港机场并不能起降超军旗和A4天鹰,阿根廷空军只能从本土起飞跨越500海里,这会使作战半径大打折扣,英国航母可以很轻松地躲在陆基飞机的航程外。英国是耗不起的,只能速战速决。为了毕其功于一役,英国出动了2.4万的兵力。

此外,阿根廷几乎所有的先进装备,包括战机、导弹、雷达、火炮都依赖进口,作为防守方后勤却无法打消耗战,这无疑是致命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英国舰队,阿军将会如何面对……

马岛战争的后续已同步更新到主页,关注一下,别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