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近卫军通常是哪些军队?怎样最大程度地确保其忠诚度?_皇帝_侍卫_禁军

在古代皇权社会中,皇帝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命能够说是重中之重。因此,为维护皇帝的性命安全,在历朝历代,都建立专门的军队随侍在皇帝身边,像是西汉的建章营骑、唐朝百骑、两宋殿前司还有明朝锦衣卫等等。那么,历朝历代的近卫军都是由什么人组成?而又是如何最大程度地确保其忠诚度的呢?

既然是随侍皇帝的军队,历朝历代在禁军的选拔方面都是极其严格的。且跟军队的战斗力比起来,更加重要的反倒是那些禁军士兵的忠诚度。所以,历朝历代对于禁军的兵源都是严格把控的,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禁军的忠诚度。接下来先看历朝历代的禁军都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西汉:建章营骑、期门骑。在西汉初期,设立了南北两军,其中,南军负责的是守卫宫城,而北军负责的是屯卫都城。到了汉武帝时期,新设了两支天子侍卫禁兵,建章营骑跟期门骑。建章营骑在后来改名为“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主要负责的是驻守皇帝平日所在的宫殿。而且,汉武帝还选拔一些阵亡将士的子弟,于羽林骑中抚养,组建起了一支“羽林孤儿”。

期门骑的话则是取“皇帝微行,期诸殿门”之意,汉平帝的时候更名为“虎贲骑”,这是一支随时听候皇命,随皇帝外出的军队。在最开始的时候,自郎卫(北军)中选拔,随后便从关东、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还有两河等中选择良家子充任。

展开全文

东汉:羽林郎。《后汉书·百官志》中有相关记载:“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说明当时是从京师周边各郡挑选良家子充任。

曹魏:武卫军。虎豹骑属于曹操的绝对嫡系,其长官一直都是由曹氏宗族所担任。不过等到曹丕篡汉称帝以后,便从原有的“虎豹骑”里面选编出精锐组成侍卫队,称“武卫军”,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

唐朝:元从禁军、百骑。其最开始是由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所征召的。在唐朝统一天下以后,李渊便把其中大多数都遣散了,只留下了愿意留守宿卫的三万人,称之为“元从禁军”,主要屯于北门玄武门,专任宿卫,也称北门屯兵。元从禁军一般是采取父老子继的方式去补充兵源,所以也被叫做“父子军”。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从大户人家挑选健壮青年,组建了飞骑,再从其中挑选出善骑射者,其称为“百骑”。按照《新唐书》以及《旧唐书》所记载,“百骑”乃是经常跟随唐太宗外出的亲兵。到了武则天时期,百骑扩充为千骑,在唐中宗李显的时候扩充为万骑,而后不断扩大,不过已经不再是随侍皇帝身边的军队,而是采取轮流宿卫的方式来互相牵制。

两宋:殿前诸班、御龙诸直。宋朝时期的禁军能够称得上是历代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与之相对应的,其职能同样相对较多,不但负责驻守京城,而且还负责驻守各地州府。至于直接负责护卫皇帝的,那就是殿前司。殿前司中主要负责皇帝安全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殿前诸班以及御龙诸直。殿前诸班直接负责皇宫戍卫,其兵源主要是从禁军中选拔或者是由各级将领亲属子侄递补;御龙诸直的话则是随从皇帝外出的近卫跟仪卫,其直接从上四军(即捧日军、天武军、龙卫军、神卫军)里面进行选拔。

明朝:锦衣卫、旗手卫、府军前卫。明朝的禁军主要分成两部分,京营跟上直二十六卫亲军。其中,京营主要负责守备京师,上直二十六卫亲军则是负责卫戍皇城。上直二十六卫亲军大多是皇城的戍卫跟巡逻军,直接负责皇帝安全的侍卫主要是锦衣卫(大汉将军)、旗手卫以及府军前卫(带刀官),那些侍卫多由贵戚子弟所充任,只有府军前卫带刀官是直接从京卫的军官里挑选的。除去这三支随侍皇帝的军队以外,驻守在皇宫内部的军队也有五军营叉刀围子手、三千营红盔将军、三千营明甲将军、勋卫以及散骑舍人等。

清朝: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禁卫军。为保证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宫内部主要是由大内侍卫负责,其中又分成两部分,分别是随侍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跟侍立于皇帝所在殿外檐下的乾清门侍卫。那些侍卫皆由满蒙勋亲子弟或武进士所充任。而且,内务府三旗则选拔兵丁编为本府前锋、护军、骁骑三营,分掌内廷跟御苑的守卫。至于皇城的安全,则主要是由正黄、正红、镶红以及镶蓝四旗,还有由旗人子弟所组建的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负责。

兵源选拔上面的严格,还只是最大程度确保那些禁卫军的忠诚度,不过要是仅有这些,也还是不够的。所以,在确保军队忠诚度的同时,历朝历代也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及职责划分,进一步确保皇帝的安全。

首先,兵权直属皇帝。身为直接护卫皇帝安全的军队,其兵权都是全部直属于皇帝的。再怎么位高权重的人,在没有得到皇帝授权的情况下,也是无权调动那些军队的。像是汉武帝晚年之时发生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以符节调动护北军,不过护北军将领任安在拜受符节后仍然闭门不出,根本不听调。

其次,将领之间相互牵制。为了让禁卫军之间互相牵制,皇帝一般都会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军队交给不同的将领统率,在隋唐时期,护卫京城的十二卫(后增为十六卫)就是分别由不同派系将领指挥;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军队高层互不统属,在明朝时期,京师十团营(后增至十二团营)是总兵官位最高长官,而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为提督。

再次,福利待遇比较高。作为侍卫皇帝左右的将士,其待遇通常来讲都是各级军队里面最高的,跟皇宫和皇帝的距离越近,待遇就会越高。在清朝,御前侍卫跟乾清门侍卫不但在生活待遇上有着优厚,还经常能够得到各种补贴跟恩裳。而且,跟其他军队比起来,他们的升迁也会更加容易些。如清朝的索尼、明珠、索额图、隆科多还有肃顺等,他们都是侍卫出身。

还有,戍卫区域限制。为防止军队哗变,各支军队的职责都是十分明晰的,且通常都会采取区域管控的方式,各支军队只可以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严禁跨区域活动。就算是皇宫内值守的侍卫,也不可以随意走动。要是只是负责守卫宫门的侍卫,但是跑到了内廷去晃荡,轻者被拿下问罪,重者便是当场革杀。

最后,刺杀皇帝的代价极大。在古代,刺杀皇帝属于“十恶不赦”重罪里面的首罪,历朝历代对此的惩处都非常严厉。《唐律》中明确规定“犯者皆斩,家属缘坐,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在明清时期,惩处范围则进一步扩大,按照《大明律》的规定“犯者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只要谋刺了皇帝,就会罪及整个家族。

总之,严格的兵源控制,再加上大多为功勋后代,这便使得他们家族大多与皇室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那些近卫军队的忠诚度普遍都比较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