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出新,用对联记录生活(张靖鸣)_鄂州市_鄂州_湖区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虽然被很多文人视为“小道”,却蕴含着人生哲理与智慧,在社会上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谓传统文化,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成果与经验,值得今人珍视与继承。对联是一种内涵与文采兼融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对仗、平仄、声韵,写联者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

当代写对联的人很多,圈子里非常热闹,他们的作品大致分为老干体、征联体、性情联等。写联者大多没有国学基础,但创作激情饱满,状态非常投入。有些人把联句写得像现代抒情诗一样,自我感觉极佳,殊不知离对联要旨相去已远。写对联如果完全脱离传统,作品就成了大白话,这就像习字者不临写前代书法家法帖一样,无论多么勤奋,是难入门径的。当然,联文过于入古,就会显得迂腐可笑。若能做到融古创新,并富有时代气息,联句就不俗了。

我见过一些清末民初时期的地方对联手抄本,有不少对联是科举文人写的,属于雅正一路;也有民间写手的作品,虽然有些粗俗,但民俗价值不菲。鄂冶一带传统对联艺术的形态与内蕴丰富,如果有对联爱好者静下心来做研究,则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对联的文学功能在于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我偶尔作联,以记录身边的人事。二十年来,所作对联大约有百副,而称意者少。曾著有《竹林联笺》一册,目次为治学、题赠、乔迁、祝寿、贺婚、哀挽、集句等。今从中选择少数寿联与挽联刊载,以缅怀那些曾影响我人生的亲人与长者;因为他们的泽润,我的知识与精神视野才逐渐开阔起来。

寿联

家叔友桢先生六十寿辰

甲子花开,偕春不老;

家邦日盛,受福无疆。

注:张友桢(1947——2020),册名友珍。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张德宝塆人。曾任鄂州师范后勤主任、鄂州职业大学工会副主席等职。

姑父谈云春先生寿诞

丽日云天光寿域;

碧湖春色映门庭。

注:谈云春(1941——2021),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湖瓢村谈家大屋人,曾任梁子湖区沼山镇财政所会计。

宗王父孝英先生

医道济民,令德无极;

文章益世,大年并臻。

注:张孝英(1937—2020),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村港背塆人。中医世家。工古文、诗联,擅长吟唱。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多次参加张氏宗祠祭祀仪式。著有《半闲吟草》《医案心得》数卷。2010年前后,我多次去沼山镇王铺街拜访他。

展开全文

熊克梓先生九十大寿

蹈难不磨,桑田一笑;

居安忘迹,砚海千春。

注:熊克梓(1929——2021),鄂州市梁子湖区公友乡熊易村熊万隆塆人。擅吟诵,工诗联。系“张裕钊体”书法传人。著有《苏斋诗联草》《苏斋文萃》《客子楹联集》《客子手札》等。2013年至2019年,熊克梓先生住在鄂州城区小儿子家,我常登门拜晤。

挽联

挽刘厚茂先生

品也洁、行也芳,才德双馨垂后世;

学不厌、诲不倦,程门共恸忆先生。

注:刘厚茂(1945——2004),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东井村刘伯岩塆人。擅长书法。曾在鄂州、大冶、武昌等地高中学校任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随刘厚茂老师学习书法。

挽宗兄绍勇老师

少时逢国难,中岁遇动乱,老年遭偏瘫,苦难千重承素志;

杏坛称名师,学界尊宿儒,族党推耆硕,精勤半世鉴丹心。

注:张绍勇(1930—2011),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咀塆人。解放前与家父蔚兰先生在张氏宗祠同学,多次参加家族祭祀活动。后从军,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解放后任沼山中学教师,著有《吟鞭集》《绍勇诗联集》。

挽何咸舫先生

挥泪忆杖履,聊民生、话民俗、唱民谣,吴都画苑聆謦欬;

行歌吊仁贤,历世变、尝世态、忧世道,沼麓林间揖清芬。

注:何咸舫(1933—2012),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洪内村何兴祖塆人。幼读私塾,擅长民间工艺。我与其子何是旻、何武鸣交厚。2008年前后,何咸舫先生住在城内中和画苑,我常听他谈民生民俗。

挽族叔友燧先生

劳其身,苦其心,物力维艰,恒系兴家造业;

敦于品,义于理,风规恭谨,足启孝子贤孙。

注:张友燧(1943-2015),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张德宝村人,生子四:兴、家、造、业。其次子绍家在浙江义乌创业,开办印刷厂。

挽朱朗如先生

时夏日灼灼,朗然去焉。俯聆白雪遗音,一碟咏诗成绝响;

值南风薰薰,如此安矣。仰瞻紫阳故第,满庭乔木挂余晖。

注:朱朗如(1927一2018),湖北鄂州市西长岭街人,出身书香中医世家。曾任高中语文教师。工诗词,擅吟咏。著有《凤台吟草》,与其父朱黻华遗作合刊为《仰俯楼诗存》。2009年前后,我多次登门拜晤,并请同事陈黎明老师为其录制诗词吟咏一碟。

挽丁有国先生

擅点校、精注释,克勤有恒,名山事业千秋在;

摒俗操、寡交游,惟止乃动,世路行藏一念清。

注:丁有国(1933——2020),湖北蕲春人。张裕钊文化研究专家。主要成果有点校《武昌县志》、主编《张裕钊论学手札》《濂亭遗诗注评》《张廉卿诗文注释》(上下集)等。

挽陈新烈先生

时值佳辰,舒眉爽气,听鮐背老人念腔说文,二三百载俚风烈;

忽闻噩讯,垂泪伤怀,望纱帽山麓乍暖还冷,四十八蹬迷雾深。

注:陈新烈(1924—2021),湖北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陈太村七房塆人,是该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俗活动的重要成员。我与家兄海燕先生、同事杨忠科副编审、市诗联协会副秘书长胡红英女士等多次登门拜访,了解清末以来七房塆一带民俗状况与社会背景。

挽熊克梓先生

运蹇无端,入日寇虎口、囚土匪巢穴、陷县署囹圄,惟凭铁骨独撑,何妨万劫一声啸;

渊闳有自,秉熊桴规箴、踵廉卿法书、传儒门经籍,于此芳风丕显,足表九原百字铭。

注:同上。

本文作者张靖鸣,湖北鄂州人。学者、作家。

曾搜集民间资料一万余篇、拍摄图片五万余张、音像资料一千余段。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题写序文、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著述有《樊棘诗文选》《镜鉴杂稿》《竹林联笺》《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文史日记》《敦义儒林》(编著)《张裕钊卷》(执行主编)《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副主编)《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张蔚兰手抄本》(整理)。点校《絸翁录存》《朱峙三日记》(四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