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论坛|沙伊北京“握手”:一次开创性的斡旋_伊朗_沙特_中东

环球论坛|沙伊北京“握手”:一次开创性的斡旋

【相关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方联合声明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三方联合声明

为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国支持沙特阿拉伯王国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积极倡议,根据习近平主席与沙特、伊朗两国领导人就中国承办和支持沙伊两国举行会谈所达成的共识,沙伊双方为了在兄弟关系框架下通过对话和外交方式解决双方分歧,以恪守《联合国宪章》《伊斯兰合作组织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规章和惯例,沙特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分别率领沙特和伊朗代表团于2023年3月6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谈。

沙伊双方赞赏并感谢伊拉克共和国和阿曼苏丹国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承办多轮对话。双方赞赏并感谢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承办和支持此次会谈并推动其取得成功。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双方同意两国外长举行会晤,启动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双方同意将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伊历1422年1月22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伊历1419年2月2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三国均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此声明于2023年3月10日在北京发表。

声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沙特阿拉伯王国代表、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共同签署。

沙伊北京“握手”:一次开创性的斡旋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李子昕

3月10日,在中国的居间斡旋下,沙特与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三国在联合声明中表示,沙特与伊朗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消息一经播发,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协议让世界各国对中东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了更积极的期待,也给正处于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久违的乐观与希望。

一次高难度的破冰

众所周知,沙特与伊朗不睦已久,两国在民族、宗教、地缘政治等问题上龃龉不断。2016年1月2日,沙特以犯有恐怖主义罪行为由处决47名什叶派宗教人士,引发伊朗强烈不满,愤怒的伊朗民众冲击沙特驻德黑兰使馆,导致两国于次日断交。断交以来,沙特与伊朗在打击恐怖主义、核问题,以及叙利亚、也门等地区热点问题上激烈对抗,由此引发的局部冲突与代理人战争持续未决。2022年底,有国际机构预测全球未来最有可能发生战争的地区,海湾即在其列。

然而,随着为争夺地区领导权投入的各类资源日渐超出承受能力,中东地区安全形势及两国各自发展环境却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愈加恶化,这令双方均开始反思既往政策路线。2021年起,沙伊两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了五轮沟通谈判,表现出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分歧的意愿。但自去年4月下旬起,两国和谈被长期搁置,外界担忧和平的希望或将再次落空。

展开全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此番沙伊两国在北京对话取得重大成果,关系转圜之迅速出乎外界所料,但也确实反映了两国希望实现和睦共处的决心。参与此次对话的沙特国务大臣、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艾班在签署协议后向外界表示,沙方非常高兴就恢复外交关系等问题与伊朗达成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东国家间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斡旋具有开创性示范意义

此次沙伊破冰的另一个看点,是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扮演的角色之所以令各方称道,关键是中国始终坚持促进团结而非加剧分裂,倡导和平而非鼓吹对抗。事实上,这正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于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中东长期是大国博弈的角力场,有的大国以自身利益为考量在区域内划设势力范围并开展代理人战争,已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东地缘政治的常见形态。域外大国在中东长期大规模驻军,并以此衍生出“能源换安全”的保护制度,使地区国家长期依赖、盲从于“硬实力”,凡遇分歧,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慑似已成为唯一选择。故而,在许多观察家看来,希望以政治谈判的方式在中东化干戈为玉帛,不啻于“痴人说梦”。

正因如此,中国此次成功居中协调,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海湾两大宿敌的握手言和,在国与国分歧调解上作出示范,对地区与世界都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所说,“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继续为促进中东和平努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次沙特与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固然是里程碑式的成就,但更需注重协议的后续落实,以及将协议所包含的精神实践于化解中东具体地缘政治危机之中。

美国曾以“应对伊朗威胁”为由组建地区联盟,依托其在中东强势军事存在,妄图构建“霸权下的稳定”。西方狭隘追求自身利益和霸权主义,不仅未能解决中东既有问题,还不断催生新的地区安全风险。如今,随着美国战略收缩的不断推进以及区域国家的关系缓和,这种冷战对抗模式已难以维系。然而,几十年形成的政策惯性不可小觑,域外大国离岸制衡、挑动对立的意图也依然存在。沙特同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关系转暖的标志性事件,但并非全部。中东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深刻、普遍的国家间互信缺失,都给地区国家最终走出安全困境造成极大挑战。

当前,地区国家间关系缓和已成为中东政治的主基调,各国都希望营造稳定、宽松的地区环境以服务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与路径,获得中东国家的普遍欢迎与接纳。

此次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并非偶然。中国长期秉持的公正、真诚立场,使其成为各方共同信赖的调解人;未来,中国也将继续与地区国家一道,为促进中东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

李子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东政治与安全,大国中东政策,反恐与去极端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