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征北战”:战役留下九个“之最”,其中李仙洲最“憋屈”_临沂_南征北战_莱芜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看过电影《南征北战》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句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典台词。

电影《南征北战》讲述的是莱芜战役的故事,我人民解放军“示形于南,决战于北”,全歼国民党两个军近六万人,北线敌首李仙洲被俘。

有兴趣朋友们可以再看一下《南征北战》这部老电影,那部电影生动地再现了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

笔者在这里关注的是:这场大战留下的一连串“战役之最”。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最自负的人-蒋介石

1947年1月中旬,蒋介石发出命令,国民党军开始实施“鲁南会战”计划。

这一次,老蒋调动了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共计30余万军队,企图两面夹击我华东野战军主力,逼迫我军在临沂地区与其决战。

老蒋派出了他的得意门生-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

南线由欧震指挥,负责主攻;北线则由王耀武出兵,以他的副手李仙洲为总指挥,负责辅助突击。

蒋介石对此次战役信心满满。

自从挑起全面内战以来,老蒋不是第一次这样自负,他相信,国军在兵力、装备、战略布局上占尽优势,胜券在握。

他坚信,南北夹击,陈毅、粟裕即便长了翅膀,也难逃出他精心布下的“天罗地网”。

最有胆魄的人-陈毅、粟裕

展开全文

南北两线国军来势汹汹,陈毅、粟裕起初计划先打南线之敌,可是却找不到“下手之处”。

南线不好打,那就打北线,北线之敌威胁到华野及解放区的后方,先解除掉北线之敌,对于全局也是有利的。

但是,如此一来,势必要放弃临沂,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中心,陈毅、粟裕不敢轻易放弃。

请示军委同意后,陈毅、粟裕顿感浑身轻松,决心放手一搏。

而蒋介石却始终认为华野绝对不会放弃临沂,还在做着他“决战鲁南”的美梦,这正是陈毅、粟裕心里想要的。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陈毅、粟裕决定:“示形于临沂”,待拖住敌人后,再主动放弃临沂以迷惑敌人。

同时,调动华野主力7个纵队,长途奔袭,秘密向莱芜、新泰地区集结,对北线的敌人形成合围。

南征北战,不打南线打北线,陈、粟确实胆魄过人。

但是,计划实施的难度和风险极大,途中不能暴露我军的战役意图,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而陈毅、粟裕就这么干了,全程有惊无险,“瞒天过海”之计不仅瞒过了国民党军,也让绝大多数解放军官兵“一头雾水”。

最佳“疑兵”扮演者-陈士榘

在陈毅、粟裕的“瞒天过海”大计之中,解放军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扮演的是“疑兵”的角色。

他指挥手下两个纵队,摆出华野主力部队的阵势,在临沂以南安营扎寨,修筑工事,构建防御阵地,摆出了一副死守临沂的架势。

双方交战后,陈士榘“假戏真做”,指挥两个纵队轮番上阵,毫不吝啬枪支弹药,顽强抗击北进之敌。

而南线国军则依然保持了他们“稳扎稳打”的战术,推进速度极其缓慢,无意间为华野主力北上争取了时间。

陈士榘在临沂这边“演”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地方武装则忙着在兖州以西的运河上架桥,俨然摆出一副华野主力将要抢渡黄河、逃向晋冀鲁豫的假象。

临沂的后方机关都撤完了,“最佳疑兵扮演者”陈士榘才松了口气,命令部队放弃临沂,向北转移。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最辛苦、感觉最困惑的人-解放军战士

南征北战,最辛苦的要数最高指挥官的脑子,还有的就是解放军官兵的两条腿。

部队不停地走,战士们理解不了:

辛辛苦苦、流血牺牲,好不容易保住的临沂城,说放弃就放弃;

避开当面之敌,舍近就远,不清楚什么地方可能“接敌”,不知道将会跟哪一股敌人打一场,心里堵得慌;

部队日宿夜行,硬凭两条腿PK国民党军的“四个轮子”;

解放军战士们满腹牢骚,怪话连篇;

基层指挥员自己都“一头雾水”,还要安抚战士们的情绪,没完没了地解释、教育;

对上级的命令,他们不理解,上级也不作解释,只是一再要求“服从命令,坚决执行!”

基层指挥员两头都有压力,憋屈,委屈,一肚子苦水没处吐……

脑子最清醒、也最无奈的人-王耀武

整个战役过程中,国民党方面脑子最清醒的人是王耀武,但是,王耀武同时也是最无奈之人。

战役结束,李仙洲被俘的消息传来济南,王耀武气得暴跳如雷,忍不住爆粗口骂道:“就是六万头猪放在那里,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啊!”

坐镇济南的王耀武一开始就态度鲜明,反对北线兵团南下,因为蒋介石下了严令,才不得不出兵应付。

当陈诚命令李仙洲北线兵团占据莱芜、新泰等要点时,王耀武又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这条线路没有回旋余地,地域狭小,首尾不能相顾,如果“共军”设伏,很容易被装入口袋。

但是陈诚根本听不进去,在陈诚与王耀武之间,李仙洲选择服从前者的命令,王耀武气得直骂娘,却也无可奈何。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后来,王耀武预感华野有向北集结、矛头指向李仙洲的可能。

这次,他吸取了教训,未向蒋介石、陈诚请示汇报,而是直接命令李仙洲后撤,此时,李仙洲兵团已经到达莱芜东南的颜庄、新泰一线。

而华野的部分部队也已经到了莱芜附近,因为还有部队没有到位,所以,粟裕命令各纵队原地待命,不要轻举妄动。

“战机稍纵即逝”,眼看着李仙洲就要跳出包围圈,一个重要的角色出场了,战场态势顿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他就是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

与陈、粟配合最“默契”的人-陈诚

在此战中,国民党方面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是陈诚,莱芜战役我军大胜,陈诚“功不可没”!

南线国军进入陈士榘留给他们的一座空城后,陈诚异常兴奋,媒体上也大肆宣传“临沂大捷”,声称“国军歼灭华野共军三分之二”。

不过,陈诚没敢掉以轻心,他接连派出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却不料,陈毅、粟裕对国军的空中侦察早就做了准备。

根据空军“平安无事”的侦察报告,陈诚判断华野残部已北逃沂蒙山区,接下来势必要向西“逃窜”。

于是,陈诚命令南线国军继续北进,并严令北线国军向南挤压,要一举将华野歼灭在沂蒙山区。

当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后撤,眼看着陈、粟妙计即将“劳而无功”时,关键时刻,陈诚又“默契”地帮了粟裕的大忙。

他责令北线兵团恢复原部署,继续南进。

王耀武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命令李仙洲返回颜庄、新泰一线。

结果,李仙洲兵团连续往返折腾,部队中怨声载道。

就在此时,华野各部已秘密接近莱芜两侧,即将完成对李仙洲的战役包围。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王耀武此时已经觉察出了我军的真实意图,他大惊失色,急令李仙洲迅速向莱芜收缩,以避免被华野各个击破。

粟裕立即调整部署,命令各纵队发起总攻,前堵后截。

如果不是陈诚三番两次的“默契”配合,战役结果将被重写。

最憋屈的人-李仙洲

国军北线兵团总指挥李仙洲是黄埔一期出身,资历比他的顶头上司王耀武要高出一截,黄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平常要称他为“学长”。

李仙洲性格耿直,循规蹈矩,遇事爱犯“纠结”。

老蒋偏偏在他的头上套了两个“紧箍咒”,陈诚位高权重,王耀武是顶头上司。

这两位“长官”明争暗斗,意见相左,互不买账,令爱“纠结”的李仙洲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就在李仙洲终于自己拿定主意,决定撤退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后院起火”了。

李仙洲麾下第46军军长韩练成突然提出:部队没有准备好,要求迟一天后撤。

李仙洲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这下可好,就在这宝贵的一天内,解放军部队全部到达了指定位置,完成了对李仙洲兵团的合围。

2月23日,李仙洲兵团两个军终于准备离开莱芜,开始后撤。

关键时刻,又出状况,46军军长韩练成突然消失,第46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

接下来,故事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解放军“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李仙洲兵团两个军被解放军痛快淋漓地包了“饺子”。

李仙洲这下不再“憋屈”,再也无需左右为难,因为,他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一切都由不得他了。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最有情谊的人-陈锐霆

李仙洲被俘后,被押送到了华野司令部。

华野特种兵司令员陈锐霆闻讯,亲自前来探望李仙洲。

抗战初期,陈锐霆在国民党第92军142师425团担任团长,军长就是李仙洲。

1941年4月,李仙洲率第92军“同室操戈”,进攻新四军彭雪枫部。

陈锐霆义愤填膺,毅然率部起义,遭到了李仙洲的暗杀和镇压。

陈锐霆身负重伤,侥幸脱险后就加入了新四军。

不管怎么说,李仙洲是他曾经的“长官”。

陈司令员问李仙洲:“军长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

李仙洲尝试着问:“天太冷了,能不能给我找一件棉衣?”

陈司令员一时没办法搞来棉衣,于是脱下自己的毛衣,递到李仙洲手里:“将就着穿吧。”

毛衣带着陈司令员的体温,李仙洲被感动了,眼中含泪。

这就是有情有义的陈锐霆。

最隐秘的人-韩练成

那么,李仙洲兵团危急之时,突然失踪的46军韩练成军长去哪了呢?

原来,韩练成躲在了一家店铺的地下室里。

李仙洲做梦也想不到,韩练成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没有正式加入党组织,但是早就在为党工作了。

在战役拉开帷幕前,他就向陈毅、粟裕提供了军事情报。

战役打响之后,他又借故拖延李仙洲的撤退时间,进而脱离指挥岗位,致使第46军陷入混乱。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韩练成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曾出任甘肃省副省长,兰州军区中将副司令员等职务。

韩练成是整个战役中最隐秘的人,蒋经国曾这样评价韩练成:“他是老总统身边隐藏时间最长的隐形将军”。

坚定的信仰可以使一个人无所畏惧,让我们向这位“隐形将军”致敬!

战役结束后,陈毅司令员接受了《大众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道:“……粟裕将军保持了其一贯的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