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二任四川省长,第三任中央统战部长,官至正部级享年76岁_抗日_成为了_革命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是承接着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汇点和交通走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但四川又属于巴蜀之地,自古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难于发展的蛮荒落后地带。由于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地形险峻,交通落后闭塞,所以在历朝历代中,巴蜀之地一直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很好地发展巴蜀之地,振兴四川经济,中央经过精心挑选,派出了一批得力的优秀人才来治理四川,经过一代又一代卓越领导人的艰辛付出,终于使昔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变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经济腾飞,成就了今日经济繁荣昌盛的大四川。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李大章同志,便是历届四川省委省政府卓越领导班子中的先驱者,他的光辉事迹一直影响着后来的领导者,踏着前人的足迹,在巴蜀大地上大胆创新,务实开拓,推动着四川省经济向前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即将迈入强省富强行列。那么,在这位革命老前辈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李大章,原名李畅英,出生于1900年,四川合江人。他出生之时,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人们饱受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官僚势力三座大山的压迫,劳苦大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尽苦难和折磨。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章背井离乡,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年仅20岁,就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他在巴黎的一家生产飞机的工厂找到一份工作。

在此期间,他一边打工,一边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探讨革命之路,并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参与编辑油印进步刊物《赤党》,在异国他乡,为中国革命奔走呐喊。

2年后,由于表现突出,组织能力强,李大章被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启了他辉煌的从政生涯,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了,这一骇闻也很快传递到了大洋彼岸的法国,在留学生和爱国华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可以说是群情激愤。李大章等一众学生高举抗议大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严厉谴责反动派政府的行为,积极声援国内学生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展开全文

因此,李大章也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几经辗转来到马列主义的发源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接受了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培训。

在此期间,他紧随革命的步伐,参加了中国共青团旅莫支部的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

1927年,李大章学成回国后,被组织安排到西北军宋哲元部队,开始在国民党中从事政治工作。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他冒死辗转在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秘密开展革命工作,曾参与领导了西北渭华起义,为创建西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宝贵经验。

在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时,,李大章在上海、北平、香港、青岛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日子里,曾先后四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关押,惨遭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让他屈服,终因党组织的极力营救和自己的机智灵活地对敌斗争,才得以出狱,捡回了一条性命。

“一、二九运动”后。李大章进入中共北方局工作,参与领导了北方局的抗日宣传,为革命、为抗日大业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广东省委组织部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等职,经过多年革命的洗礼,逐步成长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国共两党放下成见,联合抗日,全面抗战由此爆发。李大章经过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由于他文化素质高,革命经验丰富,又喝过洋墨水,便被刘少奇看中,挑选他担任自己的秘书。

在跟随刘少奇的日子里,李大章办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和实事。如在日军攻占华北大地后,国军开始后退,八路军在我党的指示下勇敢地挺进敌后抗战。

在这一情形下,导致很多地方的旧政权坍塌了,县长也跑路了,但这刚好成为了我党领导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好时机,可此时的干部和各种人才极其缺乏。

北方局立即当机立断,召集了一大批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莘莘学子,并创办学兵队对他们进行训练学习,很快就把他们培养成为了军政兼备的优秀干部,直接输送到各地,成为了新政权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北方局又将从国民党监狱中解救和释放出来的革命者,以及在白色恐怖下隐藏下来的地下党,还有从八路军各部抽调出来的得力干将,全部统筹安排到晋冀鲁豫各个地方,去建立抗日政权,成为了当地抗日的领头羊,使得我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形势,给予了日伪军以重创,而李大章就是这一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者。

面对抗日的严峻形势,我党决定让延安的干部到敌后去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后便由鲁艺、抗大、陕公的干部组成了一支文化队伍,李大章亲自担任队长。他带领这支特殊队伍,身背行囊,翻山越岭,东渡黄河,日夜兼程,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可谓是九死一生,终于抵达八路军驻地。

正是他将这支文化队伍,带上了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得太行山上,都成为了抗日的骨干力量。后来,这些人更是成为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在太行山抗日的岁月里,李大章主管报纸、出版社和北方局党校工作。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让《新华日报》成为了人民的“聪耳”和“喉舌”,使其成为了代表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党报,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凝聚巨大抗日力量的鲜明旗帜。

它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投入共产党的抗日队伍中,影响力极其巨大,令八路军总司令朱老总赞不绝口,激动不已地夸赞道:“《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炸弹,而且是天天在和日军作战!”

此外,李大章还充分发挥自己文化工作的特长,悉数收集有关日伪军各项政策和活动,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并加以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提供给我党作战和决策之用,以便作出正确的战略方案,给予日伪军以精准打击。

李大章还创办军政学校,领导设立通讯社,发展各级文艺剧团等,正真做到了让一张报纸成为了一面抗日大旗,让一份杂志、一次演出,成为一颗抗日的火种,让抗战文化的大旗高高飘扬在太行山上,让抗日的熊熊烈火在太行山上越烧越旺,使其成为了照耀华北大地乃至全中国的熊熊烈焰。

抗战胜利后,李大章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东北,参与了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并担任了中共牡丹江省委书记,东北局民运部副部长,城工部副部长和宣传部长等职,带领该地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

他还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拥军参战,积极为前线将士筹钱筹物,输送兵源,使其所领导的地方,成为了解放军作战的强大物资后备保障基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作战,为解放东北全境乃和全中国作出了不朽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新中国成立后,李大章主动请缨回到家乡四川,带领家乡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靠着自己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创下的辉煌业绩,从川南区委书记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四川省省长的高位,成为了李井泉之后的第二任四川省省长。

多年后,他又担任了四川省委书记一职,成为了四川地区的最高父母官。为四川省的各项发展和经济振兴,李大章可谓是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后来四川省实现经济腾飞,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是令几代四川人都肃然起敬的好省委书记和省长。

之后,李大章又被调往中央担任要职,因为他有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中央领导慧眼识金,调任他为中央统战部长,再创辉煌,这也算是才尽其用了。

1976年5月3日,李大章不幸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76年的光辉人生历程。

李大章从一普通农家子弟,到功勋卓著的正部级高官,长期官居高位,完成了一人生传奇。但这一切,李大章都是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他有胆有谋,文武双全,顽强拼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以李大章先辈为楷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而不懈奋斗,敢于拼搏,自强不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