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夯宜居宜业和美大峡谷_峡谷_苗寨_苗族

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

地处千里苗疆腹地,集远古峡谷风光、千古苗寨、世界路桥奇观于一地,堪称“山水奇观”。

奇山、奇水、奇峰、奇台、奇石、奇瀑、奇花、奇草、奇路、奇桥、奇俗、奇鼓等原生态,集绝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于一体,景色奇幻,吸人眼球,撼人心魄,令人亦痴如醉,流连忘返。

通过矮寨特大桥跨越峡谷丈量其跨度,领略峡谷魅力。

这里是全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自然生态、红色文化、地质遗迹、宗教民俗、人文历史、康养休闲、科普研学、攀岩探险等为一体。

乘车行进在悬索桥上,犹如“腾云驾雾”。人在观光廊道行走,别有一番“云中漫步”感觉。沉郁凝重,与天更近,空中峡谷更形象,脚下峡谷更韵味。

德夯大峡谷为群山峡谷台地组合,远古山水壮阔史诗,宽约300米至2.0公里不等,海拔高度680米至900米之间,峡谷落差300至430米之间。群山沸腾,绝壁高耸,溪河交织,峡谷纵横,岩柱峰林,茂密森林,千古苗寨等尽收眼底,饱蘸沧桑。

峡谷彰显着坚毅顽强生机,集台地、瀑布群、岩柱群、悬崖、奇峰、洞穴、泉眼、溪河、森林、苗寨等景观于一地,以雄伟、壮观、幽邃、奇特、秀丽、险峻取胜。

平均气温16℃-18℃,气候宜人,浓荫蔽日,珍禽西西,春夏鸟语花香,馨香荡溢,秋来红叶满目,冬季堆银挂玉,碧青璀璨,云雨在峡谷飘摇,雨后天晴,峡谷云海时隐时现。

通过公路穿行大峡谷丈量其长度,领略峡谷空间。

德夯大峡谷,“世界地质奇观,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其体态呈“V”形,全长20多公里,谷肩宽900至1300来,谷底宽60至600米。

行走在逼仄峡谷,两道高山将山外世界屏障,隔断山外视野,归隐专注峡谷世界,沿着单向线性方向发散,亲近体悟眼前山水人家。景观奇异独特,天造地设之作,山体千姿百态,峰峦直插云天,地形多变,巨壑环抱,雄奇险峻,厚重幽远,奇石林立,溪水淙淙,飞瀑跌落。

大峡谷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呈十字交叉于德夯苗寨,形成“X”型峡谷群,包括夯峡、新寨峡、九龙峡、几陡峡、燕子峡、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大连峡、麻风峡、玉泉峡、夯峡等次级峡谷,如俄罗斯套娃般,大峡谷套小峡谷,峡谷中有峡谷。断裂裂隙、岩墙岩柱群强烈发育,峡谷源头和两岸悬崖溶洞瀑布发育,诸如流纱瀑布、玉带瀑布。

峡谷曲径通幽,沟中有沟,谷中有谷,别有洞天,如同一幅泼墨长卷,将峡谷气势、山泉飞瀑,潺潺流水、奇峰异石浓缩于此,形成巨幅三维山峡水风景画。

展开全文

溯峒河而上,画卷徐徐展开,绝壁如削,对峙高耸,雄伟壮观;岸边崖间涓涓细流,迭迭飞瀑,泻银流玉,举首仰望,峡顶峰头,日月孕育,风雨雕蚀,现代版世外桃源,田园山水风光经典模式地。苗寨人家依山傍水,民风民俗淳朴,随处可见如诗如画“小桥流水人家”,给峡谷增添无尽生机灵气,满满乡愁记忆,都市人返朴归真、追寻诗与远方的理想境地。

峡谷峒河,国家湿地公园,南来北往侯鸟栖居地,一年四季都有侯鸟影子,秋冬季成群结队侯鸟安营扎寨,诸如,白鹭、灰鹤、小天鹅、斑头雁、雁鸥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秘境。

吉首、花垣、凤凰、保靖、泸溪、古丈等县市所处腊儿山、吕洞山、德夯、崇山等苗族聚居区,7800多年前处于高庙文化核心地带,历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人大迁徙的目的地或中转站。苗文化、楚文化、濮文化、大溪文化、秦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杂糅共生,潜移默化融入当地土著高庙文化,传承发展成湘西文化。有学者认为苗族与蚩尤三苗部落有亲缘关系,最古老可追溯到“髳人”。苗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商周时期第二次大迁徙在洞庭湖、潘阳湖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部落渐渐恢复元气强大起来,又扩张领域,夏朝再次战败后开启第三次大迁徙。沿着沅江及支流酉水、武水、澧水逆水而上,南迁至武陵山区“五溪”。后因种种原因,继续从泸溪聚族沿武水而上,进入丹青、司马河、沱江、峒河等支流分散生存。部分行至源头,弃船上岸,有的翻山越岭继续西行深入武陵山区,进入云贵高原,有的就近散居,在德夯依山傍水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这里还有商周土著濮文化遗存。刘伯庄《史记地名》载:“濮在楚西南……由之西南入江,东至岳州,南入湘沅”。考古专家先后发掘吉首矮寨乱岩滩、向阳坪、肖家坪(大田湾)等商周遗址,出土大方格纹、篦麻纹等陶瓷文物。

沿峒河千古苗寨传统村落连线成片,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与苗寨来个约会,青山绿水间,一幢幢石基、黑青瓦、雕花窗的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石拱桥,一群群赤足洗衣戏水苗女,古老筒车石碾,咿咿呀呀转悠个不停,一下子沉浸在眼前美景中,迎宾苗歌鼓舞响起,知道已置身古老苗族家园,感受苗家热情好客和浓郁民俗风情。

苗家长桌宴上原生态美食风味独特,味美酸甜,香辣可口,道地苗家土菜征服你的味蕾。诸如,桃花虫、腊肉、石磨豆腐、酸鱼、酸肉、酸萝卜、土鸡、岩鸭、枞菌、蕨菜、野山笋、地木耳等。

苗鼓之乡--德夯苗寨,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苗族同胞,以歌为媒,晨昏作息,歌舞沉酣。特定山水地理生态环境,不仅让苗家姑娘天生丽质,拥有音乐舞蹈天赋,个个天生金嗓子,再加上世世代代受口口相传原生态天籁之音古苗歌浸淫,苗族阿妹阿婆人人都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墟场聚会都会自发对歌,苗歌声声时常在峡谷飞扬。“开鼓手舞燕翻飞,回眸一笑百媚生”。

苗鼓艺术通俗易懂,但又博大精深,易学精通难。州舞蹈协会原副主席龙建珍,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艺术家,从小爱鼓看鼓学鼓,跳了一辈子苗鼓舞,退休后她说只学到苗鼓技艺皮毛。

夜幕降临下实景剧《山风鼓韵》,苗歌苗舞苗鼓苗拳同台亮相,视觉听觉饕餮盛宴,篝火燃起,游客演员互动跳起苗歌舞,将沉浸式演唱推向高潮。

通过隧道穿越峡谷丈量其厚度,领悟峡谷“内心地学世界”。

峡谷谷底光照时间因两侧高山而少了许多,最美日出与夕阳在峡谷之巅,但早晚饮烟人家最具诗与远方。从一条大峡谷到另一条大峡谷除了翻山越岭和峡谷溪河交汇处绕行外,唯有凿山劈石建隧道穿越大山腹地距今5.42亿年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杷榔组(石牌组)、清虚洞组等地层岩石,见证整个寒武纪距今5.42-4.85亿年间沧海桑田和岁月变迁。

出露地层全为寒武系地层,峡谷河床出露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杷榔组(石牌组)、清虚洞组等地层,其中杷榔组页岩富含排吾都匀盾壳三叶虫化石,垂直向上,两岸悬崖峭壁依次可见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石牌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寒武统熬溪组、花桥组,上寒武统车夫组和比条组灰岩、白云岩地层。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剖面位于德夯峡谷顶部台地花垣,与寒武系车夫组、比条组地层处于同一层位。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夹硅质岩,富含钒矿,区域里夯沙、吉首已略己探明钒矿床。石牌组(杷榔组)为薄—中层状、纹层状页岩、泥晶灰岩,上部为薄—厚层钙质粉砂岩。清虚洞组为灰黑色薄—中厚层泥晶含炭质泥质灰岩,铅锌矿脉发育,区里及周边花垣铅锌矿床均产自此地层。熬溪组为灰色中层状泥晶白云岩夹钙质页岩、灰色厚层状微晶、灰黑色泥质白云岩。花桥组为暗色薄层、纹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属于细粒结晶的碳酸盐浊积岩。车夫组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粉晶泥质灰岩,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砾屑)粉晶灰岩。比条组为青灰—灰白色块状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夹青灰色薄层状条带状泥晶灰岩。上述地层中黑色页岩易在上升洋流影响明显的中低纬度近海盆地沉积,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

出露地层清晰,薄层、纹层状、厚层灰岩发育,三叶虫等代表性生物化石比较丰富,称之“活的地质史教科书”。峡谷顶部为岩溶台地地势地藐,即顶部较为平坦,侧面陡峭绝壁,高原台地边缘岩溶峡谷地貌。风化侵蚀双重作用所致。山顶比较坚硬岩层构成峡谷两岸保护帽,峡谷底侵蚀作用活跃。令人惊叹的是河谷河床底部寒武纪石牌组三叶虫化石丰富,可追寻远古海洋生物漫长进化史。

地质研究发现距今5.42—4.1亿年早古生代古扬子准台地处于同一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武陵山区位于准台地边缘断陷盆地,且湘西彼时处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历经数亿年板块飘移才来到北纬28°现在位置。

周边张家界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具有阳刚之气,而德夯属石灰岩,峰林地貌彰显婀娜之美。德夯自然景观高颜值归功于水,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溶作用下,大峡谷石灰岩、白云岩地层遭受挤压断裂破碎,水溶蚀作用溶洞变天坑,天坑崩塌变峡谷,水滴变水线,水线变细流,细流变溪流,千万年峒河水不断下切溶蚀,变成了如今德夯大峡谷和峒河。

通过隧道从德夯峡谷穿越到金龙、大龙洞、大烽冲、吕洞山、峒河、十八洞等峡谷。

通过矮寨公路翻越峡谷丈量其坡度,体悟百年路桥奇观。

“矮寨公路奇观”为湘川公路湘西段,抗日战争期间修建,军队撤退运送军用物质交通要道,六公里公路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陡峭斜坡上。特定空间致使公路自山脚而上左右来回盘旋,16道锐角急转弯,26段上下重叠几乎平行路面。犹如一条折摺带子,一根压缩弹簧,一道陡峭多级阶梯。当年建设施工时,在陡峭斜坡上同时开挖出一道道长条“台阶”,然后修建急转弯连接两端“台阶”,急转弯无法连接的,便“急中生智”悬空架设“天桥”或“8”字形转盘,通过“天桥”和“8”字形转弯连接上下两段公路,就这样中国第一座公路交通立交桥被定格在矮寨,载入历史史册。

行进在矮寨公路上,沿路悬崖绝壁可观察远古地球发展史的露天地质地层标准剖面,自下而上就是一副天然寒武系地层柱状图。

就在这条“公路奇观”上,曾涌现一群被千百万网友赞誉的“最牛交警”,他们用木板木棍依山搭建的“执勤台”,被称为“最拉风交警岗亭”,严寒酷暑、冰天雪地、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用自己艰辛换来人民群众安全。

通过悬崖玻璃栈道挑战峡谷丈量其纬度,领悟峡谷悬崖纹理。

依重悬崖峭壁傍着玻璃栈道凌空悬浮别样感觉,离地300多米,森林、岩柱群、绝壁平常都是高高在上,需要仰视,在栈道上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改变,森林、岩柱群、绝壁在脚下,俯视没有仰视那样高大挺拔,在这里饱览蔚蓝天空,蓬勃绿色,屹立崖壁,飘渺云雾,奇花异草,烟雨峡谷、彩虹峡谷、绿色峡谷。

惊叹悬崖裂隙中的古树古草顽强生命力,还能与德夯吉首鳞毛蕨、湘西过路黄等新物种不期而遇。

通过天问台俯瞰峡谷追寻其记忆,领悟天高地厚。

悬立在玉泉溪峡谷中的“天问台”,自然天成的突兀平台,巧夺天工。

苗族文化圣地,古老祈福祭祀地,独特自然景观及人文气息吸引着古今中外风流人物前来问天、问地、问道、问人生。周边峡谷群峰崖壁环绕,深不可测,溪水幽幽,时而烟雨蒙蒙,时而蓝天无际,宛如仙境。与峡谷中四周绝壁、人迹罕至的远古独秀岩峰“盘古峰”遥遥相对,隔空喊话。与银链瀑布隔空相望,与建在悬崖上的原生态吉斗苗寨相伴。

2500年前屈原来到五溪,听着纤夫水手船歌号子,观赏秀美山水风光、风土民情,遐思泉涌、灵感迸发,写就不朽《楚辞》。来到吉首矮寨德夯,站在天问台仰望苍穹、俯视大地、凝目远方、感慨万千,含悲问天,写下“奇文”--《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170多个关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问题,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比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似乎通过分析因果关系,表达其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宇宙观及认识论,寻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答。《天问》彰显其惊人艺术才华和卓越想像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苗鼓已登天问台,击鼓问天,鼓舞颂天,天地人和谐共鸣,展示新时代苗族人民团结奋斗精气神,彰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华彩乐章。

吉斗苗语意为“骑在鹰背上的苗寨”,从空中俯瞰吉斗苗寨地形,犹如一只展翅欲飞雄鹰。附近有一处天然高台,叫雄鹰岩,雄鹰岩流传着鹰的美丽传说。站在岩柱上,玉泉溪峡谷和天问台一览无余。吉斗苗寨坐落在鹰背悬崖,居高临下,峡谷尽收眼底,清晨踩着拥着云雾看日出,还有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车流。

苗族先民祖祖辈辈守望着天问圣台,寨前寨后稻田耕地森林泉水等构成一幅宜居宜业和美苗寨美景,古朴热情好客的苗民过着现代化田园生活。

通过跳伞飞越峡谷丈量其落差,领悟峡谷别样风光。

随着滑翔伞离开大地,飞行在峡谷,空中俯瞰峡谷犹如万绿林海飘逸的“海沟”,犹如大地一道细长“伤疤”,盘旋矮寨特大悬索桥,多方位欣赏基建狂魔大国经典之作,感受千年古苗寨空间三维别样韵味,挑战重力作用下自由落体运动,过把在湘西大地“互联网屏幕”上刷屏浏览峡谷风景“瘾”,感知德夯峡谷群的密度、显示度及多样性。

德夯峡谷群有诸多相互交织切割又相对封闭独立峡谷,每座峡谷半封闭,各自拥有溪流水系,峡谷尽头三面闭合,另一端发散开放。空中观看苗寨如镶嵌在峡谷中宝石,峒河似玉带,从崇山峻岭峡谷尽头悄然而出,蜿蜒曲折向着远方延展开来,河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高山苗寨。

这里是一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亿万年地质作用与延续物种在此得以完整保存。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自然风光秀丽。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钟萼木、莼菜等8种。其中红豆杉,第三纪孑遗古老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历史上,群山限制着人们脚步、阻隔着人们视觉,人迹罕至,致使外界对湘西有许多误解误导,对静默根植在大峡谷深处千古苗寨,苗族鼓舞之乡,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大山深处秘境仙境集结地等一无所知,视之穷山恶水,“蛮夷之地”、“中国的肓肠”。

如今地理瓶颈已解除,轻松便捷进出湘西。“酒香不怕巷子深”,千百年来藏于深山老林“闺秀”成为“明星”。大峡谷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桥一路,彰显着阴阳比和、古今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德夯大峡谷群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风景名胜区及5A级旅游景区序列,还有新时代红色地标,美美与共,宜居宜业和美大乐园。

如今走进德夯开启峡谷之旅,全方位多视角领略其科学、美学及人文价值,览峡谷三维立体美和纵深美,饱眼福口福心福体福。

坚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西必有德夯风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