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一室足生平_油画_风华_老师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生平 油画 风华 老师

91岁才办首展

浙江美术界的中流砥柱都把他挂在嘴边

千峰一室足生平

本报记者 刘玉涵

那道熟悉的风景回来了。

它是自然风景,更是艺术风景——2月24日,为时3天的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本科招生(复试)线下考试结束。3天共1.7万人次参加了中国画、书法学、图像与媒体艺术类、设计学、美术学、环境设计类(大类)的考试。这也是在“乙类乙管”后,复试首次回归线下。

说它自然,是因为艺术需要自然生活——真听真看真感受,疫情的消散让2023年艺考生有机会脱离了“双机位”,更加真切地经历与感受艺考,看到模特的皱纹,触摸生活的材料,感受云雨雾的变化——这些关于生活和艺术的“感受”,在70多年前的西湖边,也成为一位艺考生琢磨一辈子的东西。

他叫马玉如,关于这个名字,我是先闻其名、再见其面、后识其人的。

作为文艺记者,我采访过很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当他们在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时,常常会提到“马玉如”这个名字。慢慢地,我发现,原来他是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老校长,当下这些美术界的中流砥柱,不少有过在附中学习的经历,在他们十六七岁的年纪,恰恰是马老师的一句话,一堂课,一个指点,让他们对艺术有了不一样的感知,开始思考自我表达。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正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展览中,自李叔同、林风眠始的百余位油画家共同汇成了浙江油画的文脉,串联起百年间的艺术风采。其中有一幅山水风景画《阳朔风光》,创作者正是马玉如。

时间再往前,2022年9月,“语言的探索——马玉如、高友林油画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展,退休后鲜少参与活动的马玉如和高友林一起出现在开幕式上。

两人加起来173岁,马玉如91岁。他们都是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但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们的作品,这次双个展是他们第一次有如此多的作品同时展出,而马玉如从未开过个人展。高友林是马玉如的学生,但马玉如不希望强调二人的“师生”关系。“我们是朋友,是同代人,都是画画的。”

记得展览那天,马玉如穿着一件寻常的灰白色衬衫,几乎淹没在人群中。我有点不敢认。这样一位朴素的先生和他的油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马玉如的油画,色彩浓郁,笔触苍劲有力,画面中呈现出浑厚、粗犷而壮丽的风格,兼具西方表现主义色彩和东方象征意蕴精神。这些作品尺幅不大,但是气象绰然,方寸之间包罗山河万象。站在画作前,你能够感受到生命力的滋长,扑面而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用“浓郁出风华”来形容马玉如的绘画,“满目青山,烟云无限。挥洒之间,饱含东方情味。”

展开全文

展览的组织者油画家全山石,是马玉如在中国美院的同学,也是钱江晚报《文脉》拜访过的艺术家。他说,马玉如和高友林在创作中一直保持着油画本体语言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让油画更加富有东方韵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92岁的全山石致辞后,91岁的马玉如撑起身子,鞠躬表达感谢。

马玉如的绘画之路开蒙于倪贻德,进入中国美院后又师从苏天赐、胡善余、关良等诸位先生。在新中国初创时期,马玉如的学习既浸润在东方的草木山水世界,又吸收着西洋(欧洲)、东洋(日本)的油画经验,激发了他对艺术的思考,让他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而在绘画探索之外,马玉如大部分时间都扑在教学上。他的女儿马宁回想,父亲平时都在学校里,回家吃饭后总是放下碗筷又回校去了。从1955年毕业留校后,马玉如就成为了“马老师”,在中国美院油画系任教,后来在国美附中任教。

展览开幕式上,他的学生济济一堂,轮流问候老师,与他合影。当年十几岁的中学生,花俊、陈焰、张俊、林岗等人,如今已成为国内美术界的中流砥柱。而油画家胡振宇、潘鸿海、高友林,国画家吴山明、刘国辉、钱贵荪,版画家韩黎坤,也都是他的学生。他们不仅在油画,还在中国画、版画、雕塑、动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但马玉如说,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天分和努力,“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做老师是值得一辈子做的,它是利人利己的事情。”

其实学生们平时很少见到马老师,退休后,他不出画册、不做画展,也很少参加活动,更少接受采访。“人家说我清高,我很冤枉。我只是懒惰,外面太吵闹了,我想安静一点。”马玉如说,“把自己看低一点,对身体都有好处。”

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叩响了马玉如家的门。师母开了门。房间不大,墙壁上只挂了几幅画作,没有其他过多的装饰。那个下午,90后的我听“90后”的马玉如讲述他的老师、他的绘画、他的教学。他后来叮嘱我,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的事情很普通。”

马玉如高高瘦瘦,让我时常想到竹子,现在又觉得他像竹林。许江引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芙蓉喻先生。“畸人乘真,手把芙蓉。”畸人不偶于俗,率性质朴,而芙蓉是香洁之草,有风华之气。

马玉如只管沉浸在他所爱的绘画之中,甚至钝感于年龄的增长。80多岁时,他爱骑自行车来往于西湖边,不少学生与他擦肩而过,他浑然不觉,目视前方,行色如空。许江说:“他是浸润在走云连风的山水世界之中,浸润在千峰一室的生平静足之中。”

好像骑车的,还是17岁那个一心来西子湖畔学画的“小马”。

特别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王犁及全山石艺术中心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