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推进先行区建设,烟台敢为先锋!_烟台_建设_发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推进先行区建设,烟台敢为先锋!

到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到2025年,烟台成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先锋,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充满活力的精致舒美城市、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烟台全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是全省唯一连续16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全省16地市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中,我市获评一等。

积极推动万华工业园余废热为市区低碳清洁供暖,推动海阳核能零碳供暖扩大范围,争取“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域逐步实现城市低碳清洁供暖。

10日上午,市委宣传部举行“抓项目 强信心 走在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领导,对《烟台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十项重点任务打造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先锋

去年12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先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科技、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编制《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制定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和《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经市委、市政府通过印发。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松杰在发布会上介绍,到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到2025年,烟台成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先锋,基本建成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充满活力的精致舒美城市、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在具体工作方面提出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以上。

二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33%左右,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47%左右。

三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5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

四是建设美丽烟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2.6%,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

五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

六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60亿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区市达到80%以上。

展开全文

七是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打造开放共赢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5家左右世界一流企业创建单位,烟台自贸片区累计推出省级及以上制度创新成果150个以上。

八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胶东红色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20%以上。

十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建设平安烟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牢粮食、能源、资源、金融、生态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一排底线”,为高质量发展塑造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环境。

“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同时配套制定了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和《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对各项工作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完成时限,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王松杰说。

两个省实验室

力争今年建成投入使用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智在发布会上介绍说,省实验室建设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22年,省实验室数量达到2家,超过全省总数量的1/5,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一期主体15栋建筑已全部封顶。2023年,加快两家省实验室各项建设工作进度,力争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人才规模达到200人;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设施和研究生院的建设装修工作并投入使用,人才规模达到180人。同时,支持两个山东省实验室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保持省实验室建设全省领先地位。目前,已初步争取2023年省实验室建设现场推进会继续在我市召开,进一步提升烟台科技创新显示度。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项目争取等方面,王晓智介绍说,今年,我市将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力争获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5项以上,聚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同时,围绕海工装备、海上卫星发射、海上风电、海洋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我市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实施好山东省“深远海渔业设施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做好海上风电科技示范工程储备布局。推进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域

逐步实现城市低碳清洁供暖

烟台全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是全省唯一连续16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全省16地市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中,我市获评一等;2022年7月,我市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经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呈送国家领导人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上专题刊发,是全国首次推广地级市的工作经验。

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副主任郭小军答记者问时说,上半年出台我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制定13个专项实施方案;办好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论坛;加快“一谷一区一岛一港”双碳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安全高效发展核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加快海阳、牟平、莱州、龙口、蓬莱等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5%。全面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氢能及储能、节能装备等产业。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依托烟台至大连“黄金水道”、德龙烟铁路,积极推进公海铁联运和公转铁行动。加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等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推进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充电桩达到3.5万个,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力争达到90%以上。加快提升建筑领域能效。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政府投资公共建筑,按照三星级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比40%,新增绿色建筑2400万平方米。积极推动万华工业园余废热为市区低碳清洁供暖,推动海阳核能零碳供暖扩大范围,争取“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域逐步实现城市低碳清洁供暖。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积极探索生态碳汇交易,实现特色产品经营开发新突破。

郭小军在发布会上说,全市能源转型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烟台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101.26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52.7%,容量全省第一(其中核电250万千瓦、风电510万千瓦、光伏286万千瓦、储能20.4万千瓦、生物质和余能利用等34.86万千瓦),规划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00万千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