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机构提前收费、就业培训骗局……教育消费的这些坑,你该怎么避?_培训_陷阱_应聘者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课外辅导、求职创业指导、出国留学……

各种类型的教育消费

已成为各家各户的重要支出

不少消费陷阱同时也被不断曝出

今天是3·15,

我们为学生及家长

整理了常见的教育消费陷阱

及避坑指南

同时提醒大家:

“刷卡”需谨慎,警惕掉陷阱!

ONE

@家长:

理性选择机构

理性支付费用

2022年,一些学生家长在校外培训机构捆绑销售、充值赠送等促销手段的诱导下,超时段、超限额支付培训费用,带来“卷钱跑路”“退费难”风险,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近7万件,高居服务类 第三位。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为切实减少新学期消费侵权事件,切实维护家长合法权益,近日特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行政许可,或以个人名义开展“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等 违规培训,这类培训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 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格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签订规范服务合同

广大学生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展开全文

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请学生家长在支付培训费用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同时,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警惕机构虚假宣传

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最大客源、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 建议家长和学生“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再做决定。

TWO

@毕业生:

就业陷阱不断翻新

警惕付费“求职培训”

正值“金三银四”求职黄金时期,不少应届大学生都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想要在这一波求职高潮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高薪工作。然而, 一些看似“梦幻”的招聘信息中,实则暗藏陷阱。

2月6日,四川省公安厅公布的一起案例引发关注。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有培训需求的应聘人员,在求职平台上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涉案金额达131万元。

办案民警徐源表示:“有部分受害者想要报考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需要在相关单位入职后才能报考,公司隐瞒了这一事实,诱导他们参加培训,以收取培训费。”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大学生渴望通过培训、考证等方式增强求职竞争力,或者寻求更多的实习工作机会。除了参与校内或当地人才市场举办的现场招聘会和相关就业指导以外,线上求职网站、相应软件也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求职渠道的多样性,加之有些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点。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翻新作案手法,令人防不胜防。

这些诈骗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以及求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弱点。除了金钱损失外,大学生们还很容易身心受到伤害打击,对就业失去信心,甚至承担法律责任、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

在就业创业的起点

毕业生要牢记

“六防三要”

以免“人财两空”

六 防

一防招聘诈骗类陷阱。以高收入、高回报等名义,引诱应聘者成为“免费”劳动力,再无故解聘;或以招聘为名,要求应聘者提供个人信息,借机对本人及其家人、亲友实施诈骗;或以招聘需要资格证书为由,诱骗缴费参加线上培训,即使成功取得证书也不会被录用。

二防培训贷、传销类陷阱。以需要参加付费培训、测试等为由,诱惑、胁迫应聘者贷款;或以招聘、创业项目为名,诱导、强迫应聘者参与传销等非法活动。

三防黑中介类陷阱。中介机构与不法企业串通,以“报名费”“介绍费”“体检费”“押金”等为名,向应聘者收取费用,再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费。

四防非法试用类陷阱。无故延长试用期;或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只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保,只发放低廉的实习费用,试用期离职时要求本人承担违约责任等。

五防虚假承诺类陷阱。诱导应聘者参加升学培训、就业集训营等,再以各种理由拒不退费;或以“帮忙找工作”等为名,骗取应聘者所谓“好处费”“打点费”后,以各种理由推诿甚至失联跑路。

六防刷单炒信、跑分类陷阱。以“不参加工作”“边玩手机边挣钱”“月入过万”为噱头,诱骗应聘者参与刷单炒信、跑分等非法活动;或者诱骗应聘者在刷单炒信、跑分时缴纳保证金,而后以各种理由拒不退款甚至关闭平台隐匿。

三 要

一要提高防范意识。陷阱无处不在,意识不到危险就是最大的危险,大学生们应时刻保持警惕,三思而后行。

二要避免头脑发热。不要被高薪洗脑,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思考自己的能力能否匹配那么高的薪酬。

三要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在踏入行业之前,应当先多方探查此行为是否违法,如果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TREE

@留学生:

警惕诈骗陷阱

出国留学平安第一

随着国外大学恢复线下教学,不少学生也开启或续写自己的留学生涯。与此同时, 选择留学中介、入学登记、选课、租房、缴费、办理入学等一系列学生日程,需要频繁的邮件往来,给诈骗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Part.1

近年来,国内个别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缺乏诚信,进行违规违章操作,欺骗欺诈消费者。

“黑中介”常设哪些陷阱?

我们搜集整理了这些常见套路

给留学生及家长们一个警醒,

希望留学中介的这些坑,

你们一个也遇不上

不实咨询、偷换概念 误导消费者

少数不规范留学服务机构谎称到热门留学国家留学,其实只是在当地一些培训机构学习满两年,取得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拿到国际承认的大学毕业证书。

—— 事实上,正规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都需层层考核,并非读完语言学校就能轻易直升。

违规运营、材料造假 贻误消费者

少数具备资格的留学服务机构违规运营,编造假材料,在校GPA成绩、语言成绩、推荐信、银行存款证明等。

—— 学生要细心跟进申请的各个步骤,不存侥幸心理配合造假行为。事实上,造假的风险需要学生承担。一旦被发现造假,学生诚信记录也将因此蒙上污点,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服务收费不公开透明 设置不公平合同条款 蒙骗消费者

同一目的地、同一专业,各机构收费项目不统一、收费标准相差很大,经常出现事前不透明、事后说不清的侵权现象,清单上除学费外还会罗列出事先未告知的服务费。

一些留学黑中介还会利用消费者对申请过程和相关法律不熟悉等弱点,不使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化格式合同范本,或在合同书上加入一些不平等条款。

—— 消费者要选择合法合规、证件齐全的中介公司,在做足沟通后,先签合约再付款,付款后要保留好纸质凭证与电子截图。

Part.2

还有诈骗团伙 根据留学生或身在海外,与家庭缺少沟通,或缺乏对留学目的国的深入了解的现实, 对国外生活憧憬又茫然的留学生定制了电信诈骗的套路 。

在此,

我们提醒广大留学生,

尤其是近期出国的新生:

所有以大使馆名义来电,

转接国内公安机关并要求转账的,

都是诈骗电话!

骗子或还冒充成海关工作人员,称有重要文件/包裹/违禁品被海关扣留,要补交高额邮资,或是套取地址信息。如果大家正好有这种国际包裹的,可以在官网去查询信息, 不要随意给陌生人电话和个人信息,尽可能维护好自身安全。

那 么 !

作为消费者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

遇到这些教育消费陷阱,

您只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No!

小编提醒您:受骗怎么办?五招要记牢!

线下消费

3.向 当地 工商部门或质检部门 反映情况

线上消费:

消协投诉:

与线下消费一样,线上发生的消费纠纷,也可 向省、市消协投诉,拨打维权热线12315。

来源:微言教育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编辑:姜思瑶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