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太升痛斥李荣浩没文化,他被骂得“冤”不冤?_乌梅_这首_父亲

所谓的乐理人丁太升“又双叒叕”出来怼人了!

而这次的对象直指李荣浩和他的新歌《乌梅子酱》。

自从李荣浩这首歌去年年底上线后,便立即火爆各大网络平台。

除了霸榜外,还在产热歌的原生地抖音,创下了15亿播放量。

但,备受传唱的《乌梅子酱》,却被丁太升定义为俗不可耐的口水歌。

丁太升将李荣浩这首新歌批判的一无是处,不仅说他歌词乡土风十足。

有意在讨好“小镇青年”,还直接上升到李荣浩本身,痛斥他没文化,表示跟他之前的歌简直没法比。

丁太升言论一出,舆论立马两极分化。

展开全文

有人力挺丁太升,认为《乌梅子酱》就是一首难听的口水歌,跟《学猫叫》没有什么区别,完全不像李荣浩这样有名歌手能写出来的水平。

另外,这首歌还涉嫌抄袭周杰伦18年前的《浪漫手机》。

之前李荣浩也不是没有涉嫌过抄袭风波,现在又重蹈覆辙,让这些不喜欢这首歌的听众,很难想象到还有很多人去追捧《乌梅子酱》。

另一方面,支持李荣浩的听众觉得《乌梅子酱》虽然用了最经典的和声套子,但他也增加了很多编排。

以往李荣浩经典作品,同样也会在稳定的趋势上玩一些新花样。

同理,这次完全是他正常发挥这水平,那为什么却喷起了是口水歌?

而且同一种曲风,周杰伦唱就是高级感,李荣浩就是俗不可耐,做人不要太双标了!

支持李荣浩的听众还表示,丁太升就是碰瓷专业户。

这次对李荣浩发起质疑,很难不让人想象他的真实意图。

李荣浩究竟被骂得“冤”不“冤”?

还要从最开始他对音乐态度的变化来验证。

01、“我这辈子都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顺”

李荣浩天生就有音乐天赋,9岁接触吉他。

通过卡带和教材,就能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17岁左右,李荣浩通过撰写吉他教材,还赚到了人生第一笔财富,价值上万。

备战高考时,李荣浩心生烦躁,随便写出了一首纯吉他演奏作品,便轻而易举的被专业杂志方给注意到,特别诚邀他接受专访。

那时的李荣浩才19岁,就已经显示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

所以更不用想他后面发展,如果不出意外,李荣浩前途一片光明。

事实上的确如此,李荣浩20岁签公司,正式从事音乐幕后工作。

他为无数“巨星”写过歌,从陈坤到薛之谦。

后者的《丑八怪》便出自于他手,其火爆程度也看出了李荣浩不俗的音乐才华。

28岁,李荣浩发表了首张专辑《模特》,其中收录的《李白》这首歌唱响大街小巷,他毫不意外红了。

紧随其后,李荣浩凭借着这张专辑,斩获了金曲奖五项提名。

这样的荣誉,放到现在内地男歌手范围里,都属于史无前例的情况。

此后,李荣浩便红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签约华纳唱片,正式以歌手身份出道。

不到五年时间,他就成为首位在台湾小巨蛋和香港红磡开演唱会的内地男歌手。

如果想象不到有什么厉害的,可以将他认作为港台歌手能到北京鸟巢开演唱会的程度。

后面,李荣浩不再只是一名歌手。

随着代表作越来越多,他在华语歌坛的分量越来越重,也就成为了“导师”级别的存在。

甚至,李荣浩厉害到一个人活成了一支乐队。

从幕前到幕后,本来十几个人的工作,硬生生被他扛下了。

怪不得有人调侃李荣浩,休想从他那里赚到一分钱。

因为这个男人一旦认真起来玩音乐,就变得相当可怕。

不仅优秀的可怕,李荣浩还幸运的恐怖。

从他9岁自学吉他到20年后成名,虽然间隔很大,但李荣浩这一路走来看起来非常顺利。

曾经在金曲奖场外,有记者问李荣浩有什么悲惨遭遇,结果被他一句“顺利到自己也不知道的为什么”的耿直话堵到语塞。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

李荣浩看似在凡尔赛,实则是不想卖惨,不想让他喜欢的人担心。

如果,记者在之后了解完李荣浩曾经历的一切,可能会想大骂他是“大骗子”。

02、一帆风顺的背后是不止头破血流的过去

虽然李荣浩很有音乐天赋,小时候学吉他那会,家里没钱为他请音乐老师,李荣浩就会去买磁带。

从beyond到刘德华,那几盘磁带被他反反复复几乎快要听烂了。

因为痴迷学吉他,李荣浩耽误了学业。

眼见是真的学不下去,李荣浩初二决定辍学后,就开始坚持每周从家乡蚌埠坐火车到南京去专业学习低音提琴。

正是超出常人的艰难付出,李荣浩的吉他才会弹得越来越好。

李荣浩曾评价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会撞了南墙死不回头,并且他还要往南一直撞撞撞......

从学吉他就能看出,他这样做是能证明墙可推、路可行的。

然而,他后面所经历的一切,可不止头破血流那么简单了。

19岁,是李荣浩经历大喜大悲的一年。

那一年,他不仅接受了人生首个采访,还遭遇了一场巨大车祸。

那不过是他从家乡出发到南京演出学习的一次路程,没想到再次睁眼时却是医院。

医生告诉从昏迷过来的李荣浩,他经历了一场严重车祸。

人被大卡车卷入车底,断了6根肋骨,其中有两根插到了的肺里,而右腿的关节直接翻转了180度。

当时司机和交警看到李荣浩这副惨样,都不抱希望他活不了。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与死神争分夺秒,将李荣浩紧急送到医院。

而医生看到李荣浩时,他已经命悬一线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打麻药。

在这种情况下,李荣浩前身被打了7个洞,连接了7个管子续命。

右腿被4个医生合力拉出,才给他弄到复位。

这还没有完,急救过后等待李荣浩的是没有尽头的手术。

一旦伤口感染复发,手术刀便从他的伤口来回进出。

全身上下,李荣浩一共缝了80多针。

这种强烈的痛苦,已经到了麻木的程度,用李荣浩的话来说:“整个身体像被劈开了一样。”

虽然李荣浩在医院躺了一年多,但时间的流逝,似乎从来没有降低他的痛感。

在无数个夜晚,身体上的疼痛总是让他不顾尊严的大哭起来。

很多时候,李荣浩都疼到崩溃想去死。

因为整整一年,他都觉得自己早已被折磨得不像个人样了。

最爱的吉他吊在床头,看似激励着他。

然而,李荣浩却无法触碰,内心越发恐惧。

直到身体缝缝补补稍微愈合,他才能靠手指拨动几下琴弦。

医院几名医护人员和寥寥无几的病人,就这样成了李荣浩的听众。

正是因为这些陌生人的陪伴和鼓励,李荣浩才渐渐重新振作起来。

出院时,由于时间过长,李荣浩右腿已经彻底萎缩,比手腕还要细。

不过,为了能回归正常生活,他开始抵着痛苦去学习走路。

当成功度过这一遭后,李荣浩明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可贵的了。

不仅是自己的,还有父母的。

03、没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没什么比卖惨更让他不屑一谈

当李荣浩车祸20天,历经两场大型手术后,父母才得知他的噩耗。

父母赶过来,嘴上埋怨他为什么不说,眼里却藏不住的满满的心疼和爱护。

父母和子女对彼此的体谅和爱,又何尝不是相似的?

李荣浩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车祸仅隔了一年,父亲却倒下了。

如果不是父亲已患半年白血病,到了入院的地步。

李母肯定是不忍心给正在北漂追求梦想的儿子,打去这一残忍的电话。

等李荣浩赶到医院时,李父亲还有48小时的存活时间。

走红后李荣浩再回忆起这段经历,眼里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原来不善言辞的他见到生病的父亲,只是握了握手,便相顾无言了。

默默陪了父亲两天,看到对方有所好转,李荣浩便交给母亲照顾。

然而,刚离开三个小时,李荣浩就接到了父亲病危去世的噩耗。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李荣浩一定会对父亲多说点什么,哪怕是一些废话他也想多感受下亲人的温存。

因为遗憾,李荣浩写了《爸爸妈妈》这首歌。

他将母亲给予他的疼爱以及爸爸弥留之际对他给予的厚望,全部写在歌里。

既是在纪念照顾他长大成人的父母,也是用作品告诉世人,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的了。

李荣浩出车祸和父亲得病后,家里花了很多钱。

父亲走后,所有的压力都顶在了李荣浩身上。

为了还债,李荣浩不分日夜的去搞创作。

在卖了许多歌,李荣浩才实现无债一身轻的生活。

从19岁命悬一线到21岁痛失父亲,李荣浩能经历这些并有毅力撑下去,他足以被外界同情。

明明在拿奖时可以说说自己的悲惨经历,以此博得外界关注。

但,李荣浩并没有这么做。

真正让他愿意说出这些故事时,李荣浩已经32岁了。

功成名就的李荣浩,根本无需靠卖惨获得热度。

没有任何顾忌的在他,十分坦然道出了成功背后所经历的一切:“我不喜欢更不希望外界因为我可怜,而去关注我,而是在我作为一位音乐人的情况下,能知道我叫李荣浩。

04、被冤枉被羞辱,到头来还是个纪念工具人

即便低谷时,李荣浩还有着身为音乐人的精神,视名利金钱为粪土。

所以,何谈他的新歌为了讨好流量市场,而忘记初心一说呢?

有的人对李荣浩过去经历一无所知,一上来就是一通乱怼,简直就是对良心音乐人的羞辱。

明明《乌梅子酱》这首歌和周杰伦很多作品里,用的都是非常经典的和声套子1645,好比说《龙卷风》、《可爱女人》和《简单爱》。

但,前者增加歌曲新鲜感的同时,还让它的耐听度比许多网红歌更胜一筹的情况下,有人偏偏搞起了双标。

就允许周杰伦和你一起坐直升机,不准李荣浩的笑像乌梅子酱?

平心而论,《乌梅子酱》算得上是一首无功无过的小甜歌,在批量制造众多神曲短视频平台中,它甚至算得上是一首佳作。

只能说这首歌之所以因为和20多年曲风相似而引起争议,证明了如今华语乐坛非常可悲,不仅没有丝毫进步,反而退步相当明显。

可这又不是李荣浩的错,华语乐华退步还体现在其他歌手上。

不信,脱离滤镜,再去听周杰伦的《等你下课》和《Mojito》,它也非常“口水”。

甚至不止华语乐坛,整个全球的音乐乃至文艺其他方面,都很难再突破创新。

自然,原因不可能是个体造成的,李荣浩现在被放在烤架上烤真的很冤。

至于“丁太升们”的愤怒,更多是来自于某种纵向对比。

他们表面上叹息李荣浩江郎才尽,实际上是在怀念那个“过去的乐坛”。

你怎么认为呢?你觉得《乌梅子酱》是否是一首好歌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