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四大野战军,为何东野拥兵百万,而西野要借兵才能扫荡西北?_野战军_陕北_彭德怀

同为四大野战军,为何东野拥兵百万,而西野要借兵才能扫荡西北?

彭德怀和朱德

衡量一支军队的综合实力的指标有很多,但人员数量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这从四大野战军的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

林罗刘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是公认的实力最强的部队,人数超过百万;其次是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然后是刘邓的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最后是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

在人数对比最悬殊的时候,东野是西野的十倍!

我们对比一系列的客观事实,不仅仅是部队数量,另外包括歼敌数量、1952年军队干部级别以及1955年的军衔等,基本都是东野第一、西野第四。

以上的陈述是基于一系列史实,但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东野领导人的指挥能力和综合军事贡献一定高于西野领导人?显然不能。

东野的几位主要领导,包括林总、罗荣桓、谭政和刘亚楼几乎都是天才型的军事将领,而西野的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和甘泗淇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谁高谁低,不能一概而论。

东野最初的人数要多过西野,这是不争的事实:林总刚去东北的时候(那时还没有东野的称呼),手下有各战略大区临时支援的人马共约11万,大头是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6万八路军和黄克诚从华中带来的3万新四军;后来彭德怀组建西北野战兵团的时候(比林总进入东北要晚一年半还多),手里只有贺龙手下的不到3万人。

这就是两大野战军的起步阶段:1945年林总的11万人,1947年彭德怀的2.6万人。

展开全文

林总和罗荣桓

来龙去脉:从红军到解放军,一段文说清两大野战军的前生今世。

从井冈山朱毛建立起第一支红军队伍开始,甚至是1927年叶挺在广州起义时打出红军旗号开始,在长达22年的战争岁月中,我军各支部队频繁改编、重组,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号、编制和隶属关系都产生过巨大的变迁,因此,把各大野战军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变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也是让很多军迷朋友头痛的事情。

但事实上,把事情大体说清楚还是可以做到的。以下,我们试图只用一段话来讲清楚四大野战军的前生今世——如果算上华北军区部队的话,应该算是五大野战军。

其实,这并不难,我们以区域为经,以时间为纬,一张部队发展关系图就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八路军115师——东北野战军。

红一方面军在很多时候又称中央红军,因为所在区域是中央苏区,建立了以瑞金为首都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后来党中央也从上海迁入瑞金。

红一方面军的两大绝对主力是红1军团和红3军团,红1军团军团长是林总,红3军团军团长是彭德怀——红1军团前身是朱毛在井冈山上创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红4军,红3军团则是以彭德怀为军长的红5军演变而来。

红一方面军在快到陕北的时候经历过一个“陕甘支队”阶段,抗战爆发后,和部分陕北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115师,林总任师长。

平型关大捷之后,林总因伤隐退,八路军115师一分为二:副师长聂荣臻留在五台山,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和陈光率主力东进,开创山东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罗荣桓和陈光又率山东军区的八路军队伍6万人北上东北,构成东野的主体(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因此,说东野的前身是山东军区、八路军115师,甚至再往前说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都不能算是错。

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总

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西北野战军。

红二方面军在红军三大主力中成立时间最晚,人数也最少,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最多的时候都超过10万,而红二方面军人数最多时也不过1.5万人。

长征中,贺龙率领的红2军团和萧克率领的红6军团和张陈周徐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师,2、6军团奉命组建红二方面军,以贺龙、萧克为正副总指挥——中央在此时成立红二方面军是有深意的。

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和部分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正副师长仍是贺龙和萧克这一对老战友、老搭档和连襟。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战略任务各有侧重:129师是矛,115师攻守兼备,120师则以守为主,是盾,保卫党中央是最重要的任务。所以129师战力最强,115师战果最均衡,而120师似乎比较低调,原因就在这里。

1947年敌军对陕甘宁发动重点进攻,延安处在危机当中的时候,贺龙却不在陕北,军委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司令、总参谋长彭德怀临危受命,以贺龙的部队为班底组建西北野战兵团,从此开始了转战陕北、保卫延安的历程——彭德怀的临危不惧、贺龙的坦荡胸怀,都令人叹服!

西北野战兵团后来发展成为西北野战军,再后来就是第一野战军。

应该说,这个脉络也是很清楚的。

其它野战军的血脉其实也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

红四方面军在抗战初期改编成八路军129师,后来发展为晋冀鲁豫大军,在解放战争由守转攻的战略转型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就是中原野战军,即后来的第二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最复杂,期间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她没有东野、中野和西野那么清晰的红军战斗序列,因为华野的前身有两个,一是华中的新四军,再往前就是红军主力走在留在南方的游击队,二是山东军区罗荣桓带了6万人到东北之后其余的部队,这是115师的老底子——复杂归复杂,但我觉得,这段话已经把华野的“身世”说清楚了,不是吗?

除了四大野战军之外,华北军区部队也不容忽视,虽然没有被称为“第五野战军”,但华北却是当初的五大战略区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华北军区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的班底,这属于八路军115师;另一部分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其余部分就并入华北军区了,这就是徐向前领导的第1兵团,后来在解放战争经略山西,这属于八路军129师。

归根到底一句话,解放军战无不胜,但所有部队无不出自红军三大主力(还包括陕北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了解这一原则,就搞清了所有部队的历史。

彭德怀和浦安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东野最壮、西野最苦?

虽然东野和西野在成立之初就有差距:东野人数是西野的四倍!但东野仍有不如西野的地方:

东野地处东北,没有任何基础:没有根据地,没有进行过土改,没有翻身农民参军和支前,苏军对我方并不很友好,派到东北敌方军政大员都很厉害:陈诚和杜聿明算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有人说,东北抗联不是长期坚持抗战吗?怎么说没有基础呢?

东北抗联是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但实力悬殊过大,几年前就已经全部退往国境线以外,林总进入东北的时候,东北抗联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

西野和东野不同,西野地处陕甘宁,早在长征之前,刘志丹、习仲勋和高岗等人就在那里建立了苏区,有了红军队伍,群众基础非常好。

而且,从面对的敌军来看,尽管西野要对付的除了“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的嫡系部队处,还有极其凶顽的马家军土著军阀,但很显然,比起东北林总要面对的敌军来看,无论是精锐程度还是敌将的能打程度,林总的对手要强得多。

那么为什么到了后来,东野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发展为百万大军,而西野人数不但最少,而且最艰苦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变?

这也许从陈毅的西北之行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来。

粟裕、朱德和陈毅

陈毅长期在南方作战,很少到北方来,他本人是四川人,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就上了井冈山,之后担任过江西军区司令员,他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抗战中领导新四军作战,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也主要是华东——这在毛泽东主席的概念中是属于南线。

陈毅在中央的次数很少,重要的有三次,一次是1943年底到延安,待了一年半后到山东;一次是到陕北杨家沟,再就是和粟裕一起到城南庄。

陈毅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战斗力相当厉害,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中高居第一。尽管陈毅在淮北的泗县之战中经历了低谷,但在1947年之前就彻底恢复了元气,和粟裕先后打了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几场恶仗,很是吃了一些硬菜,变得兵强马壮——同一时期的林总虽然已经露出了做大的苗头,但还不如华野。

令陈毅不解的是,在来往的电报中,他隐隐觉得毛泽东主席对他和华野有所不满,而经常对西野充满赞赏。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华野的成绩在那里明摆着,主席的不满是为什么呢?

这一疑问等陈毅到了陕北之后才明白,那是因为西野的日子过得太苦了,而陈毅的华野比起来算是富得流油,仗打得太奢侈了!

华野一门野炮配发炮弹300枚,困难时期也有200枚,就这还有人叫苦,说打不了仗了。等陈毅到了西野一看,彭德怀的部队一门野炮的标准配置是5发炮弹——陈老总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主席对“偏向”彭老总——后来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大战,黄维的重装兵团被歼灭,陈毅下令缴获的重武器华野一件不能拿,全部留给条件相对困难的中野“补身子”,这不能不说跟他的陕北之行有一定关系。

邓小平、杨尚昆、李伯钊、林总、李天佑和谢觉哉

西野为什么苦?因为西北本来就苦。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有两个最凶恶的敌人,一个是看得见的敌人,就是胡宗南(我们管他叫“胡儿子”)和马家军,那个看不见的敌人就是饥饿。

这个问题不只是彭德怀的西野几万大军要面对,就是毛泽东主席所率领的党中央,同样要面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领导人也一度只能靠吃黑豆充饥。

在胡宗南大军占领延安、刘戡带着几万人在中央的后面苦苦追赶的时候,毛主席难道不知道应该多派些人来保护中央吗?但为什么没有?就连各地将领主动要求前来陕北,也被毛主席拒绝了!

为什么?就因为毛主席有大智大勇,他要用自己这几百人的小队伍牵制住胡宗南和刘戡的大队人马。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西北太穷了,根本养活不起那么多的人马,你让王震和陈赓他们带着大部队来了,吃什么?

彭德怀率领的西野这几万人马,和胡宗南精锐大军在陕北的沟沟坎坎里面兜圈子,一是为寻求战机,二就是为了打个胜仗有饭吃!

说起来,彭德怀贵为军委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他带领的西野的条件不要说比东野和华野,就是比在大别山遭遇重大战损的中野,也要差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陈毅在看到西野的生存环境之后感慨万千的原因!

比起来,林总东野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东北沃野千里,土地肥沃,战争也少(从30年代初一直到1945年,没有大的战乱),又有日本占领期间留下来的大量战略物资、设备和工厂,建立根据地之后数量巨大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工作热火朝天,更不要说精锐敌军的俘虏经过改造都成了东野新战士,一门门榴弹炮、一辆辆坦克也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更关键的是,东北铁路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当年锦州之战打响前,林罗刘从哈尔滨南下辽西,就是乘火车去的,这一点全国任何一个战区都比不了,壮硕的华野不能比,更不要说西野了,彭老总在西北打仗,估计除了马就只能靠两条腿……

东野壮,西野瘦,能放在一起比吗?根本没有可比性。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得彭德怀在西北的不易,更衬托出他和西野将士的伟大。

赵寿山、张宗逊、彭德怀和甘泗淇

新中国建立前,彭总一直是带兵数量最少的大区将领,一直到把华北军区两个兵团划归一野,他的带兵数量才超过30万。

我们先看下三大战役前,各大野战军的数量对比:

东野正规军高达70万,加上军区部队,林总手下共计超过100万大军;

华野次于东野,在淮海战役前,粟裕手下正规军共计40多万;

刘邓大军刚刚从大别山出来,还没有缓过劲儿,因为是无后方作战,再加上桂系极其凶狠,康泽阴毒的保甲法同样适用于鄂豫皖革命老区,因此战损非常严重,当时全军大约有十五、六万人;

而同一时期的彭德怀,所带的西野人马不超过10万!

也就是说,西野人数大约不到东北部队人数的十分之一!

太原战役后期,主帅徐向前病势沉重,无法继续指挥,彭德怀代替他成为太原战役最高指挥员,当时攻城各部队加起来超过30万——这应该是彭总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以来的最高人数——但因为是代替徐帅主持,不能算是自己的。

彭总作为一野司令员,带兵真正超过30万是在三大战役后,他当时率领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的原西野将士摧枯拉朽扫荡大西北,原有西野人马,再加上刚刚从华北军区划归一野的周士第第18兵团和杨得志第19兵团两大援军,此时,彭德怀部队的数量才超过30万。

综合东野和西野两大野战军之功,东野在于解放东北、大大加快全国解放的步伐、横扫中南,而西野则在于保卫党中央、拖住胡宗南和马家军几十万部队不使其增援其它战区、以及解放广阔无垠的大西北——一样贡献突出,一样辉煌璀璨。

因此,这两大野战军的最高首长彭、林二人在1955年都成为共和国元帅,而且排名都很高,东野林总因为显要的战功成为第三元帅,而彭总则凭借各个历史时期都极其突出的贡献成为元帅第二名,仅次于朱老总。

周昆、林总、陈光和聂荣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