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的后人:隐居深山状元府守护祖宅,没有水电靠乞讨度日_状元_凤山_武状元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仅说的是男子,清朝太平天国时期,20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成为历史的第一位女状元,从而举世闻名。

古代经历多个王朝,每个王朝也存在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普通百姓更可以依据这类制度走上仕途,改变命运。春秋时期以前,官吏可以通过世卿世禄的方式任职;战国时期该制度被废除后,官员的选举也发生变化,以军功换官职;汉朝时期为维护统治,实行检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检举制度被九品中正制替换;隋唐时,科举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并被后世延续和完善。

科举制的产生,不仅使大批底层人民能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还使朝廷获得众多有用人才。直至1905年,科举制才被正式废除。有一位清代状元的后人,隐居在深山状元府中,守护着祖宅,无水无电靠乞讨度日。该人虽为武状元之后,但生活得极其艰苦。而他作为武状元之后,是因何种原因沦落如此呢?

牛师静,是清朝武状元之后,牛家传至他一代虽已没落,但依旧出现很多大学生,他便是其中之一。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之下,他写得一手好字并且为人谦和。上世纪60年代,牛师静便已考上大学,但毕业后的牛世静,不知是何原因,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行为失常,他也因此失去知识分子的工作,最终沦落乞丐。

展开全文

他兜兜转转最后回到明月坡,守着破旧不堪的祖宅。起初他们兄弟几人一同居住,但随着父亲的离世,家中兄弟便相继搬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居住在破旧的祖宅中。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并没有资金来源,当他急需用钱时,就将家中可卖掉的事物卖掉,换取钱财,维持生活。

再无可换时,他就上街乞讨。虽然他穿得破烂不堪,但还是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从未主动向人讨要东西,而且由于他待人和善,所以村中人待他十分友好,时常将家中饭菜和被褥送于他,每逢佳节时,也未忘记他。已年过七旬的他,依旧待在破旧的祖宅中,却始终未接受他人捐款,或许这是他作为武状元之后最后的坚持。

牛家由牛凤山考中武状元后逐渐兴起。牛凤山生于河南明月坡,幼时家贫、酷爱武学,自小向叔叔学习武术,据记载,他玩弹弓可百步穿杨。27岁进京赶考成功中状元,衣锦还乡后,他依旧对乡亲们和善尊敬。牛凤山出任总兵,在其任职期间,明月坡遭受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他为百姓活命,甚至卖掉自己妻子,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牛凤山有一子,名为牛思瑄,1865年,他考中状元后,进入翰林院任职,他待人和善,深受百姓爱戴。在书法领域也拥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深受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赏识,所做牌匾还成为四大名匾。牛氏家族也因父子俩的成就而成为极具盛名的大家族。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清王朝更加腐朽没落,最终被人们推翻,科举制也被废除。在炮火纷飞的时代,牛家的人丁越来越少,富丽堂皇的状元府也逐渐变得破败不堪,最终,状元府交到牛师静手中。但是由于贫穷,状元府始终无法得到修缮,最终成为一座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

只有牛师静一人居住在这府中,他一生无儿无女,孤身一人。状元府依山而建,因此状元府无水无电,但是牛世静并未在意。后来当地有关部门和一些好心人知道牛师静的事情,为他捐款或提供补助,但是他都未接受,反而说,将这些钱给予那些需要的人。

牛师静已70高龄,生活在破旧不堪的状元府,没水没电,经常食不果腹,但他从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金钱补助。虽然他以乞讨为生,但他始终坚持自给自足。从牛凤山时期富丽堂皇的状元府,到牛师静手中破败不堪的危房,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家族的衰落,就如过眼云烟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将成为历史,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

《归潜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