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还真的存在,那女娲造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_女娲_氏族_造人

提及女娲,人们就会说: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我们从小时候就听到长辈们讲述着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的古老传说。她还给人类制定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那么,女娲造人真的存在吗?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是这样说的: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一个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为了更快地造人她还用藤蔓做的绳子沾上泥浆,洒在地上也变成了更多的小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还有人说,在造人时突然刮风下雨,为避免泥人被雨水淋坏,女娲便抢着将泥人王屋里堆积,匆忙中弄坏了部分泥人的胳膊、腿等肢体和五官等,于是还有了一些残疾人。

显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传说毫无疑问不会是真的,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然而,神话传说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能口口相传,还津津乐道,这与我们先祖崇拜的文化有关,还应该有它的故事 “原型”存在,因那时历史久远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只能通过这种神话传说的方式,将伟大圣贤的祖先和造福后世的伟业传颂万代。

那女娲造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还是要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说起。据说,作为“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是有记载的华夏最早的共同祖先。燧人氏的妻子是华胥氏,他的儿子是伏羲氏,女儿是女娲氏,然后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结婚,成为华夏的始祖。

其实,伏羲和女娲是兄妹的说法并不一定可靠。因为当时还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期,伏羲氏有可能是一个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的族群,女娲氏有可能是另一个还处在母系氏族的族群。为更有效地应对洪水、猛兽、地震、火山爆发等威胁,他们“抱团取暖”结为最早的氏族联盟(或友好),两个部族就像亲兄妹一样友好并相互通婚。

据传说,相互通婚的两个部落还会有着规定的习俗。《礼记•曲礼》:“君子抱孙不抱子。”关于这种说法的含义今天我们不做详解,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就是源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制度。按照伏羲、女娲两氏族通婚的设想:伏羲氏族的儿子要嫁到女娲氏族,就是男孩要嫁到女孩部族,同样女娲氏族的儿子也要嫁到伏羲氏族,他们的孙子又要分别嫁回本族,就这样一代一代以此类推,两个氏族的族人就变成“一家亲”了。

实际上,随着人们对生育优化认识的增强,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为了避免同族近亲结婚,两个友好部族开始相互通婚,大大优化了两族的繁衍生育,人口迅速增长,因为这种新的婚姻方式是女娲创建,便成就了“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可能古时候的人们对男女交合、生育繁殖之类的词语存有“忌讳”才出现了“抟土”造人说,就像我们小时候,问自己弟弟是哪来的,妈妈会说“在路上捡来的”。就这样,女娲造人的说法便在之后广泛流传,在“祖先崇拜”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几千年的口口相传“女娲造人”也便成为神话,并带有部分童话意味。所以我认为,女娲“造人”的传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传说的来源也比较客观。

女娲造人的“传说”实际上也是华夏各民族靠血缘融合的有力的印证,包括后来的炎帝黄帝部落的友好融合、周人姬姓与姜姓之间通婚,也都是对女娲造人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这正是华夏民族融合的文化基因所在。女娲“抟土”造人虽是神话传说,但女娲建构的婚配制度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优化了人类的繁衍,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也正是“造人”的神笔之作。“女娲造人”神话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世代华夏儿女的共识,女娲作为创世之神华夏民族的缔造者之一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也是永远无法改变。

你知道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