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与不扶?岂能“都有理”_倒了_和稀泥_有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岂能 有理 倒了 和稀泥 有理

文/陈世明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今年两会高院工作报告,又一次对“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亮明态度,坚决反对“和稀泥”,用法律为“好心人”撑腰,让失德乱序者寸步难行。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对给予帮助的好心人能表达感谢和感恩之情。但是过往案例中,“扶人被讹”、“救人被咬”、“劝人被骂”等,寒了好人的心。加上司法机关处理此类纠纷时,因取证难而“和稀泥”,令不少民众因担忧“反咬一口”等潜在风险,导致不敢“扶”、不敢“救”,而选择绕道而行、袖手旁观。

如今法律为道德护身,对类似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小区保安陪同送医案、救助老人压断肋骨案,不回避、不含糊、不迁就,旗帜鲜明定分止争、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使好人不再“流血又流泪”,既维护法治权威,又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

“除一恶,扬十善”。用法治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就会使“扶人”、“救人”等成为诚信、善良、正义等美德品德手拉手的传递,给更多人送去温暖。同时,要对见义勇为等行为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扬学习。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像春风拂面一样,让真善和信任的种子扎根社会、开花结果。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应成为我们身处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警训。全社会为善意鼓掌,“扶不扶”等就不再是“事儿”,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就会有人毫不犹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