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范仲淹的出将入相之路_范仲淹_等人_朝廷

《范仲淹》:郭宝平 / 凤凰出版社 / 2022-7-1

文丨云海

一介寒儒,苦学成才;身在卑位,心怀天下;几经浮沉,出将入相;主持新政,风波迭起。

这就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贤臣范仲淹。

作家郭宝平在通读范仲淹全集的基础上,在历史小说《范仲淹》一书中,“依托历史写小说,以文学笔法写历史”,意图通过历史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立体、全面地讲述范仲淹的一生。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范仲淹原名朱悦,养父是进士出身的县令朱文翰,因家境窘迫,少年时的范仲淹曾被迫外出学习经商,后在醴泉寺苦读三年。

期间,他划粥断齑,每天煮一锅粥,等粥过夜凝固成坨,划成四块,配上野菜,就是一天的伙食。

22岁时得知身世为苏州范氏后,朱悦愤而自立门户,跑到应天府书院读书应考。

求学期间,他以颜回为榜样,寒窗苦读五年之后,终于考中进士。后复姓归宗,复名范仲淹。

进士及第后,范仲淹按照惯例分配到基层,赴州县广德军分管审案。

展开全文

影视剧中的范仲淹

初入职场的范仲淹,想到寒窗苦读终于鲤跃龙门,于是一心想要干出一番事业,不想重蹈继父沉于下僚、默默无闻的一生。

可是,北宋开国之初的官场,盛行清静无为之风,人人因循守旧,不愿多事,这让踌躇满志的范仲淹很不适应。

在接连几个案件的审理上,他都坚守道义,不愿苟且,多次与上司发生龃龉,因而被视为官场异类。

好在上司最后没有狭私报复,仍然给了范仲淹优等的考语。

此后几年,在州县的任上,范仲淹为民请命,建言修筑捍海堰,生活清苦,却一尘不染,得到了地方大佬的赞赏和举荐,加上同榜进士蔡齐和老上司的推举,范仲淹得以参加由选人改京官的考试,这才跳出其父辈挣扎一生的幕职选海,真正展开了仕途。

这一年,范仲淹已36岁。

马卿才大常能赋,梅福官卑数上书

多年以来,范仲淹虽然身处底层,但一直关注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广开言路、抑制恩荫几件大事,宋真宗驾崩、肃太后垂帘听政后,又忧心主少国疑。

于是,借着改京官上任赴京陛见的机会,向朝廷递交《奏上时务书》。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

此举虽然赢得天下读书人的普遍赞誉,却也惹恼了朝廷的元老大臣,被斥为微官大话,博取名声。

与此同时,范仲淹在皇太后支持下,主持修筑捍海堰,因急于求成,发生大规模溺亡事件,被意在牵制皇太后的元老大臣揪住不放,险些遭到严厉追责。

好在皇太后极力支持筑堰,最后才折中处置,调整了范仲淹的岗位,暂停了筑堰。

这次挫折让范仲淹顿感仕途黯淡。

尽管如此,作为中级官员的范仲淹,仍然以天下为己任,一如既往地给皇太后、朝廷大佬上书,针砭时弊,建言献策,洋洋洒洒,呼吁振作。

虽然屡次上书的举动被当朝宰相王曾视为热衷功名、不甘寂寞,但范仲淹的这份执拗也被王曾看中,于是授意晏殊将他荐入馆阁,意在借助范仲淹振臂一呼的力量,促成太后还政。

成为馆阁之士那一年,范仲淹41岁。

影视剧中的范仲淹

果不其然,显贵之后的范仲淹,遇到事体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保持初心和锐气,动辄给朝廷上书建言,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先是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离世后又极力反对清算太后势力,此后又劝谏皇帝反对废后、攻讦宰相吕夷简,不计后果。一时间士林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一股以不妥协为高的风气,范仲淹已然成为士林领袖。

然而,在开封知府任上时,范仲淹忧心宋仁宗长期委政于宰相吕夷简,于是越职攻击宰相吕夷简为奸臣。后又在宋仁宗面前举荐宰相、乞立皇太弟侄。

不意此举触碰到了宋仁宗的底线,范仲淹遭到贬谪,牵连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朝野为之震惊。

蔡襄作诗《四贤一不肖》,为范仲淹等人鸣不平,士人争相传阅。

由此,范仲淹虽然贬官,却名满天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贬官外放江南数年后,一场西北边陲的战事,让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再次迎来了仕途的转机。

宋宝元元年(1038),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在三川口大败宋军,朝廷紧急起用范仲淹等人赴陕西经略西事。

西夏国

虽然对军事一窍不通,且边事艰险,但强敌环伺,国家有难,范仲淹责无旁贷,毅然赴任。

在深入考察了边境形势之后,范仲淹确立了选将练兵、修筑城寨、招抚蕃部的对夏战略,并坚决抵制深入敌境讨伐西夏的动议。

按照范仲淹的谋划,断绝宋夏边贸后的西夏,国力必然耗不过大宋,等到战争的成本高于受益,战事就会平息。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虽然宋军屡战屡败,但西夏始终未能再深入北宋腹地,最后只能议和。

边地也留下了“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传说。

就在范仲淹经略西事四年之后,命运的转折再次降临。

影视剧中的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迈的吕夷简辞相,一口气举荐夏竦(song)、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入中枢,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意图消除恩怨,为自己留后路。

经历了内忧外患的宋仁宗,也有意革新朝政,于是重用晏殊、范仲淹等人,一时间群贤毕集,朝野为之振奋。

在宋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提出新政十事,庆历新政在一片天时地利人和之中开始推行。

年高成国老,道在乐天真

然而,好景不长,范仲淹主持新政不久,便风波迭起。

不到两年时间,新政不了了之,朝局更是面目全非。

范仲淹罢参政,杜衍罢相,富弼、韩琦罢枢密副使,欧阳修、苏舜钦、蔡襄、余靖等人也被迫离开朝廷,新政事项大多被废止,对范仲淹等人的称颂转瞬间也被一片攻讦声所淹没。

就在范仲淹被贬邠州期间,好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托请范仲淹撰写碑记。

岳阳楼

迟暮的范仲淹触景生情,遥想洞庭湖忽而阴风怒号,忽而波澜不惊,感慨一生宦海浮沉,写下了《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以一句先忧后乐,既是自勉,也是勉励士人。

掩卷回思,张载一句“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的赞誉,可以说是范仲淹一生至为精到的评价。

读《范仲淹》,我们可以在故事和赞颂之中,一睹范仲淹做人为官之风范;也可以在时人的评价和攻讦之间,体会范仲淹隐蔽的内心和做事的艰难。

范仲淹画像

就历史小说而言,《范仲淹》一书生动而精彩地讲述了范仲淹的一生。

若论美中不足,是内心独白较多,虽然意在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却也给人情节拖沓的感觉,尤其是在前面几章。

就个人喜好来说,书中写到范仲淹经略西事一段,小说开始臻于佳境,以至于后面新政风波一段,越到后面越发精彩。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全民荐书人#

#打开眼界#

#人生都有低谷期,你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