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篇课文几十年没变,你若记得三篇,说明当年是用心学习的孩子_课文_草船借箭_一只

小学的有些课文,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以前是父母听着自己朗读,现在是自己督促孩子背诵。这样,至少有三代人拥有了共同的回忆,可能是四代。现在,咱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些课文几十年以来一直在坚守着小学语文课本这个阵地吧。

第一篇,《草船借箭》。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智绝”。诸葛亮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七擒孟获收服人心,一座空城吓退雄兵,等等。草船借箭就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概括起来不精彩,那些细节描写才令人叫绝,一句话,他有不烂之舌,他还有天人之智。

其实小时候并没有觉得书上的人物有多么厉害,哪怕是诸葛亮,但是《三国》中一些小故事就像一条线,连接了生活的一些东西,从这个方面来说,“草船借箭”还是很让人感慨的。

第二篇,《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真的,太经典了,不管过去多少年,尽管从来不曾想起,可是,只要有谁提起这篇课文,我们都一定记得这句话。当然我们也记得结尾和寓意,乌鸦终于靠自己的智慧和坚持喝到水了。

展开全文

第三篇,《曹冲称象》。

曹操得到了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想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只有六岁的曹冲用“等量替换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有时候小孩子的大脑真让人惊奇。《甄嬛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怎么把九个套在一起的圆环解开?大人们都无计可施,甄嬛的女儿胧月把九连环往地上一摔,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无数聪明人都棘手的问题。所以,不要小瞧那些小脑袋瓜子,也不要急于否定孩子们某些看似不靠谱的言行,说不定,他们的聪明会在某一个瞬间让大人大吃一惊、自愧不如。

第四篇,《小马过河》。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小马驮着麦子去磨坊,遇到了一条河,它不知道河水的深浅,进退两难。一头牛认为河水很浅,可以过去;一只松鼠说水很深,不能过。后来,小马在妈妈的建议下亲自下水试了试。“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想松鼠说的那样深”,这句话太精彩了,言简而意深。

故事的寓意是,我们要敢于尝试,要多实践。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

我们应该都记得这个故事的脉络:一只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好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它拿不动所有的东西。它先是掰了玉米,后来为了桃子丢了玉米,为了西瓜丢了桃子,为了兔子丢了西瓜,最后兔子跑了,它只好空手回家。猴子下山的故事说明,做事要一心一意,把握眼前的机会。

除了上面的五篇,还有一些,比如:与声音“咕咚”有关的《咕咚》,游记散文《李金华的双龙洞》,写了一个笨人的《我要的是葫芦》。

这些课文都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啊。大家记得几篇?还知道有哪些课文是多年以前就有的吗?能记得三篇的,当年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呢。

有时候,我们站在时光里,会不会这样想:

多年以后,当看到那卷起的书角,我就会想起我站在第二组第四排的座位上朗读课文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