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99座山峰游记之三十,春到蝠卧山_哈达_索尼_鞑靼

清宣统三年编纂的《抚顺县志略》上记载:“蝠卧山在东五乡,距县城四十五里,由长白山发脉循永陵而西百五十余里至高丽营子屯为一脉,覆西至下哈达为一脉,冬多积雪,其形如蝠故名蝠卧山。奉天将军崇葬于此。”按县志的说法,蝠卧山应该是一个广大的区域。

2016年4月10日,当我和明书驾车来到哈达镇向东远眺时,发现哈达以东、营盘以北有一个山脉,若干座山峰矗立,峰峰相连甚是雄伟。那就是县志里记载的蝠卧山吧,至少是蝠卧山的一脉应该不会错的。山的区域太广,一时不知从何下脚。我和明书远远地瞄着其中的最高峰,七拐八拐来到上哈达村(6409厂)附近一个叫川沟的地方,从那里东行至三道沟向南面那座高峰攀登。

远方的山峰就是蝠卧山主峰

这里的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北坡的树都砍伐殆尽,新植的树还没有长大。乍暖还寒,山沟里那些没有融化的冰雪隐藏在落叶之中,坚守着冬天的最后一块领地,怎奈春天步步紧逼,那些顽强的冰雪最终仍逃脱不了被支解的命运。山腰以上树木开始茂密起来,翻越一道道砬子,甚是险陡。在砬子头有一丛丛的达子香花含苞欲放,将一抹粉红点缀在早春单调的山岭上,让人感觉到了春的气息。达子香,其实它应该叫鞑靼香,鞑靼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后来中原就将北方的少数民族叫鞑靼。“鞑靼香”应该是汉人的叫法,它还有多种叫法,如映山红、迎春花、报春花等,朝鲜族叫金达莱,据说是朝鲜的国花。属于杜鹃科,喜欢生长在崇山峻岭的陡壁上,叶椭圆形,花为紫红色,花期短,可供观赏。在中国东北地区,每年四月下旬冰雪未尽时开始开花,先开花后展叶。现在的达子香正处于“好花半开时”的状态,如半睡半醒的美人香唇,欲言又止……

展开全文

山上含苞待放的达子香

继续在山脊上穿越,身旁古树参天。有的如孔雀开屏,巨大的树冠在风中摇曳;有的似巨龙,盘根错节,虬枝飞舞;有的如熊猫憨态可掬,有的如苍狼张牙舞爪。穿越到第三个山头时天气突然变坏,能见度降到了十几米,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打在脸上疼如刀割。气温也开始下降,手冻得不听使唤,给拍照带来了很大困难。古树在雪雾中晃动着身影,有点恐怖的感觉,只有达子香花,在四月的飞雪中依然那么妩媚动人!

明书在飞雪中穿行

终于登上了最高峰,也是我们今天登上的第五个山头,GPS显示海拔525米。这时天气开始变晴,可以透过树林间的空隙眺望远方。向南眺望隐约可以看见沈吉高速公路和202国道,再往南是高丽营子村和大伙房水库。向北眺望可以看见六四零九厂,向东眺望是哈达镇。“哈达”在满语里就是“山峰”的意思,哈达镇的“哈达”就是指我们脚下的这些山峰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蝠卧山也可以叫哈达峰,因为“哈达”本来就是满语山峰的意思。

作者在砬子头攀登

蝠卧山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在蝠卧山东部半山腰有一块很大的石刻墓碑,就是《抚顺县志略》记载的“奉天将军崇葬于此”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坟”。有关史料介绍,金朝最后一位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有一个同辈旁支兄弟叫完颜守祥,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后,完颜守祥从开封府逃回了“金源故里(在今黑龙江省)”安居下来。一直到完颜守祥的十四世孙鲁克素时才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护其哈、达其哈从宁古塔南迁,投靠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后来,鲁克素和他的长子护其哈在辽东阵亡,只有达其哈带着兄弟两人的子女“从龙入关”,而形成了北京的完颜氏。“将军坟”就是完颜氏后人为鲁克素和护其哈立的墓碑。

在蝠卧山对面的上哈达村有一处墓地是我的朋友王旭久先生的家族墓地,这个王氏可不是一般的王氏,而是“赫舍里王氏”,是清朝重臣索尼、索额图的后裔。据史料记载,索尼曾经辅佐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圣祖玄烨(康熙)四代皇帝。在顺治皇帝驾崩之时,遗诏索尼为首辅大臣,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索尼的孙女后被康熙封为皇后。索尼第三子索额图是皇后的三叔,深得康熙信赖,康熙八年擒拿鳌拜的时候他立了大功,自此权势日盛。后因太子之争,康熙以清朝第一罪人之名将索额图治罪,索额图死于狱中。索额图死后,两个儿子被杀,其余全被免除官职。康熙言:“如别生事端,全诛杀”。因此,索额图的家族成员开始逃亡,王氏家族的先祖索罗就是其中之一。索罗隐姓埋名,来到上哈达给一个叫王四的人家打工,后来成为王四的女婿,延续着上哈达赫舍里王氏百年血脉。

离开蝠卧山主峰向北折返下行,一块巨石如鳄鱼从山脊穿出,爬上鳄鱼头再次眺望远方,刚才还是风雪交加,现在已经天朗气清,蓝天如洗。那是历史的天空吗?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作者站在“鳄鱼”头上远眺

回到上哈达回望蝠卧山,但见群峰相拥,的确如巨大的蝙蝠卧于大地之上。蝙蝠在中华文化里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蝠者,福也;福者,“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也。

祝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幸福安康!

在哈达镇回望蝠卧山

登山轨迹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