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实践 | 一场关于“心得体会”的“心得体会”_长安_读者_同志

3月 7日下午,长安杂志社党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学习交流。之所以“特殊”,因为主题是“谈谈阅读《我们的 <长安 >故事》的心得体会”。

01

《我们的 <长安 >故事》是广东省江门市政法系统基层干部学刊用刊心得体会汇编,由江门市委政法委从各县(市、区)党委政法委和 73个镇(街)基层政法干部的众多心得体会中精选 52篇集结成册。这些文章反映了江门市基层政法干部学习《长安》的方法和收获,对《长安》的喜爱和信任。阅读这样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让我从更新的视角认识到我们事业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李杨子同志说。通过学习读者的“心得体会”,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同志们开启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02

“崇高的价值”

我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一份工作?我们出品的是什么样的一本杂志?江门的读者们给出了他们的判断。读者范闽峰认为,《长安》杂志是思想锤炼的教科书、攻坚克难的工具书、探索创新的参考书。杂志社两位青年同志关注到这样一个故事:读者谭雪芳通过杂志刊发的《基层信访代理员工作的“四件套”》一文,领悟出“耳朵”要灵、“嘴巴”要稳、“腿脚”要勤、“立心”要正,指导自己逐渐从接到群众信访诉求时的无奈转换成从容应对。顾亚娟同志说,“读者需要我们的刊物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江门同志的学刊用刊故事充分反映了我们工作的价值,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倍感光荣”,吕娴同志说。

“光荣的责任”

读者邹慧在《从“误会”到“懂你”》一文中讲述了自己从刚开始偶尔翻阅《长安》,到有选择性地阅读,再到期期必读、用心笔记、收藏好文的三个阶段。读者胡苹养成了摘录杂志语句的好习惯,在抄了厚厚一大本后,自己也成长为杂志的作者。这两个故事引发青年同志热议。“基层政法干部把《长安》当作宝典,其实创造宝典的正是全国千千万万的他们。”顾亚娟同志对此感悟深刻。读者胡卫星分享了学用《长安》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的经验,读者刘亮分享了化解物业管理矛盾的经验 ......刘雨宁同志谈到,采编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贴近”原则,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推进各地互学互鉴,切实发挥杂志应有的作用。

“无穷的动力”

03

“通过读者笔下结合工作的思考,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编辑和宣传的内容,学深悟透才能避免失误”,朱佳曦同志这样说。在青年理论学习组的同志们看来,我们与读者的互动如同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照亮另一盏灯。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才会不断激发出办好《长安》杂志的强大动力,不断壮大政法宣传“长安之声”,为新时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现代化作出贡献。

执笔人:顾亚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