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情愿》原文(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及原文)_你是_林徽因_情愿

本文目录

  •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及原文
  • 林徽因最美的诗词有哪些
  • 林徽因《情愿》诗歌
  • 林徽因《情愿》 赏析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及原文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等。

扩展资料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

林徽因最美的诗词有哪些

林徽因最美的15句话

1、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2、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3、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4、我不知道,一种缘能走多远,但我知道,穿过我的长发你的眼,必定会开满你淡蓝的温暖。荼蘼花开,一路繁花相送。——《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5、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6、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7、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忘掉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8、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林徽因《情愿》

9、一切都只是瞬间。过往的、现时的、未来的,都是一瞬,不过现时的这一瞬显得更长更大些而已。——《林徽因诗文集》

10、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林徽因《情愿》诗歌

  林徽因写这首诗时是在与曾经苦苦追求自己的徐志摩在北京香山见面期间所作。下面是林徽因《情愿》诗歌,希望对你有帮助。

  《情愿》

  《 /》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 /》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班,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 /》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 /》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 /》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诗的语言之美,又最能表达心中道不清、理不清的思绪。读诗是一个享受,沉浸于其中,思绪深远,是极高的.精神陶醉。

  读诗,有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其意思,所以最好了解一下作者当时写诗的背景。林徽因写这首诗时是在与曾经苦苦追求自己的徐志摩在北京香山见面期间所作。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更多的还是使用了“没有些牵连”、“再莫有温柔”、“忘掉了我”等拒绝之词,难道暗示着什么?查找资料更多的显示的还是林徽因对徐志摩虽最先结识的,但没有情归徐,再次见面也仍用这些词拒人之词吗?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她的细腻的写法之处,读了更带一种不得不的感伤,读了后也许你不能不也要为她设想一下,说到这份上了,是否还会有可能吗,自己宁愿放弃了吧?也许我理解得狭隘了些。

  该诗发表于1931年的9月,同年11月徐志摩的坐上了生死飞机,赶的正是林徽因的一场演讲会。


林徽因《情愿》 赏析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