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瑞典赛后冲突(我想问问大家这一次德国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_瑞典_德国_中立

本文目录

  • 我想问问大家这一次德国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 二战时期的瑞典和德国
  • 瑞典在2战中为什么能中立到底
  • 足球流氓的德国
  • 图赫尔与孔蒂赛后握手时发生冲突,两人最终都得到了什么处罚
  • 昨晚瑞典超哥德堡对马尔默比分

我想问问大家这一次德国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德国队的辉煌战史德国队在半决赛里面通过点球大战淘汰了东道主英格兰,并且凭借决赛时比尔霍夫攻进的史上第一个“金球”击败了本届杯赛的黑马捷克队。德国完全有权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足球国家。确实,巴西和意大利都赢得了更多的世界杯冠军,巴西是5次,意大利曾4夺世界杯。然而,德国队在世界杯赛上的记录是曾经7次杀入最后的决赛,并曾经3次捧杯。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是欧洲杯,在这里,德国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德意志军团曾经5次杀入欧洲杯的(冠亚军)决赛,并3次捧杯凯旋。他们最辉煌的时代是在光荣的70到80年代,那时他们曾史无前例的连续3次冲入欧洲杯的决赛,并赢得了全部胜利。(原文如此,其实从下文可以看出,德国队在1972年和1980年两次捧杯,但是1976年输给了南斯拉夫。这位作者哥们似乎对德国队史不是太了解,我怎么记得1976年是捷克队击败德国队勇夺欧洲冠军呢???译者注)除掉他们的这些成功的往事,时代悄悄的在变化。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其实只参加了4次欧锦赛,当然是指从1992年之后的4次,德国是在1990年重新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在此前的若干届欧锦赛上,代表德国的黑、红、黄三色旗,是同时为东德和西德飘扬的。 - 陈年往事最早的三届欧锦赛,从1960年到1968年,东德在资格赛上就被淘汰了。那时,最后能够进入决赛圈的,只有4支球队。 - 光荣的70s和80s 正是在这个时代,西德在世界足坛打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段时间里,德国人(联邦德国??译者注)将拿到他们的2届欧锦赛冠军和一次世界杯冠军,并6次杀入世界级大赛的最后决战。1972年的欧洲冠军西德队,主要由当时名扬四海的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球员组成,拜仁慕尼黑也将在未来的若干年里统治欧洲足坛。德国国家队在1972年的欧锦赛上,召集了若干极为响亮的名字,贝肯鲍尔、班霍夫、布里特纳、海因克斯、尤里?霍恩斯、梅耶、穆勒、内特尔、福格茨(集传奇球员和传奇教练于一身的伟大人物)。72年的欧锦赛,还是只有4支球队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他们是西德队、匈牙利队、俄罗斯队(前苏联队)和东道主比利时队。决赛在西德队和俄罗斯队之间展开,穆勒的任意球使得西德队取得了领先,当时极为强大且在此前的比赛中表现非常引人瞩目的俄罗斯队,不得不接受3-0的失利。杰尔特?穆勒在决赛中独中两球,并以4个球的总进球数荣膺当届的最佳射手。 76年版的欧锦赛大戏在南斯拉夫拉开帷幕,仍然只有4支球队拥有决赛权。本届的最佳射手仍然是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穆勒,但迪特玛击败了如日中天的轰炸机穆勒,在决赛中,南斯拉夫队在第89分钟将比分扳成2-2平,双方进入残酷的点球大战。尤里?霍恩斯成为西德队那个不幸的射手,在他射失点球后,门西为南斯拉夫队罚中致胜一球,西德队被迫放弃他们卫冕的梦想。 1980年的欧锦赛在意大利举办。8支球队分为2个小组厮杀,这使得欧锦赛开始有了半决赛。1980年的西德队同样包含了若干传奇巨星。例如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他当年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他率领西德队冲入最后决赛,对阵比利时队。来自霍斯特?鲁贝什的两个进球,使得他们再次夺得欧洲冠军。1980年的西德队是由这些伟大球员组成的,他们是,鲁梅尼格、尤里?斯提里克、舒马赫、菲利克斯?马加特、鲁贝什、班霍夫、阿罗斯、布里格尔,当然,还有当时已经崭露头脚的年轻的洛塔尔?马特乌斯,以及饱受争议的天才球员博恩德?舒斯特尔。克劳斯?阿洛夫斯是该届杯赛的最佳射手,一共进了3个球。 1984年的欧锦赛在法国举办。众所周知,这是普拉蒂尼的欧锦赛,他以不可思议的9个进球荣膺最佳射手。作为第二著名的球队,以及上届欧锦赛的卫冕冠军和最近一届的世界杯亚军,西德队在小组赛里在第90分钟时被西班牙队的马赛塔攻破球门,未能小组出线。西班牙队后来在冠亚军决赛中输给了普拉蒂尼的法国队。西德主办了1988年的欧锦赛,他们带着世界亚军的荣誉登场。在此前1986年的世界杯赛上,西德队再次成功的杀入冠亚军决战,在决赛中不敌阿根廷队(1986年的世界杯属于马拉多纳??译者注)。佛朗茨?贝肯鲍尔执教的这支德国队汇集了大批伟大球员,他们将在2年后的意大利夺取世界杯冠军。这支球队由洛塔尔?马特乌斯、利特巴尔斯基、布雷默、圭多?布赫瓦尔德、鲁迪?沃勒尔和年轻的守门员博多?伊尔格纳以及尤尔根?克林斯曼组成。然而,在家门口夺冠并大肆庆祝的梦想没有那么轻易实现,德国国家队在汉堡的半决赛上被马可?范?巴斯滕在第88分钟的进球淘汰出局。荷兰人最终夺冠,范?巴斯滕也成为最佳射手。 - 新的德国德国在1990年重新统一,外界普遍认为,重新组建的面貌一新的德国国家队将是不可战胜的,这支国家队将汇集西德和东德的力量,重新组建而成。(带着自信),新的德国队开始了1992年的瑞典欧锦赛的征程。这届欧锦赛有个不太好的开始,(却有着一个梦幻般结局??译者注),独联体取代刚刚解体的前苏联参赛,南斯拉夫则因为内战的原因被禁赛,顶替南斯拉夫参赛的是在资格赛中落选的丹麦队。德国队是作为新科世界冠军来到92年的欧锦赛的,外界对德国队的夺冠前景一致看好。这支德国队巨星云集,克林斯曼、布雷默、尤尔根?科勒尔、伊尔格纳、沃勒尔、哈斯勒、以及年轻的史蒂芬?艾芬博格、安德雷斯?穆勒,还有来自东德的天才球员马特海伊斯?萨默尔。经过在小组赛的艰难跋涉,德国队撕碎了他们的劲敌荷兰队的防线,成功从小组出线。半决赛里他们遭遇了东道主瑞典队,3-2德国队兵不血刃杀入最后决赛。决赛中遭遇的对手,是在最后一分钟顶替南斯拉夫队参赛的丹麦队。(奇迹此时发生了),来自杰森的两个进球,将丹麦队送上了欧洲之巅,不可一世的世界冠军只能接受“欧洲第二”的命运。 96年的欧锦赛在足球的发祥地英格兰举行,这届杯赛有个很好的口号:足球回家!英格兰兴高采烈的庆祝他们第一次举办欧洲杯,并发誓要把最终的奖杯留在英格兰。从这届杯赛开始,决赛圈的参赛队伍增加到16支,分成4个小组展开厮杀,最终的冠亚军要经过小组赛和两轮淘汰赛才能够决出。96年的欧锦赛,我们看到了齐达内、苏克、波波斯基、德约尔卡夫、鲁伊?科斯塔和帕维尔?内德维德等新星闪亮登场。然而,本届杯赛的最终胜利者是以尤尔根?克林斯曼为队长的德国队。虽然被分到了死亡之组,但是德国队还是勇夺小组第一,将捷克、俄罗斯、意大利队抛在身后。在残酷的小组赛中,德国队饱受伤病困扰,但是他们还是在马特海伊斯?萨默尔的带领下杀出了一条血路。萨默尔出色的承担了自由人的角色,并在当年荣膺欧洲足球先生。德国队在半决赛里面通过点球大战淘汰了东道主英格兰,并且凭借决赛时比尔霍夫攻进的史上第一个“金球”击败了本届杯赛的黑马捷克队,如愿以偿的捧杯凯旋。这支德国队由如下球员组成:齐格、萨默尔、克林斯曼、比尔霍夫、科勒尔、穆勒、罗伊特、绍尔、马库斯?巴贝尔。他们的领队是布雷默。 - 本世纪的德国队 2000年代,德国队开始进入他们最黑暗的日子。2000年由比利时和荷兰共同举办的欧锦赛,以及2004年的葡萄牙欧锦赛上,德国队均在小组赛阶段铩羽而归。内讧不断中,不再自信的主教练埃里克?里贝克目睹了德国队在2000年欧锦赛上只攻进了一个球,是由绍尔在对阵罗马尼亚的时候攻入的。然后他们先后输给了英格兰和葡萄牙,对阵葡萄牙时,他们被爆发的菲戈连中三元,在帽子戏法的重击下灰溜溜的回了家。即使他们队中拥有奥利弗?卡恩、杰里梅斯、迪特玛尔?哈曼和麦克尔?巴拉克,德国队仍然在本届欧锦赛上一无所获,尴尬的结束了在本届杯赛上耻辱的表演。里贝克最后丢掉了工作,很多球员被弃用,再也无法在国际水平的大赛上听到他们的消息。2000年欧锦赛的最佳射手是帕特里克?克鲁伊维特,齐达内率领的法国队最终获得了冠军。 2004年的欧锦赛主办国是葡萄牙。这届杯赛的热门球队是荷兰队和法国队。德国队,尽管在2年前的日韩世界杯上获得了亚军,但仍然不被看好。主教练鲁迪?沃勒尔率领着日韩世界杯时的功勋阵容:卡恩、杰里梅斯、巴拉克、福林斯、施奈德、林克、齐格和克劳斯来到了葡萄牙。然而,在小组赛里,德国队先是0-0同拉脱维亚打平,然后1-2负于“捷克二队”(多名主力未来参赛??译者注),小组惨遭淘汰。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一位德国人奥托?雷哈格尔担任主教练的希腊队最终创造了希腊神话,勇夺冠军。而这位雷哈格尔先生在早些时候曾申请担任德国国家队的主教练,但未被批准。要记得,德国人已经在最近的两届欧锦赛上都未能夺冠了。他们上一次夺冠还是在1996年。如今,崭新的德国队因在2006年在德国本土举行的世界杯上,在主教练克林斯曼的率领下夺得第三名而名声大造。这支现在由JoachimLow率领的,包含超过12名参加过上届世界杯球员组成的德国队,普遍被视为(其它球队)在本届欧锦赛上的巨大威胁。是否如此?让时间去证明一切!

二战时期的瑞典和德国

是的,二战期间,瑞典虽表示“中立”,但是与德国的关系确实是不错!
瑞典与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关系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或者叫前期(从二战爆发到1943年8月)。
这段时期,瑞典名义上表示中立,实际上则是对希特勒德国表现得很“大度”。比如1940年7月28日,瑞典同德国缔结一项协议,允许德国军队及物资经由瑞典,从挪威的一处运往另一处。同年的9月14日,瑞典又与德国缔结一项新协议,允许德国增大过境运输量,德国军队途经瑞典可携带武器等等。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6月25日,瑞典又接受了德国的要求,允许德国的第163步兵师途经瑞典,开赴芬兰。德国飞机可自由飞跃瑞典领空,军舰可在瑞典领海停留24小时等等。
从1943年8月至二战结束,瑞典和德国的关系进入到“后期”。这段时间里,随着战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瑞典政府也随之改变了对德态度,比如从1943年8月5日起,瑞典取消了德国的过境运输。同年的9月13日又与盟国达成协议,将对德的出口额降低30%。滚珠轴承削减50%,铁矿石出口量下降到750万吨。从1944年9月9日起,取消除医务车辆外一切德国车辆的过境权。同月月底,关闭所有波罗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对德的残留贸易,同年的5月7日,瑞典单方面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
从以上不难看出,瑞典政府在二战中的对德政策多少也有点“墙头草”的味道~~尤其是前期,对德出口(包括铁矿石在内),数量还是很大的。但到了后期就不咋地了~~至于说到瑞典是否给德国的战争机器“输血”,楼主自行判断一下吧~~呵呵!~~

瑞典在2战中为什么能中立到底

二次大战期间,作为战争的中心和主要战场,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轴心国所控制,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被纳粹德国所包围。然而,整个战争期间瑞典却以中立国的身份成功地置身于战火之外,未遭被占领的厄运。那么,瑞典在大战期间到底执行了一种什么样的中立政策呢?它为什么能借中立地位以自保而未遭进犯呢?其中立的实质究竟如何?

瑞典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开始加强对东方的扩张,1293年占领了整个芬兰。16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陆军以后,瑞典仗着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了延续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对外战争,以建立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自1630年插手30年战争起,国势盛极一时,先是击败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国,接着又跃进欧洲大陆,构建起横跨波罗的海两岸的强权,成为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曾对其强盛地位给予认可。直到1699-1721年在与波兰、丹麦、俄国组成的三国联盟进行的北方大战中战败,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
1780年瑞典与俄国、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调整对外战略的一个转折点。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格局进入新一轮组合。1815年维也纳会议将瑞典所属的芬兰割让给俄国,波美拉尼亚省割让给普鲁士,此后,瑞典被迫实行战略收缩,退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的中立开始萌芽并最终踏上了寻求中立的道路。当时瑞典国王约翰十四曾写信给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表示:“我的政策将是尽我全力严守中立。“此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几经动荡,欧洲大陆更是风暴雨骤,但瑞典多次拒绝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诱惑,始终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战期间,瑞典顽强地在德、俄之间维持中立,避免了卷入战争。这样,瑞典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一次大战结束后,瑞典作为创始会员国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加入国联。这就改变了它以往的绝对永久中立,而转为有条件的灵活中立,表明这个中立小国需要国联这个国际组织来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国联后成为集体安全体系和裁军这两项孪生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然而随着30年代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国联解体的迹象日益明显。对日本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的制裁无力以及裁军会议的失败,使瑞典对国联的效能深感失望,认识到国联的集体安全制度不可能给中立小国以足够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瑞典感到必须放弃灵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当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被证明无效且已正式结束时,瑞典偕同其他几个小国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表明了将来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的态度,宣布将自由决定是否参加国联发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国联宣布了瑞典的立场:采取制裁实际上已变为一桩任人选择的事情,并得由国联成员国自由作出决定,“据此说来,某些国家--我很荣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决定奉行的一种中立政策就应当被认为完全符合于对国联成员国的义务所作出的忠实解释。“瑞典的立场得到默认。此后,瑞典力图重新执行一项严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提出的关于全面保障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在大战即将来临时,瑞典出于对国联的失望和对本国安全的关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

二次大战爆发时,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内阁特别会议决定,所有有关执行瑞典中立的规定不仅适用于目前正处于战争的国家,而且也应适用于可能卷入战争的任何其他国家。11月3日苏芬战争爆发,瑞典没有象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宣布中立,仅宣布为“非交战国“。瑞典在苏芬战争期间罄其所有的武器弹药供芬兰使用,并允许芬兰在瑞典招募了约8000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并于1940年1月同意盟国提出的准许战争物资过境运往芬兰的要求。到苏芬战争结束时,瑞典总共向芬兰提供了价值4亿克朗的赠品和借款。然而,瑞典并未使这种援助发展为直接的军事援助。针对1940年1月13日英国提出的要求经挪威、瑞典向芬兰派遣志愿军的照会,17日瑞典公开宣布不允许交战国军队通过或在瑞典领土上建立外国基地。1月24日,针对芬兰的请求军事援助和盟军借道援助的探询,瑞典答复道:“在当前形势下,除志愿者外,派遣瑞典军队或允诺其他交战国的军队过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绝了芬兰关于派遣军队支援和盟军借道援芬的请求。4月9日德军“威悉河演习“开始,德国要求瑞典继续严守中立,瑞典答复说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采取那些我们认为有必要维护我们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许向挪威出口武器弹药。当挪威战事平息时,瑞典处境大为改变,其政策也随之改变。7月28日与德国正式缔结一项协定,允许德国军队和军需物资经由瑞典从挪威的一处运往另一处。9月14日达成一些新协定,扩大过境运输量,并允许过境士兵携带武器。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国要求,允许德军第163步兵师假道瑞典由挪威开往芬兰,允许德国飞机飞越瑞典领空,德军舰不得在瑞典领海停留超过24小时。
随着战争进程的转折,瑞典对德国的让步一个个地取消了。1943年8月5日瑞典宣布取消德国的过境运输。9月23日与盟国达成伦敦协定,同意削减对德出口价值的30%,1944年铁矿石的最大出口量降到750万吨,削减价值50%的滚珠轴承出口。1944年9月9日,瑞典取消了除医务车辆外所有德国经过瑞典的车辆过境权。月底,瑞典对外国船只关闭了波罗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同德国的残留贸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国大使中断两国外交关系。
瑞典正是以上述各种措施在大战时执行了所谓的中立政策,免遭战火侵袭。然而,中立不是一厢情愿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中立地位的维持还有赖于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有赖于交战双方的理解和许可,有赖于双方的不干涉。

从整体上看,二次大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阶段,轴心国势力猖獗一时,尤其在欧洲,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此时对瑞典独立和中立的威胁主要来自轴心国。在这种情况下,瑞典对轴心国作了最大让步,希特勒的目的基本达到,无需对其实施军事占领,而盟国方面对此也是理解的。
对交战双方而言,瑞典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的优质铁矿石资源。战争爆发时住在法国的德国钢铁大王蒂森确信:“没有瑞典的铁矿石,德国就注定要在这场战争中打败仗。“德国当局充分认识到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重要性,但德国对北欧的政策一贯立足于北欧国家的继续中立将最好地服务于德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这样的假设,1939年希特勒“一再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德国没有理由插手北欧或者挪威海岸的事务,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苏芬战争的爆发使北欧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英法盟军多次筹划以援助芬兰的名义控制挪威海岸和瑞典的铁矿石出口。德国也从消极地满足于维持现状变成积极地筹划军事行动,以确保德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12月14日在会见了吉斯林后,希特勒指示德国军事当局准备征服挪威。1940年3月1日下达的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明确指出行动的目的在于“防止英国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保护我们在瑞典的矿石基地,扩大海空军进攻英国的出发地区。“4月9日,德军实施“威悉河演习方案“,占领了挪威和丹麦。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占领瑞典?看来是由于以下几点因素促成的:
第一,瑞典独特的战略位置。瑞典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隔挪威与英国隔北海相望,南隔丹麦与德国相邻,东部及东北隔波罗的海和芬兰与苏联为邻,它是在英、德、苏之间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瑞典作为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优质铁矿石和滚珠轴承的供应国,更增加了它的战略重要性,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目标。这种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得对它的取舍往往关涉到大国的平衡,两大集团都想控制它,不允许它为对方所得,一旦它倒向两大对立阵营的任何一方,必将遭到另一方的攻击,这使瑞典处于一种强国夹缝中的危险地位。然而,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瑞典对强邻的暴露位置倒有几分优势,因为周边的小国成了瑞典与各强国之间的缓冲国。如果德法间的战争是穿过低地国家而进行,如果德英间的战争是跨越丹麦和挪威的国土而沿着北海海岸展开,如果德苏战争遵循历史老路沿波罗的海南岸横跨波兰和三个大陆波罗的海国家的疆域,那么瑞典就可以成为一个固定不动的缓冲国,成为旋转不停的北部欧洲的静止中心。列强要想占领瑞典,必须首先占领其周围的丹麦、挪威、芬兰,而一旦控制了这三个国家实际上就已经控制了瑞典而无需占领它,瑞典的三面受敌倒成了它的安全之所。现在德军占领丹麦、挪威已保障了德国北翼的安全,也就是说“威悉河演习“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瑞典已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无需出兵占领。
第二,瑞典已承认德国的优势,向德国作出了种种妥协,德国不仅已获得铁矿石的正常供应,而且获得了在瑞典的过境运输权。
第三,苏联当时的立场。1940年4月13日苏联向德国提出强硬声明,“高度重视保障瑞典的独立“, “希望瑞典的中立不致受到破坏。“对此,德国许诺“将恪守瑞典的中立,不把军事行动扩大到它的国土上“。无疑当时苏联的立场是德国不敢对瑞典轻举妄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如果进攻瑞典,必将遭到瑞典的拼命抵抗,德国所依赖的宝贵的铁矿石供应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战略得失的考虑使希特勒没有占领瑞典。后来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再次提到:“德军能否以较强兵力从罗瓦尼埃米及其以南地区出发实施这一作战行动,取决于瑞典是否准许使用其铁路实施开进。“而战役一开始,瑞典就满足了德国的要求,再次消弥了双方可能的冲突。
从交战的另一方来看,盟国在这一时期也充分认识到瑞典铁矿石对德国战争经济的重要性,多次筹划切断或削减这种供应。然而,随着1940年6月挪威战事的结束和西线战事的吃紧,盟国已无力干预北欧事务,瑞典已全面落入德国的控制之下。此时盟国对瑞典的处境是体谅的。1940年6月26日哈利法克斯对瑞典驻伦敦公使普吕茨说:“英国十分体谅瑞典的困难,不过瑞典在困境中保持均衡时未免向德国靠拢得太近了。“1942年10月丘吉尔在同后来出任瑞典驻英国大使的博赫曼会谈时说道:“我们不希望再有一个德国人的牺牲品,我们所要求的一切便是:你们在一旦遭到袭击时能够捍卫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让步,而且能够尽快撤消那些已经作出的让步。“可见,除了外交上略表不满外,盟国并不愿将瑞典拖入战争的漩涡。
当战争形势发生转折后,盟国加大了对瑞典的压力,对瑞典威胁最大的现在是盟国而不是德国。为了适应形势,瑞典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让步,开始向盟国靠拢。对此,希特勒虽然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此时他已是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再去干涉中立国的事务了。当1943年7月29日瑞典通知德国过境运输必须停止时,希特勒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态的发展,因为此时他还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盟军入侵意大利,墨索里尼倒台,对法国的压力不断增大--“所有这些结合起来,迫使希特勒从挪威撤出军队前往法国而不是在北欧开辟新战线“,“如果德国还有抗议的话,那通常也仅仅是政治外交上的抗议。......当瑞典对德国进口和过境便利严加限制时,已很少有遭到德方报复的风险。“仅此而已。当轴心国处于全面颓势时,希特勒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开辟反中立国的新战场的。
就这样,依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妥协政策,瑞典博取了交战双方中优势者对中立的认可和维持,而处于劣势者或者出于理解,或者出于无奈,眼睁睁地看着瑞典为敌方服务却无力干涉。

现代世界大战是一场总体战,交战双方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方面,也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弱小中立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与交战双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以一纸宣言就企图避开世界大战的战火是不太可能的。中立小国必须小心翼翼地在交战双方之间玩平衡、走钢丝,不得不审时度势,向战争中的优势者妥协。这样,瑞典的战时中立随着大战进程的发展就有了一种明显的倾向性。
在战争的前期阶段,轴心国势力盛极一时,横行欧洲,残存的中立小国也就不得不向这种优势低头。瑞典不得不答应轴心国的种种要求,服务于轴心国的战争经济,满足其战略需要,将大部分战略物资卖给轴心国。战争发生转折以后,尤其在战争后期,在盟国日益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压力之下,瑞典不得不向盟国靠拢,逐步取消对轴心国的让步,放弃对轴心国的支持,直至最终同其断交。因此,正如摩根索指出的:“有关中立的权利、义务的国际法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只是当时法律、经济、政治及军事等条件的表现,如果这些条件改变,规则也就随之改变,这些条件如果消失,规则也就不再存在,在国际秩序的不断变化中,只有这种法律与社会背景,才能提供中立的法则“,换言之,中立是可变的,是有弹性、有倾向性的。从总体上看,瑞典在大战前期可以称之为“亲轴心的中立国“,在大战后期则是“亲盟国的中立国“。
在国际法上,一国选择了中立,就获得了某些权利,并且承担某些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便构成了中立法。二战年代,关于中立的国际法权威解释应是1907年的海牙第五公约和第十三公约,其中第五公约第二条规定:“禁止交战国的军队和装载军火或供应品的运输队通过中立国领土“,第十三公约第一条规定:“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并避免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从事任何可能构成违反中立的行为“,第六条规定:“禁止中立国以任何方式将军舰、弹药或任何作战物资,直接或间接供给交战国。“若以这些条款来衡量的话,二战时瑞典的中立不能说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完全中立,交战双方都曾粗暴地践踏了瑞典的中立权利,而瑞典也未能履行自己的中立义务,瑞典被深深地卷入了大战之中,它在中立上唯一能够做到的或许只是没有宣战,没有正式加入战争。从这个角度而言,瑞典的中立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对这种“战时中立“的最恰当称呼,或许还是其在苏芬战争期间所宣称的“非交战国“,这就是战时中立的实质。
由此引申开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中立,然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使得各个时期的中立国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中立的实质只是非交战。
战争与和平仍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二战时期瑞典的战时中立实践告诉我们,中立非但不能阻止大国间的战争,而且自身的存亡亦取决于大国的利益,中立国的和平愿望无法消弥大国的争霸野心。因此,对于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托于中立之上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值得推崇,一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只有与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时,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稳固的!

足球流氓的德国

部分德国的足球流氓被指与新纳粹主义和极右翼团体有所牵连。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一名法国警察在德国与克罗地亚比赛当天遭到数名德国足球流氓围殴,最终造成脑颅重伤的恶果。 德国警方随后警告被列入黑名单的德国球迷:一旦在接下来的比赛日前往法国将有可能遭到逮捕。同年,一名德国足球流氓因被控涉嫌谋杀而遭到逮捕。1999年,四名涉嫌斗殴的德国球迷被控有罪。2001年,一名名叫马库斯·沃内克的球迷因被控领导一起袭击事件而被判处五年徒刑,十年内被禁止入境法国,五年内不得踏入任何体育场馆。
2005年3月,德国与斯洛文尼亚的一场友谊赛在斯洛文尼亚的采列举行。德国球迷与当地警方发生激烈冲突,多辆汽车被毁,多家商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现场还不时传出种族主义口号。德国足协随即公开道歉。共计52名球迷遭到逮捕,其中有40人为德国国籍。 0比2在布拉迪斯拉发不敌斯洛伐克后,德国足球流氓在当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共计造成六人受伤,两人被警方拘留。德国足协则被迫再度为球迷的种族主义言行公开道歉。
2006年6月,德国在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中战胜波兰。赛后在多特蒙德当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警方逮捕了超过300人。而当地的德国球迷则向警方投掷座椅、酒瓶以及焰火。在被捕的300人中共计有120人被认定是足球流氓。 2006年10月,一个专门应对球场暴力和种族主义的小组宣告成立。德丙北部联赛柏林赫塔B队与德累斯顿迪纳摩的比赛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球迷骚乱,23名警察因此受伤。2007年2月在萨克森,德国的第四级和第五级联赛因莱比锡火车头与奥厄的比赛中800名球迷与300名警察爆发冲突而取消。2010年世界杯期间,德国当地亦曾爆发小规模骚乱,一面英格兰国旗在德国与英格兰比赛结束后在杜伊斯堡汉伯恩当地发生的一场骚乱中被焚烧。

图赫尔与孔蒂赛后握手时发生冲突,两人最终都得到了什么处罚

图赫尔和孔蒂因为冲突先是被裁判黄牌警告,在比赛之后又双双吃到了红牌,最后都面临着无法执教下一场比赛的处罚。这两位名帅因为一场比赛在媒体面前大失风度,可谓得不偿失。这件事经过媒体的炒作后,在网络上的影响被不断放大。相信未来两队的比赛会更有看点。

一、下半场的肢体冲突

虽然切尔西和热刺在英超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是孔蒂执教热刺的时间并不长,两人过去的气氛也比较和睦。但出乎预料的是,两队新赛季的首次交锋就如此火花四射。更让人震惊的是,最后连主教练都险些动起手来。教练下场互怼的情况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又是休赛期之后最大的猛料,所以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

二、握手过程中再度爆发

经历过主裁判的警告之后,两人之间的矛盾虽然暂时得到了控制,但彼此之间的隔阂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还非要握手,其实就存在借机报复的嫌疑。果不其然图赫尔在握手的过程中悄悄使用了“大力金刚掌”,死死抓着孔蒂的手不肯放开。虽然不知道两人相互说了些什么,但从图赫尔的手势能够猜测,他是在让孔蒂握手时眼神注视着对方。

三、因为红牌而被禁赛

主教练跟球员一样会受到红牌的惩罚,而且一旦被主裁判出示了红牌,那么他就不能出现在替补席边上现场指挥球队。虽然现在主教练可以通过通讯工具把自己的策略间接地告诉助教,让助教负责进行人员更换。但是这种感觉跟他自己亲自发号施令还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主教练受罚本身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你认为双方俱乐部是否会就主教练受罚问题提起上诉呢?

昨晚瑞典超哥德堡对马尔默比分

在哥德堡与马尔默的比赛中,马尔默替补球员托比亚斯-萨纳在场边热身,看台上的球迷对他发动攻击,扔下了一枚焰火,正好砸到萨纳的脚边炸开。又惊又怒的萨纳情绪失控了,他冲向了投掷焰火的看台,然后气恼的抓起一旁的角旗杆,以一个标准的投标枪姿势,将角旗杆飞掷向看台的球迷。

  萨纳这一举动引发了冲突,对方球员过来指责他,保安也出动了,现场一片混乱,最终,主裁判宣布比赛中止,此时比赛进行到81分钟,比分保持在0比0。

(2012年在柏林,萨纳(右)与队友庆祝攻破德国队大门)

26岁的萨纳去年从阿贾克斯加盟马尔默,代表瑞典国家队出场过两次。而马尔默与哥德堡的比赛,算得上是瑞典的“国家德比”,作为瑞典最为成功的两支球队,他们共拿下过18个联赛冠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