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屠夫”被嘲20年后还在卖猪肉:年销售额18亿,其人生成功还是失败?蔡元培故居的拜谒故居_蔡元培_故居_北大

“北大屠夫”被嘲20年后还在卖猪肉:年销售额18亿,其人生成功还是失败

我认为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说卖猪肉就是非常低贱的一种职业,一年的总销售额达到18亿,这其实是现在很多普通人都达不到的成绩,所以这样的成绩如果都不能算成功的话,那么在现在的80%的普通人都是失败的。


人们以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位北大学子,认为北大学子只是一个卖猪肉的,便认为他是失败的,但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做什么事,而在于他做事的结果到底如何。我们印象中卖猪肉的就是那种肥头大耳油腻的大叔,但其实任何行业都能够让人成才,任何行业都能够成功,所以这名北大学者在结合他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在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理论时,他才能够转换自己的思想,让一个卖猪肉的成为可能平时一天赚个几百块钱,到最后成为一年赚18亿的成功人士。


其实我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嘲讽这名北大学者,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北大的学生都是高材生,都是要进入那些大企业或者进入国家机关的,否则一生所学就白费了。但是这名北大学者却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浪费了自己的青春,选择去卖猪肉这种人们不看好的职业。但是这名北大学者却用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其实卖猪肉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存在的意义,每个行业都能够成功,否则古人也不会说出行行出状元这样的话了。这名北大学子虽然是在卖猪肉,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头脑为自己赚得了一个成功的未来,这其实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蔡元培故居的拜谒故居

蔡元培故居
上海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开埠以来的150年中,曾经荟萃了无数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居处也因其主人非同寻常的经历和成就而充满了异样色彩,随之也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寻访上海市静安区名人遗迹,保护这些历史的建筑,便成为一件非同寻常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世纪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屋前有石阶扶梯可直登二楼,穿过狭长室内走廊,在走道中间,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铜像。会客厅内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保持原貌。在客厅北墙上,悬挂先生中年时代一帧巨幅画像,目光炯炯,神态严肃。墙下置放一只老式写字台,除了文房四宝、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台历撕到公元1868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先生生辰。台上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先生著作,写字台旁一只老式转椅是先生生前写作办公用的。南墙左侧挂着一幅油画,是刘海粟大师当年的作品;右侧墙上对称地悬挂着一幅蔡夫人周峻为先生作的肖像油画。先生在其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蔡元培故居
在西墙下悬挂着一张1936年蔡先生和师生在江湾国立音专与萧友梅校长合影。东墙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校长时植松树照片,东间是藏书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书和信件。
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于香港。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遗言仅为两句话:“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留给后人的遗训将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蔡元培先生身前自述:律己不苟,责人以宽;无所不容,有所不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学以救国;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学人亦兼通人。只有当你置身于这幢老房子中,才能体会得出这段自评的含义。
走出了蔡元培故居,回头再看看这幢三层的住宅,黄色的粉墙,蓝色木窗格外显眼。睹物倍思人,身临其舍,使我们更加缅怀和思念这位文化名人。 徜徉在这些老建筑里,重温历史的某个瞬间,走入名家的内心世界,仰望他们的精神风范,故居成为今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乃至与他们“对话”的一扇窗口。
先辈已远行,我们谨以此种形式,表达对他们的缅怀与尊敬,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本期我们将和您一起走进上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哪里?”
“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酒店对面。”
“这么近?黄金地段啊……好像看到过路牌,没进去过。”
这样的对话,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纪念馆时,都会发生一次。
近40层高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引进的五星级外资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携淮海路,正是繁华红尘的中心地。对面的弄堂却终年幽深安静,藏着一小片建于20世纪初叶、风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园别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寻常一幢,虽然有路标、纪念馆标示牌,稍不留神仍会错过。
在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到过且记得住蔡元培故居的,会有多少人?馆方统计,每年接待来访者约3万人。意外的是,除了组织来参观的学生,自发来的散客中,最多的是专程来致敬的海外客。
人们是来向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致敬。
这座细竹编结的“枪篱笆”院墙内,有着参差错落红瓦屋顶的黄色三层洋房,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开辟为纪念馆。而事实上,它所纪念的主人,并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暂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从此前居住的愚园路寓所迁来这里,11月2日,他联络数名国内知名大学校长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遏止日本的对华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的暴行。不久后,日军侵占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
国内挂牌保护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处。另两处一在浙江绍兴的笔飞弄13号,蔡家祖屋,蔡元培诞生和成长之地;一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租住处。
祖屋早归了亲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赁屋而居。很难想象,这位出身望族、科举时代高中进士入了翰林、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过的居然一直是“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
如果你读过蔡元培在北大组织“进德会”时制定的“八条戒律”,就会明白,不置产业于他,绝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学者“不擅理财”,而是一种用以绳己、律人的自觉选择,是对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坚持实践。当时传扬甚远的“八戒”里,有为匡正时风而立的“不嫖、不赌、不纳妾”,也有日常行为习惯如“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更有为学者“不做官吏、不做议员”的高要求。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寿,当年的北大学子和朋友们感慨于他一生为国为民奔走、晚年仍居无定所,倡议在上海为先生捐购一处住宅,却因日寇入侵而中断。华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其家人后来长期居住在这里,它也成了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
在故居一楼的陈列展中,有蔡元培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殿试试卷,工整小楷写成的“策论”,谈的居然是西藏的历史、地位等情况;有他自不惑之年起历时12年、先后五次赴欧洲自费游学时,“疯狂”旁听课程与驳杂读书的记录和发回的明信片,第一次赴德国留学,他便目标明确,要“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有就任首任教育总长前后与孙中山的通信;也有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委任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任命状——你可能想不到,“德、智、体、美”、“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之类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种种教育用语,居然都见于当时;还有陈毅、吴元章等在法国留学时致蔡元培的信件,让我们知道,原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也是蔡元培的大力倡导;抗日战争中,大学者还曾在粗糙红纸上写下《儿童节歌》:“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
如今想到蔡元培,人们大多只记得他是赋予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神髓的校长。
在著名的“北大校长”名号之下,我们很容易忽略蔡先生一生更丰富的内容,忘记他做过那么多对民族、对国家影响深远的大事、小事。故居里陈列的种种史料、文物,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细节:一套描花漆制茶几,是参加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的福建惠儿院赠送的礼品,那一届世博会,蔡元培是中方参展的审查委员会主席;一套写有“蔡院长志存”的典雅玻璃台灯,是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送来的70岁寿礼,原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国立音乐学府、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上海音专,是由蔡元培力主建设并担任首任院长的;也是由于蔡元培的努力和开拓,中国才有了“中央研究院”——“中科院”的前身,直到临终,他留下的遗言仍是“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故居二楼,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儿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会打开房门,和陌生的来访者聊聊只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亲。二楼的会客厅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画家刘海粟和蔡夫人周峻为他作的油画肖像。如今,三楼被辟成新的实物展厅,民国年间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橱柜,蔡先生用过的藤编旅行箱、打字机、砚台、细瓷茶具与肥皂缸,以及藏书等一一陈列,加上壁间蔡先生从年轻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静谧之中一片恍惚,远去斯人的日常行止与精神气韵,又宛然近了。
蔡先生身后,周恩来在挽联里这样评价:“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则更为简洁有力,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将蔡元培与许多世界名校校长比较:“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今天的北大学者也忍不住感叹:“世上已无蔡元培”。
站在草坪上,仰望这座半旧洋楼。听说,它的产权是由商人买来送给孔祥熙的。只是当年的权贵与富豪皆与时俱去,让小楼永驻进历史的,却是“无恒产”的蔡先生。有这样高评价的现代中国人,能有几个?今天的为士、为官者,真该多来这里走走。 (姜泓冰)

骂国足的北大学者王小东,到底是何方神圣

他是北大清华的人。

据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里面,王小东他个人的言论引起了足球运动员的集体反击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学者王小东他个人也轰炸了国家足球队。因为大概在7月15日,王小东他个人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国家足球队每次都赢得世界杯,他们的贡献也无法与之相比。

此外,王小东个人还认为,对足球界人士的一些言论其次是反智力行为。刘建宏他直接反击王兴时,他提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 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很好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可以位列前 100,但它无法掩盖中国教育的苍白背景问题,因为哪一个比不能参加世界杯或诺贝尔奖的无助更无言以对。

毕竟,我们中国在体育的不健康和缺乏教育观念和功能,这些问题他将永远影响我们年轻人,年复一年或者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下去,其次,这是北京大学学者第三次在社交媒体王小东公开批评国家足球队。他之前已经表达过他支持王兴的观点,他个人认为国家足球队不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足球行业,特别尤其是国家足球队的一些球员,因为他也一直是仇恨的目标,因为许多国家足球队球员大声说他是一个不了解的人。所以面对如此多的疑问,王小东他个人这次改变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中国足球没有开始的希望,上面说到反击的话,这一段可能引起了王小东学者的强烈不满。在视频中,王小东一上来就提到了这一点,看起来很生气。


最后,关于以上的问题,如果小伙伴还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面评论或者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