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新编怀古诗解读 之 蒲东寺怀古_小红_怀古_红楼

圈外说红楼 孔森

#红楼梦#

蒲东寺怀古 (其九)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唐代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和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的杂剧《西厢记》中所虚构的佛寺,名叫普救寺,因在蒲郡之东,故又称蒲东寺,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古迹。所以,在《红楼梦》五十一回薛宝琴呈现了这十首诗谜后,引起了一场大有深意的争论:

先是由宝钗提出异议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黛玉忙拦道:"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柔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最后又由《红楼》诗坛:领袖李纨大嫂拍板肯定:

"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概括起来,宝钗认为这最后这两首诗谜中所写没有考据,因而不能算是“怀古”诗,而黛玉的反驳则强调,薛宝琴在这两首“新编怀古诗“中所写内容,虽然在“正史”中“无考”,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史实”,是流传在百姓口头的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在强调封建统治阶级文人编成的所谓“正史”,往往存在着掩盖历史真相的一面,尤其是施行“文字狱的大清国,这其实是作者借黛玉之口暗示薛宝琴这十首诗谜,特别是被宝钗斥为“无考”的这末二首《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将会揭出重大的历史真相。

所以,对这末二首诗谜,当“刮目相看“。

这一节,让我们先“猜一猜”《蒲东寺怀古》。

谜面是讲《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的传奇爱情故事,丫环小红(红娘)就中撮合,成全张生与崔莺莺的婚姻,受到老夫人拷问,最后老夫人被小红说服,答应了婚事。

字面上,诗句与这幕喜剧故事完全契合。

但曹雪芹何苦借薛宝琴的笔,去写这等茶楼酒肆街谈巷议中人人知晓的故事呢?没事干了啊?

拾人牙慧,曹雪芹不会无聊到这地步!

何况,这与《红楼》故事,又有何干?

没有。可见,这里面必有隐意!

现在已经有人揣摩出来了,这里的小红不是《西厢》里的红娘,而是《红楼》里的小红,林红玉!

《吴氏石头记》97回里写林黛玉主持家政,无奈之际启用小红率领家丁人等保卫贾府,小红聪敏果决,颇能服众,屡屡击退以薛蟠柳湘莲和贾蓉贾蔷为首的两股流寇的合力围攻,贾蓉薛蟠采用薛宝钗的连环计加反间计,使黛玉误认为小红通敌,吊到树上拷打致死。

诗中说“虽被夫人时吊起”,即言此事,“夫人”指林黛玉,因为此时林黛玉已经被称为“宝二奶奶,以主子身份主持家政。“己经勾引彼同行“,是指林黛玉冤杀小红的第二天,也被逼”玉带林中挂“,自缢身死,算是被小红魂魄”勾引“,与小红“同行”了。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这还只是这首诗谜里隐藏的预示《红楼》故事结局的隐密,而这层隐密背后还隐藏着更重大的“国事”隐情!

我在拙作《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悲天恸地〈葬花吟〉》和《红楼疑案〈三〉黛玉之死之谜》中都提到,“黛玉之死“是影射“崇祯之死”的,不但都是于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玉带林中挂“,而且都是由于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冤杀忠良,自毁长城,落得个孤家寡人,无人相救,铸成千古遗恨。

当时满清兵临城下,袁崇焕坐吊篮入城,故云小红"骨贱""身轻",被"夫人""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是影射崇祯冤杀袁崇导致十几年后自缢煤山;

袁崇焕临死写十个字"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此诗谜谜底为"鞕炮",袁崇焕受"磔刑",象"鞭炮"一样"粉身碎骨"了。

圈外说红楼

大明背影 帝国黄昏 红楼一梦 神州陆沉 以史为鉴 考古论今 青青子衿 不忘初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