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家——张仪_秦国_秦王_苏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仪 秦国 秦王 苏秦

张仪,少年寒窗苦读,壮年列国漂泊,虽后来拜将入相,但人至暮年却落得个一切皆空的下场,令人唏嘘。其一生虽历经曲折,却又不得不说是受尽荣宠,两次入秦拜相,又得魏国惠子亲请拜相,却因秦惠王知遇之恩,一生忠心耿耿,只为秦国。

传说张仪本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贪吃好赌,爱说大话,常被当作骗子对待,而张仪却说自己虽大话欺世却不骗人。后另有传说,说其师从鬼谷子,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还曾口出狂言,要凭一己之力,助明君夺得天下。而事实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一)少年身世

战国七国诸侯割据,各占一方,张仪心怀天下,周游列国,寻求可成大业的历史明君。历经曲折后,在犀首的帮助下,入秦拜相。纵观当时天下局势,诸侯割据,而秦惠王的雄才大略,正是张仪所要寻找的英雄。可张仪的拜相之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初始,既受朝堂武将排挤,亦不受君主青睐,入仕之程遭遇挫折,但张仪实有纵横之才,又不拘泥于世俗大义,最终得以实现心中所想,常伴君侧。此后便立誓,对秦国忠心耿耿,誓为秦国开疆拓土。

张仪不认同兵家的上善伐谋,认为上善伐交。为秦王谏言,版图扩张,不应得寸进尺,而应逐步蚕食。所以,入秦之初,就帮秦国大挫宿敌魏国,受秦王重用,拜其为相,朝堂之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意气风发,一时风光无限。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仪拜相之后,谏言秦王赴龙门相忘,不想招致大祸,列国合纵,使秦险些覆灭,得秦王怀疑,请求辞掉现在的官位,回归母国拜相。却不想,被犀首识破计谋而锒铛入狱,可谓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但好在,战国争斗是英雄的较量,犀首重阳谋,放走了张仪。但在张仪历经挫折回到秦国之后,又逢犀首再组合纵,秦面临生死之局,张仪临危受命,再拜为相,助秦摆脱困局。此间,张仪行离间之计,离间合纵各国,而使秦获得生机,更受秦王重用。

然,后来张仪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虽说秦惠王欣赏张仪的才能,但当时身为太子的秦武王却对张仪异常厌恶。所以,在后来秦惠王逝世后,秦武王登基,秦武王崇尚武力,他认为,秦国之邦交,不应在与口舌,而是秦剑。至此,张仪的仕途到此结束,人至暮年,回归故土。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一代谋士完美落幕。

(二)生平经历

张仪此人,虽生逢乱世,却能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其才能不可谓不令人佩服,张仪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秦国,其连横之策,帮助秦国攻破列国合纵,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俗话说,职场得意,情场失意。张仪一生虽位极人臣,但感情一事却不遂人意,他与客栈老板娘虽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结局不尽人意。后虽得一知己,但却身不由己,只得相忘于江湖,感情一事,无疾而终。

张仪的才能,尽现于其三寸不烂之舌。而他最为重视的,就是他的舌头,曾经他出使别国却受尽侮辱,其妻子笑他说"你若不是读过那些书,何以受此侮辱",而张仪却笑着问"我的舌头还在不?",由此可见,张仪对自己的舌头的重视程度。

若要从严格意义上说张仪这个人,可以说他是游走在其他六国之间的"拆台"高手,他在六国游走,虽看似无意,却有着明确的目的,为的是瓦解各国间的联盟,助秦国一统天下。若要说起张仪的连横之策,起因则是孙膑大破魏军,魏军战败后,国力渐衰,而秦在此时却逐渐壮大,引起其余六国忌惮,便有政客提出要合纵六国,共同伐秦。此时,张仪身为秦惠王谋士便提出了自己的连横之策,他利用六国之间的猜忌,矛盾,欲逐个击破。他先是出使楚国,迷惑楚怀王,后又离间各国,使其倒向秦国,六国合纵就此瓦解,秦最终得以统一六国。

张仪曾说,以三寸舌为王者师,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三寸之舌,为自己谋得了一世名,为秦国谋得了历史,更为天下百姓谋得了现世安稳。他为秦国计,周游列国,舌战群雄,朝堂之上,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多少人为之折服。他虽能言善辩,却并未为一己之私呈一时口舌之快,他心怀天下,为百姓计,一言一语,为的是秦国,更是为了天下百姓。

历史之人,各有褒贬,有人尊其为名士,亦有人视其为小人。秦惠王欣赏张仪,视其为左膀右臂,宽厚以待之;而其余六国诸侯深受其害,唯恐对之避之不及,张仪的三寸之舌,是他们共同的恐惧。但若从张仪个人角度来看,他游历各国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一身才华,亟待用武之地。秦惠王的知遇之恩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感念惠文王恩德,一心为秦国考虑,助秦国开疆拓土,攻城略地。而对于其他诸侯国,张仪可谓是用尽了各种坑蒙拐骗之法为秦国谋利,各国诸侯在张仪身上可谓是吃了不少亏。各国合纵之时他游说各国,瓦解联盟,他国朝堂之上,张仪一人代表一国,言辞犀利,态度强硬,丝毫不惧怕对面人多势众,尽显英雄气概。

(三)历史争论

也有历史记载,张仪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月也有些关系。众所周知,张仪身为说客,一张嘴什么话都敢说,肯定为此得罪过秦王,芈月身为秦王后妃,虽是一介女子,却也是个有大智慧的女子,她深知张仪一言一行虽于理不合,但其目的是为秦国,是也多次在张仪身陷囹圄之时解救于他,也算是帮过张仪不少。而张仪也感念芈月相助之恩,也帮过芈月不少,二人之间也算得上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战国时期,张仪与苏秦之间也有很深的渊源。一说,二人同为鬼谷子学生,苏秦虽出身贫困,却早于张仪发迹,而张仪也是在苏秦的帮助下才得以入秦拜相,青史留名,可说苏秦是张仪入仕之途的指路灯;二说,此二人虽都为战国时期有名的说客,实则苏秦较晚于张仪几十年,可算是张仪侄子辈的人,二人交集并不是太过密切。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

张仪的一生,壮阔,华丽,令人羡艳,但若仔细回顾,也能发现他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坎坷,没有谁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当然张仪的一生也跟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什么例外。最初的时候,因家境贫寒被人诬陷偷盗;孑然一身游历各国;朝堂逢故交却锒铛入狱;还有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但好在张仪有勇有谋,在厌恶他的秦武王登基之后,用计逃离秦国,回到魏国,此后便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侍奉老母,安然度日。虽心中仍有未展报复,却只能屈服于年龄和权力,心中报复也只能说于知己听之,却再无伸展之机,可怜,可叹。但无论如何,张仪也曾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局势,此一生,有如此功绩,足矣。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战国纵横家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