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受到伤害怎么办?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促进了你心理的成长_成长_心理_孩子

本文目录

  • 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受到伤害怎么办
  • 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促进了你心理的成长
  • 孩子的心理成长与智力成长有什么关系
  •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得到心理上的成长
  • 心理团体怎么帮助人获得心理成长
  •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 为什么总感觉身体跟不上心理的成长
  • 该如何快速成长自己的内心
  • 女孩生性多思,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女孩的心理健康成长

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受到伤害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陪孩子哭的心理咨师。作为一名心理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首先小孩子的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不断在各种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同伤害环境下逐渐成熟起来的。

其次身体上的伤害,比如第一次呛水、第一次被烫伤、第一次摔的头破血流甚至骨折,都是防不胜防随时可能遇到的,但只要这样的伤害不伤筋动骨、不要命,孩子就能在受到伤害之后及伤害恢复的过程中认知伤害产生的原因,确认规避伤害的方法,并从这种认知提高的过程中成长。

最后心理上的伤害就更常见了,比如第一次要吃什么东西而被父母拒绝、第一次因为任性而被父母惩罚、第一次感觉父母真的“不要你了”,等等。这样的心理伤害及事后的遗忘或牢记的过程,也是孩子认知环境规则、行为规矩的过程,同样是其必不可少的成长经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定期的发表一些和心理相关的文章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促进了你心理的成长

首先谢谢邀请君。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禁想到,童年最难忘的心理成长过程是: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迷信。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那时我们国家生产力落后,遇到天灾人祸无能为力,又加上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还很贫穷,广大乡村的人民更是生活艰难,缺医少药,生病了只能扛着,加上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因此滋生了很多迷信活动。人们只能寄希望于迷信活动来帮助他们治病,帮他们化解生活中的苦难。即便到了现在,我看到还有一些人在搞迷信活动。我童年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

但我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的熏陶,从小懂得一些科学道理,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她不相信迷信,还教育我们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因此那些相信迷信的人都嘲笑她,有的还都骂她。

发生在我童年时的这两件事,促进了我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迷信的心理成长。

一件事是,那时我母亲因为长期超负荷的辛苦劳作,又没有饭吃,一病不起,躺在床上四十多天。我奶奶每天敬菩萨求菩萨保佑,洒水饭打发过往神灵,还请师公做法事,化煞水,都无济于事,我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几天水米不进,人事不省了,旁边有人提醒说,准备后事吧,于是打电话通知在外面工作的父亲回来见最后一面。我父亲回来后,请来我们一个当院长的远房叔叔,那个叔叔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当时在几十里外的医院当院长,因此能够弄到当时很珍贵的药。叔叔只给我母亲打了一针,我母亲就退烧了,然后还开了一些吃的药,吃了药我母亲的病就慢慢好了。这件事让我懂得迷信会害死人的,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

还有一件事更坚定了我的这种信念。我和隔壁一个男孩同时害了眼病,开始时眼睛里布满血丝,红肿,后来流血水,眼睛都睁不开了。那个男孩的父母每天给他敬菩萨许愿,还搞了一系列迷信活动,都没有好,而且越来越严重。我父母带我去镇里的医院治眼病,医生给我用药水冲洗眼睛,还给我开了一些眼药,当时的药也不贵,我的眼病很快就好了。我父母还劝隔壁男孩的父母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治病,不要相信迷信,他们不仅不听劝告,还嘲笑我父母,骂了我父母一顿。结果这个男孩的眼睛后来成了一个萝卜花,加上家里穷,就没有娶妻。到现在五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学。

孩子的心理成长与智力成长有什么关系

谢谢悟空邀请。

我个人觉得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正好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大家可能关注过或者了解过这些孩子。他们的主要障碍就是与人沟通出现障碍。说白了就是心智低。但并不影响他们智力的发挥。

有很多自闭症孩子,心智很低很单纯,即便他们读了大学,上了研究生,但他们的心智可能还停留在小学阶段。

从这点来看,心理成长与智力成长并非相辅相成的。

当然,如果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可以发展心理(情商),那么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轻易地上当受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得到心理上的成长

真正得到心理上的成长,是在这个人真正感觉自己需要心理成长的时候。

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外在的劝告、鼓励和鞭策,很难真正启动一个人的内心,除非TA感觉那些是自己需要的。

就像一台风扇,依靠外力拨弄转动起来,当失去这份外力的时候,它依然会停下来。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是如此。

没有谁比这个人更了解成长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方式的成长对自己最适合。

只有当自己真正对这份成长有了内在的迫切需要,才能够慢慢有力量摆动生命之翼。

也许成长初始需要一些帮助让自己飞起来,但如果要获得持续飞翔的能力,除非依靠自己的翅膀。这双翅膀,就是自己内心对天空和自由的真正渴望。

有准备:经历伤痛才能塑造崭新自我

身体的成长,或许没有那么多痛楚;

心理的成长,却需要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从出生到长大,我们的生命被一层一层的标签缠绕和包裹起来。

这些标签,就像一台计算机的内部程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语言和行为。

现在,我们要在心灵深处重新对这些程序进行构建。

在新旧的交替中,各种不舒服、不适应会屡屡逼我们退回到已经熟悉的舒适圈。

真正的心理成长是痛苦的。

因为在持续的成长中我们终会迎来那一刻:亲手扯下那些已经深嵌入我们灵魂的负面信念。

然后经历创口的伤痛、结痂和平复,迎来我们创造的新世界。

小结

如果一个人对改变的期许已经足够,

如果一个人对改变的伤痛能够接纳和面对,

那么我想,这个人已经走在了——获得心理真正成长的路上。

心理团体怎么帮助人获得心理成长

很多人的心理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比如人际沟通,比如亲密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团体咨询的时候一起解决能提高效率,这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从效果的角度来说呢,就是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常用的话或者说需要来访者知道的就是,它的情况不是特殊的,不是非正常的。比如失恋了难受,太正常了,谁失恋了不难受呢?接受这种情况,活在当下,改善认知这是第一步。

而团体咨询的时候,由于是解决的共通的问题,所以每个人敞开心扉,分享的快乐其实是加倍的,而每个人承担的痛苦其实是少一半的。比如你有人际沟通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而他们也在努力的交流,就给了你勇气也张开嘴去交流。同时这种不批判的环境,让你对表现的紧张是减少很多的。这种效果要比一对一咨询时,咨询师说很多遍让你“认清事实,你的问题不是特例,你并不差”这种话产生的效果要好的多。

从原理上讲,阿德勒认为,人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反映出了他们的社会性,而团体则是一种理想的场所,因为它不仅揭示了矛盾冲突和功能失调的性质,而且提供了矫正性影响的作用。这也就是人的社会性的应用。每种咨询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要选择对自己合适的,自己乐于接受的形式。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通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家庭环境其实比学校环境还要重要,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决定情的作用。

记得有人说过他是在他父母争吵的环境下长大的,他的性格比较的孤僻不爱说话,而且比较的自卑,他说小时候父母的争吵让他觉得比较的难堪,在人前抬不起头。

所说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为什么总感觉身体跟不上心理的成长

感谢邀请!我开始想好这个问题了,因为当时有事儿,没写出来。现在又忘了?

让我试着猜猜你为啥提出这样的问题?

首先你还很年轻,有自己的思想,可是你的家长不认可,认为你还小,应该听大人话,大人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大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都是为你好!是不是他们经常这样说?

可是你又觉得自己很多思想很成熟,不幼稚。感觉自己不是小孩了。不被认可时,你又不够坚定,才会感觉身体成长跟不上心理成长。

不知我这样说对吗?

孔子在自述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学大师孔子都这样说,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小孩子还小,他们懂什么?

真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网络发达,言论也比较自由。我们可以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新鲜的思想,新鲜的事物,这就为知识的普及创下了基础。

今天创业不在年老年少,只要你敢想敢干,家庭又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供你实践,出现什么新鲜事儿都不奇怪。

看看以前的时代,物质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平民受教育很少,知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我们现在不是爱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个为温饱奔波的人,是没有闲心思考人生的,抱怨更多一些。

我们的学习,是建立在无数古代先贤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也不为过。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很高。

可惜我们忘记了孔子还说过要因材施教。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否有欠缺?是否发现,今天的孩子聪慧的占很多,他们说话更像小大人,可惜我们只会笑笑,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被忽略,被否定的同时,是否想过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对他以后的发展有啥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上中学之后,就没有男孩子聪明了。

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很眼熟?就不怕孩子会相信这样的话?我告诉你,会得。女孩子受影响不在少数,没有足够的鼓励,再听到这样的话,她们会认为学习不好是很自然的事儿。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现在很多人又开始诟病,可是我要说,它也是有意义的。

正是因为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我们才开始重视女孩子的培养,全力以赴打造她的未来。因为她是家庭的希望。

女学霸,女强人,女博士现在你还会觉得新鲜吗?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连带择偶观,婚姻,教育发生变化。

优秀的女性给孩子做榜样,还不忘自己继续努力提高自己。这样的孩子起点更高。

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再懂得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再有其他学习安排。嗯,这样的培养事半功倍!

说了这么多,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对于现状只能选择接受,做好自己是关键!

但是也不能否定,年轻人的思考还缺乏实践经验。不被认可的人多了,如果认准了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就坚持一下。不用去抗争,多学知识错不了,是金子总会发光!

该如何快速成长自己的内心

内心的成长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首先,你必须得有现实中的目标,或者短期的,或者长期的,有目的的去提升自己外在的能力的时候,随着遇到的人,接触到的事情,处理过的人际关系,这时候内心也会跟着成长,至于成长速度的快慢,就要看你想要达成你的目标的时间多长,决心有多强。

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成长会痛,不成长更痛”,

第二句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承受生活的苦,都不愿意去吃学习的苦?因为,生活的路是被动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会来,你都得吃;而学习的苦,是要自己主动去吃的。”

所以,首先要知道自我成长是“痛”的。

以我自己为例,生完孩子体重是140,全职在家带孩子3年,我心里很清楚,以后要出去上班,重新回到职场,并有一番作为,带孩子的这几年就是我的机会,我必须在这个3年内,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那首先,出去上班,在家呆了三年的宝马要跟职场上的年轻人竞争,首先得有个良好的外表,不能胖的让别人都不想看。这时候就要减肥啊,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每天早上在孩子还没醒来的时候,和晚上孩子睡着后,在家锻炼早晚各两个小时,饮食习惯也要改,不能吃甜食,油腻的,热量高的,盐分高的,都不能吃,吃最多的就是水煮菜。这个过程是“痛”的,但是我内心很坚决,一定要健康的瘦下来,后来,一个月瘦了将近20斤,半年的时间减到108斤,真个人都变了,这个过程,我收获的不止是好身材,好形象,更多的是意志力,还有自我肯定,由内而外的自信。

除了好的形象,内外也要提升,我的职业规划是,先做销售,要锻炼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然后每天利用孩子睡觉和家人帮忙的时间,看书,听讲座,到处学习,那这个过程也是“痛”的。

但我想要提升自我,想要成长的决定很强烈,所以,所有的痛我都主动的承受了,但确实也收获了太多,别人看来我在家带孩子,很普通的家庭妇女,我老公上班养家,但我自己能感受到,这个3年我成长的比过去所有的时间更多,比我老公也成长的更多,虽然没上班,这个就给我后来的职场复出奠定了基础。

后来出来找工作很顺利,以前很内向的性格,我出来第一年做销售,就做到公司销冠。

当然工作过程中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挑战了很多不可能,特别是内心的成长,真的很快。

所以,回到主题,内心想要快速的成长,就必须有明确并且很迫切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去挑战自己。就一定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甚至超出预期。

谢谢,就写这么多了。

女孩生性多思,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女孩的心理健康成长

女孩子心思细腻是天性,乐观的心思细腻就是热情周到;悲观的心思细腻就变成优柔寡断了。

我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没有给与我太多关注。我的成长更多是自己摸索着来的。走了很多弯路,有很多不愉快。

所以我对自己女儿就更在意她的感受。给她更多陪伴。

我希望能成为女儿最信任的人,可以在她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我。我愿意给足她爱和关心,用我全部的耐心陪伴她走过童年,青春期,直到她成年。

一个拥有足够多安全感的孩子就不会太悲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