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书写什么字体最好看?学习书法时,是应该五种字体都练,还是只练一种字体_汉字_楷书_字体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字体 汉字 楷书 字体

本文目录

  • 你们觉得书写什么字体最好看
  • 学习书法时,是应该五种字体都练,还是只练一种字体
  • 书法家会为了追求字体美感而故意写错笔顺吗
  • 书法字体怎么排序篆书最早吗
  • 你认为什么字体最漂亮
  • 为什么现在的印刷体普遍用宋体或者黑体,而不是沿用古代的楷书
  • 汉字有哪些字体,觉得如何
  • 有人说汉字字体很多,但是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是这样吗
  • 你知道的中国汉字字体有多少种
  •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是哪种书体(楷书、行楷、行书、草书)为什么

你们觉得书写什么字体最好看

书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自己喜欢哪种字体,哪种字体就好看。这要根据个人的审美而定。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有各的笔法,各有各的字法。我认为,这五种字体都是最好看的字体,不能单纯的说哪种字体好看,哪种字体不好看。

秦篆(也就是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如果不好看,秦始皇会把小篆钦定为官方文字使用吗?

上图为秦朝宰相李斯的小篆。

隶书是汉代官方的文字,如果不好看,汉代能把隶书做为官方文字使用吗?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行书最好看,他对王羲之《兰亭序》是非常喜欢的,为了弄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李世民是不择手段的。

上图为东汉时期的碑刻隶书。

“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背后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征,内涵是丰富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说,对待书法文化,我们不能只看到表层,而是要向较深的层面去看,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客观、全面的去看待。

上图为晋人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上图为唐人颜真卿楷书作品(局部)。

上图为晋人王羲之的草书。

以上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说明:本回答为手打原创,抄袭必究!

学习书法时,是应该五种字体都练,还是只练一种字体

学习书法阶段不需要考虑五体皆精的问题。

开始学习书法就考虑五体皆精是好高骛远,五体都练,五体都付诸实施,朝三暮四,最终的结局基本都是样样通,样样松。

当然,我也不赞同一生就专精一体。比如某人的楷书挺出色的,行书就一般般了,草书就是勉强为之!其原因是一种字体被之写死手了!

所以,我建议是初学最好从楷书开始,在楷书有些模样后,一定加学行草。这样的话,可以相互促进,弥补一种书体的不足,还可以为再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体皆能不是不可为之,是学习书法一定要视自己的天赋与精力,有足够的天赋与精力,追求五体皆精那是才华出众,那是卓荦不凡!

书法家会为了追求字体美感而故意写错笔顺吗

楷书的笔顺是固定的,不能错!但行书,草书,往往结构上会有变异,笔顺和楷书不一样!

所谓的变异,就是和楷书不一样了,牵丝多了,简化的地方多了,形状都变化了!

形状,结构都变了!还怎么能和楷书一样的笔顺?

再者,行书不按楷书笔顺写,往往是为了更高效流畅的书写体验与书写效果的!

这种行书往往有一种或几种固有的写法,其笔顺往往也有好几种写法,这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写法。

但是,行书、草书笔顺上灵活,不是说普通爱好者,可以随意发挥!用荆霄鹏老师的原话:“约定俗成!”

好吧,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我,为你分享最实用有效的练字方法,和最有温度的视频讲解。

书法字体怎么排序篆书最早吗

早前的邀請:現在才答、见子衿仁兄及各大神已有回答得完满了、只是我有准确的具体的中国字体的排序:一:甲骨文字、起源於商代的商周時期(西元前1766年一西元前770年),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主要用于卜问吉凶,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二:散氏盤铭文(西元前九至八世纪)三:毛公鼎銘文(约西元前827年)四:春秋战国-秦(西元770年-西元前206年)統一文字:大篆、由承相李斯主笔!流傳千古、五、春秋/晋国子犯和鐘銘(西元前632年)六:战国/楚帛书、七:秦量(西元前221年)八:汉(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汉代隶书达到髙峰、草书也开始广泛运用、、楷书已具雛形、行书也隨之发展。各位:下回发发图片。謝謝各位的关注!??我是龍行天下、謝謝关注??

你认为什么字体最漂亮

各位老师早安吉祥,我非常喜欢学习欣赏书法作品,比较喜欢正楷、隶书和魏碑,每当参加各种笔会,都仔细欣赏学习老师书写艺术高雅过程,乐在其中#梁剑图说中国#

为什么现在的印刷体普遍用宋体或者黑体,而不是沿用古代的楷书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追求更高的效率,更低成本的操作方式。

宋代是我们封建王朝历史上经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原来的文字印刷方式已经根本上时代的脚步了。所以,自然而然的,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970年-1051年)发明了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泥活字发明之后,印刷的效率大大提高,随之而来,对刻印的字体也提出了新的变革需求。我们知道宋以前,乃至宋早期都是以刻印楷书为主,而且这个楷书还是会追随和模仿名家字体。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一种官方流通的模板。

宋体的出现,其独特的构造,一解决了快速刻字的问题,其笔画和结构相对于各种风格的楷书,以及楷书各种微妙的笔画和结构来说,更加的便利,更加的容易上手。二是解决了出版物字体风格统一,建立标准的问题。宋体的排版显得更加工整划一,更加的清晰明朗。

但是要明白一点,终版的宋体被确立下来其实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北宋发端到南宋基本成型,到明朝演变和最终定型,这个过程是自然选择,也是生产力发展必然的趋势。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也是我们一种传统和惯例。

而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这样显得突出和庄重。不过现在随着制字技术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输入法和字体的常规选择,现在也有许多黑体作为正文运用。这个也是自然审美的结果。

汉字有哪些字体,觉得如何

什么是汉字?

汉字是方块字,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成,它既有与语言相关的读音又有丰富的意义,形、音、义三者不可缺一地统一于每一个汉字中。

关于汉字的传说,最早应是在战国时代,开始有仓颉作书之说。《说文·序》以仓颉为黄帝之史。许慎在《说文解字》对仓颉造字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的。“字”的含义是滋生、繁衍。

若以这个为根据的话,中国的文字创始于黄帝时代(约公元前2690年)。

但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字的起源或更早于这个时代。“惟真实的有实物可证明的最早的文字,则始于殷商的时代。”殷商时代的文字,有两个可靠的来源:

  • 一是安阳出土的龟甲文字;

  • 一是历代发掘所得的钟鼎彝器。

在光绪二十四五年间河南彰德小屯村出现了刻文的龟甲兽骨后,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虽然有好多的文字,我们后人无法明白它表达的意思,有一部分字和后来的篆文很相同。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1. 文字的形式尚未完全固定,一字而作数形者很多。

  2. 文字已甚为进步,不单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也已经很自由的用到。可见,在当时的文化程度已经发展很高了。罗振玉《殷墟书契待问篇》说,可认识的文字有五百多字。在商承柞的《殷墟文字类编》里,可认识的文字已达七百多字。

汉字的意义

  • 从古文广义而言,汉字是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

  • 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的说的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括甲骨文、金文。
  • 汉字在世界上是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据专家考察,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商朝,汉字已经形成系统的文字。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在当时比较迷信、相对落后的时期,国王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总是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用的工具。

甲骨在使用前需要处理,先把血肉剔除干净,接着用工具把骨头磨平,然后在龟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凿成凹缺,凹缺排列有序。占卜的人或者巫师,把需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用火烧甲骨的凹缺。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成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

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来的称呼。在秦代之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既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

这是因为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分解,故说明,既“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既解字之义。

不读有关书籍,根本不知道我们的汉字起源有这么丰富、渊博的知识面。

文字的发展

中国的文字,一般分为二种。

  1. 一是意字,就是象形文字;

  2. 一是音字,又分为单语文字、音节文字、单音文字等。

在许慎《说文》,我们可以见到许多音节字。

文字的目的,在于表达语言,在中国古代很早时文字与语言就是合一的,尤其在中原一带的民族。在其他民族还用着不同的语言,比如在春秋时候,楚国称“虎”为“於菟”。后在《始皇本纪》记录“书同文字”、“车同轨”、“器械一量”,为歌颂秦始皇统一功德。在前面提过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也可以看到在更早的时候,多数的领域已经统一了文字的存在。

中华民族是个文明历史悠久的民族,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而传承下来,与中国的汉字有关。在公元前的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开始,知道今天的简化汉字,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源远流长。

汉字字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01甲骨文

从龟甲上的“甲骨文”来看,汉字的雏形,就有一种气势之美,不像字母符号那样,单调、呆板。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字形成的字体,富有鲜明的艺术特质。

02铭金文

殷商时期图像金文。在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所以,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钟鼎文、钟鼎款识、彝器款识等(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以称为“钟鼎款识”)与甲骨文相比,这些文字更丰富、形象。金文填实的写法,使文字更生动、逼真、雄厚清丽、壮观大方。这种金文到西周末期,才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昭穆之后,书风开始变化,笔画由粗细相参转为均匀划一,书风极为端正严谨。

金文多可在钟鼎器具上。钟多是乐器,鼎多数是礼器。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去的阴文,有的是凸出来的阳文。

03大篆

西周后期的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为大篆。大篆的文字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她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脱离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在夏商周三代,就奇文字来说,是史籀为最。史籀是一个人的名字,周宣王时期的史官。他创新新体,以趋简便,称为大篆,又称为籀文,籀篆、籀书之称。因史籀创作,又称籀文。

大篆见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作的石鼓文最为著名。

04小篆

秦小篆。篆书古朴典雅,开创了中华民族书法上的艺术之美。秦统一六国后,开始规范文字,既前文说的《书同文》。秦规范的文字以秦文字为基础,就是秦小篆以及篆字。秦“书同文”之后,其他六国的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小篆成为文字的主流。可以说,秦篆字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

据说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小篆发展的阶段,逐渐定型轮廓、笔划、结构等,象形的意味消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方面的混淆和困难。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05隶书

汉隶的产生。隶书也叫“隶字”、“古书”。由于秦朝时期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很慢,在此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为“秦隶”。《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个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隶属”。《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也解释隶书为“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字体,庄重、美观,书写的效果是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关于隶书,相传是秦末程邈在监狱中整理出来的,他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比划上更便于书写。古人有“隶人”,不是只囚犯,而是指“胥吏”掌管文书的小官吏。

隶书结构扁平、端正、灵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笔画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方面,更上一个台阶。东汉时期隶书的《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上,精美绝伦。魏晋以后,草书、行书、楷书的迅速发展,隶书开始沉寂。直到了清代金农等著名书法家,把隶书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

06楷书

楷书。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便利于书写,在隶书的基础上,渐渐演变新的字体——楷书,更趋于简化,横平竖直。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最初开始与汉朝末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至唐朝时期基本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07草书

草书,有源于草稿之说,在战国时期已有草书的形成。《史记》中写到:

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

草书最初因不能工整写成,草草写成。自汉初,有了“章草”,后有“今草”再有“狂草”等草体字。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所以说,草书开始于汉初。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飘逸,赴速急就。草书也有章法可循。代表作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08行书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据《书断》说是汉代刘德升所制。

这是中国汉字以及字体发展的简略过程。

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行云流水,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据《说文序》记载:“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结语:诵九千字就可以为吏,相当远现在有文化有文凭才能当官,性质是一样的。可见,文字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标尺。到了清末,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新字新辞更加丰富。汉字,汉字如此丰富多变,用来抒写任何情感。总之,中国汉字的发展,有悠远复杂的演变过程。

有人说汉字字体很多,但是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是这样吗

古往今来,汉字有各种不同的字体,其正体共有五种,即:甲骨文、金文、小篆、分书(变楷之前的隶书)和楷书。这五种字体就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因为正体字书写起来耗时费神,为了便于书写,提高效率,除了重要记事和需要长期保存的文献外,一般都写得比较潦草。因此,经过长期的演变,产生了许多主要在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使用的书体,如由古籀演变而成的草篆,由分书演变而成的隶书和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成的楷书.,楷书产生后又逐渐形成了行书、行草、今草和狂草等。行书自形成以来,由于它具有易书易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行文和日常生活中,是长期以来最流行的一种书体,但它不是标准字,原因在于行书有体无法,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书体。

你知道的中国汉字字体有多少种

中国汉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其变化历程五六千年左右。现在留下的有系统有权威的经典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包括这经典字体,中国汉字具体有多少种字体,实际上已经很难得到确定的数据,即使有传说,也大都不可信,不过能大概反映出汉字变化的历史规律。

那么,汉字字体有多少种呢?汉字字库说是421种,也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字体和传统书法字体的总和。有关古代字体种类的记载比较出名的是唐代韦续的《五十六种书》,不仅列出了字体名字,还说出了创始人,甚至用途。现摘抄如下: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
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
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虽然这么多种书体,但是失传的基本差不多了。况且文章内颇多舛误、附会,根本就不是严谨的考证。现代人差不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体。谁也没真正见过全部字体。中国汉字最可喜的一点是几千年来一直是有延续的文化脉络,文字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其二是书体的多样化给书法艺术增添了艺术的多种变化,甚至是排列组合式的风格演变。

现代社会计由于算机的普及,书写靠打字,字体靠转换,Word字库有很多,你精通且会亲手写几种呢?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是哪种书体(楷书、行楷、行书、草书)为什么

行书应该是最简练、书写速度最快的一种书写方式。

而且行书的结构具有更明显的动感,书写起来,完全可以前后呼应,也具有一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人感觉更加随意和流畅。因此,在人们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行书应该是最常用的书写选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