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_传统文化_中华_自己的

本文目录

  •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
  •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糖画的知识
  • 如何提高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
  • 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孝道”到底是怎么样的“孝”
  • 你怎么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包含什么内容现代人如何去发扬光大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但是现代人似乎走偏了,很多人甚至抛弃了传统文化,导致了一系列不应该出现的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一个“仁”字,提倡“仁者爱人”,同时也提倡“百善孝为先”,反观当代社会,许多人能够赡养老人就不错了,让他们孝顺老人,比登天都难。一些人认为老人没什么用处了,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更有甚者,随意辱骂老人,给老人脸色看。这些不孝之人最没有良心了,对自己父母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们对别人好吗?

我国一部分传统文化在极速地衰落,比如戏曲艺术,诗词曲赋。都说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可是年轻人啊,几乎没有喜欢京剧的,更别说买票进剧场看京戏了。现代人只会买票看一些所谓的大片,这些没有营养的电影怎能够和优美的戏曲相提并论呢!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唐诗宋词,属于艺术珍品。可悲的是,现代人不仅不尊重唐诗宋词,还特别贬低现在的旧体诗诗人。他们看都不看一眼,就说现代人写的古诗词是垃圾。这些人总是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诗词的读者越来越少了,导致了诗词的衰落。

书法和绘画亦属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旧火爆,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没有衰落。但是现代书法似乎走偏了,很多人为了出名,走上了书法的不归路,字越写越丑,还讽刺别人不懂艺术。很多人觉得出名太难了,就剑走偏锋,所以当代谁擅于表演谁就容易出名,故而吼书、射墨一炮走红。

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流于形式,比如喜欢穿汉服却没有一点文化底蕴,喜欢诗词却不懂平仄韵律,喜欢书法却不临古帖等等。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了。新思想淘汰传统观念,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谁也无法阻挡。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糖画的知识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糖画的知识?

其实我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糖画的知识,只记得糖画制作很复杂,需要很高的艺术水准。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李兆生,他是当代画家,主画白菜,人称中国白菜王。此人心灵手巧,结婚时的家具是自己做的,我认识他的时候又开始捉么糖画。一次,他正在硏究糖画,叫我赶上了;只见他将糖化好后,浇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上,浇出一个蝴蝶。形状定形后,用小刀撬结果撬碎了,大多都粘在玻璃上。又过了好几天我又去了他那里,只见他兴高采烈的,拿着一个鼠形的糖画给我看,“哎!我成功了,成功了!”我问:“怎么硏究出来的?”“告诉你,熬完的糖,往哪上面浇都不行,只有石板上行,我找了个大理石,这才成功。”望着晶莹剔透的糖画,我是真佩服李兆生老师的钻劲。

糖画,可吃,甜着嘴,溢着心;可赏,形状变幻,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有兽,五花八门煞是好看;吸引着人们,吸引着孩子,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糖由糖饴转化;糖饴,在汉代文献中,是由古印度传入我国;古印度将蔗糖榨出,又进行煎熬,熬成粘稠状,到在平石板上,凉透后,吃多少,就敲下多大,吃在嘴里甜甜的,称为石蜜。有了石蜜,就有了糖画;有的学者认为,糖画源于16世纪,距今有400年左右;但有个传说,相传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喜欢吃黄糖(可能就从唐时起,就将石蜜叫“糖”了吧。),不过,他吃糖的方法,先将糖溶化,在光滑的桌面上(石桌)铸成各种小动物,一面赏玩,一面食用。后来,陈子昂到京城做了一个小官,觉得不顺心,就在街上游荡。一天,陈子昂在街上边游荡,边赏边玩自己的糖人,正巧一位宫里的太监,领着小太子路过;看到陈子昂手里的糖画,就想要,陈子昂就将手里的糖画给了小太子;太子一边玩,一边吃,高高兴兴的回宫了。回宫吃完后还想要,宫里哪有啊,就哭,哭声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如实禀告,皇上听后,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制作糖画。陈子昂先用糖浆浇成一个铜钱形状,用一只筷子粘上好用手拿,做好递给太子,太子破涕为笑,皇上脱口说:“糖饼儿,”后民间也叫糖饼儿,陈子昂也官升为右拾遗。(在这里是不是糖画又往前推了1000年。)

糖饼儿到了明清得到发扬光大,一般皇宫和官宦人家,都有模具制作糖画,逐步的影响了民间。明末清初,曹雪芹欣赏的,褚人获著《坚瓠集》的《坚瓠补集》中的“糖丞相”里所写;“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敛足为同列,李耳(虎名)卑躬属并行;枵腹定知无肺腑,虎心自应没肝肠;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徉;镕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绣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乎;霉(梅)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相年来亦纸糊。(年来祀神糖人糖狮,皆纸糊者故云。)”在这里褚人获将糖画又推到了汉朝,当然这是小说了。

糖画在民间,全国各地都有;先是浙,苏,冀,鲁,豫,晋等等;而四川,特别是成都和成都附近的地方,掀起了糖画热;称为: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1996年成都市锦江区,成立了糖画艺术协会,并涌现出很多糖画艺人。像:蔡树全,徐淑华,樊得然,陈昌吉等,他们先后还到,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一些国家表演献艺。2008年,成都的糖画艺术,被列为中国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的糖画,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糖画给人们特别是给孩子们,带来艺术享受,带来口福,看着孩子们的高兴劲,自己也仿佛也回到了儿童时代!

如何提高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

谢谢您的邀请,我来回答。

1,要想提高自己的中国历史知识,读一读《中国通史》,基本上就可以啦。

2、中国传统威化博大精深,要想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则需要花大功夫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很多传统文化典籍,方能在国人面前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略知一二。

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孝道”到底是怎么样的“孝”

传统文化所说的‘’孝道‘’,就是:‘孝顺父母的道德文化’。

到底是怎样的‘’孝‘’呢?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人的品质基础。如果不能养其父母,又怎么能做人呢?所以说,在众多的善事好事当中,孝敬父母是第一位的。

第二,孝敬父母要尽心竭力。人穷达有所不同,故对父母之孝也有不同。有心养、力养、物养。总之要尽义、尽心、尽力,持之以恒,才算是真孝。

第三,孝敬父母的本质在于敬。要乐其心,不违其志,要有爱心。也就是说:能够承顺父母的容颜喜怒,并能始终以和悦穆敬的态度奉养父母,让老人颐养天年,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奉侍,更要有善良,敬爱之心。

此为我的粗浅理解,不妥之处请指教。





你怎么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民族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提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对宣传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同大家商榷。

首先,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内容广博,形式多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传统文化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其次,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俗话说,打铁必先自身硬,要宣传好中华文化,自己的文化素养必须提高,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一要强化认同感,认识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勤奋学习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三是开发潜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求知热情的激发。四是读经诵典。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再次,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更好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手段,“新瓶装老酒,老酒陈更香”。如网上开设古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的视频教学,各种资料的查阅等,都为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开辟新的方法。

第四,因人施教,宣传对象不同,采取的宣传内容方法应灵活。根据不同的人群,可分别有侧重点的进行教育。如传统文化认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达到预期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为此我们要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包含什么内容现代人如何去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仁。仁从人从二是二人相爱。从男女相爱到父母子女之相爱,再衍生到永恒之相爱。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人从仁爱中来,亦将追逐仁爱而去。

人小的时候不知道仁爱是什么。年纪越大越明白仁爱的重要性。所以也就越来越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仁是人类最普世的价值观。永恒存在。人搞触仁多了,也就能延年益寿。这也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