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到底是《扁鹊见蔡桓公》还是《扁鹊见齐桓公》)_扁鹊_桓公_国君

本文目录

  • 到底是《扁鹊见蔡桓公》还是《扁鹊见齐桓公》
  • “扁鹊见蔡桓公”你怎么看
  • 为什么扁鹊一眼就能看出来蔡桓公得的什么病
  •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 能给我讲讲扁鹊见蔡桓公故事的隐藏含义吗
  • 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 《扁鹊见蔡桓公》里面蔡桓公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

到底是《扁鹊见蔡桓公》还是《扁鹊见齐桓公》

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扁鹊故事,故事内容在此不赘。

关于扁鹊见为之诊病的国君,古籍中的记载并不一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说是齐桓公,而《韩非子·喻老》中则是蔡桓公,中学课本里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选自《韩非子·喻老》。当时扁鹊见的究竟是哪位诸侯?历史上的齐桓公与蔡桓公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若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理顺以下几个人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经历。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见诸史籍的古代名医,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为其立传。扁鹊本名秦越人,渤海郡莫(今河北省任丘)人,又因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所以另外还有个名字叫卢医。据考证,扁鹊大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卒于前310年。他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善于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后人尊为中华医祖。

中国古代有两位齐桓公,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其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生活的年代比扁鹊要早300多年,时代明显不符。另一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姓,名午,公元前374——前357年在位。田午是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其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午在位时曾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间人才荟萃盛极一时。据史书记载,扁鹊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   

历史上的蔡桓公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的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事迹不详,蔡国在扁鹊时代早已湮灭。  

由此可见,与扁鹊同时代的只有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午一人,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讳疾忌医”中的那位主角就是此人。既然如此,为什么《韩非子》中却将其记为“蔡桓公”呢?原来当时对身份高贵的人一般用封地为号,而国君则用都城来做号,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因为田午时期的齐国都城是上蔡,所以此处用蔡桓公来代指齐桓公,扁鹊所见的齐桓公和蔡桓公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田午。

“扁鹊见蔡桓公”你怎么看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的好,放到现在也是非常的有意义。据扁鹊所说,他的两个哥哥都会看病,而且医术都比扁鹊高明,可为什么后世的人们只知扁鹊而不知他的两个哥哥呢?因为他大哥是“治未病”,二哥是“治欲病”,扁鹊是“治已病”。未病欲病患者的身体不难受,不痛苦。已病患者的身体难受又痛苦,病人和其他人都能感觉得到或看得到这种难受加痛苦,扁鹊把他们治好后,人们都会一传十,十传百的传颂他的医术,而他的两个哥哥却没有人传颂,反而认为他们是骗子。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当扁鹊第一次看到蔡桓公时,就看出他有病了,但此时他的病症还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他不相信扁鹊,认为他是骗子,一个不相信终究害死了自己。疾病是靠预防的,等到病症出现时,治不好了,反而怪医生医术差。现在又有多少人会听医生的话去预防疾病呢?告诉他不要抽烟,少喝酒,多活动活动身体,饮食要平衡等等,有几个人去行动?所以说这个问题太有现实意义了。很多很多的“蔡桓公”就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扁鹊一眼就能看出来蔡桓公得的什么病

韩非子讲故事嘛,怎么都可以。

为什么这么说,研究历史都知道,孤证不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一个记载,是不能当成事实证据的。

传说扁鹊还是透视眼,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什么,你不信?那为啥扁鹊一眼看出蔡桓公得什么病你就信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选择性相信吗?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又称秦越人,芦医,芦扁等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医生。当时称为神医,他常带着弟子行医于中原各地,对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都非常精通。在临床上是一个全科医生。从《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提出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如不及时治疗,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并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的治疗措施。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有独到之处。 他对祖国医学有着卓越的贡献。一,相传中医经典《难经》就是扁鹊所著。二,创立了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三,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防治措施。扁鹊医术之高明,到了秦国遭秦国太医的忌妒,而遭到杀害。现在河南省有个“越人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以扁鹊之名注册的一家药企。对祖国医学影响深远。




能给我讲讲扁鹊见蔡桓公故事的隐藏含义吗

扁鹊见蔡恒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遇事要能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广纳雅言,不要做井底之蛙,盲目自大!一味盲目自大,拒绝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必然会招致失败!

扁鹊在《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是否是个逃兵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农夫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印象是很深刻的。作者韩非通过蔡桓公多次讳医忌医,直到”病入骨髓“无药可救,终于一命呜呼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一个人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象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医忌医,必须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把缺点和错误消灭萌芽壮态中,决不能象蔡桓公那样,直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则悔之晚矣。

从扁鹊多次见到桓公时,君臣二人的对话和行动中可以看出,扁鹊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尽职尽则,敢于直言,是一个非常具有职业道德的忠臣,怎么能算一个逃兵呢,扁鹊最后的出走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对于象蔡桓公这样的昏君,就得这样无声的惩罚,蔡桓公的下场只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扁鹊见蔡桓公》里面蔡桓公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

从病情的发展而论,蔡桓公所中的病毒为慢性蛊毒。

蛊由很多种毒物放在器皿里,让它们在里面互相搏杀,最后剩下一个毒物为蛊。

扁鹊开始见蔡恒公,发觉病在他的腠理,腠是皮肤空隙及皮肤纹理间。

据传下蛊毒之人让蛊毒开始接触别人的肌肤,也就是腠理。而扁鹊用汤熨就能把蛊毒杀死。

由于不杀死,在腠理的蛊毒人为的磨擦或者抓擦,让蛊毒留在皮肤上。留在皮肤,用针石可排出、药物可杀蛊毒。

肌肤到肠胃十天时间,而用法上是火齐,即以火灭蛊毒才能生效,说明要用高温杀病毒。

肠胃发展到骨隨十天,扁鹊见蔡恒公开始,三十五天后,蔡恒公才发觉身体病痛。

这三十五天中,蔡恒公以及身边人没有发觉一点症状,只有扁鹊发觉。等到出症状,当时无法医治。

病毒发展皮肤—内藏—骨髓,即最后全身都是病毒,三十五天时间。这样的发展史很像蛊毒发展史,一般人发觉不了,蛊毒侵入到骨髓里,这个人就无法医治。

传说中蛊毒害人开始是无色无状,等到发觉时,也就是发病时,已来不及医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