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竹园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写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_呼作白玉盘__又疑瑶台镜_飞在青云端是什么意思_蟾蜍_月亮_大明

蟾蜍竹园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写的是什么神话故事

写了《蟾蜍蚀月》和《后羿射日》两个故事

【诗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

【意思】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解析】传说月蚀是由于蟾蜍食月造成的,因而 月亮变得晦暗不明。这里诗人借用传说“蟾蜍蚀月” 来影射当时的黑暗 现实: 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国势渐衰。诗句委婉曲折,引人深思。
注: 蟾蜍,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全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1】
令人神思冥想的月亮,它并非总是那么的圆和亮,也有缺的时候,还有出现月蚀的时候。传说月亮上有只蟾蜍(俗称癞蛤蟆),不断地啮食它而造成月蚀。“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 两句,写的就是这一情景,“大明”,是指月亮。古时人们对于“月蚀” 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归罪于蟾蜍了,认为是它把月亮吞吃掉的。诗人以此比喻权奸当道,富有深刻的寓意。紧接着“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又运用了另一个神话传说:后羿是尧时最善射的英雄,当时十个太阳并出,每个太阳里都有只三只脚的乌鸦,晒得大地如火。于是,帝尧命后羿射太阳,射掉了九个,留下一个用来照明,从此天上人间才得以安宁。这里以此暗示当时缺少象后羿那样为民除害、拨乱反正的英雄人物,表达了诗人的隐忧、感慨和希望。这四句诗里,尽管也运用了两个神话传说,但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巧妙的安排,而且变化灵活,寓意各异,有反面的、有正面的,对于表现与深化本诗的旨意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并耐人深思,以隐微之笔,发忧愤沉痛之情。

【赏析2】
诗的下半首,诗情转入另外一层,明月的形象和诗人的心情,随之改变。好月不长,清辉难久,“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月亮由圆而蚀。蟾蜍,俗称癞蛤蟆。传说月因蟾蜍吞食,遂使月亮变缺而发生月食。大明,既可指日,也可指月。此处当指月。《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大明揽辔于金枢之穴。”李善注曰:“大明,月也。”月亮被蟾蜍啮食,天地为之昏黯。突然,诗人引出了射日的后羿:“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羿,即后羿,神话中善射的英雄。乌,指太阳。传说帝尧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每个太阳里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晒得大地如火,庄稼草木焦死,人们无法生活,于是尧命羿射天,一下子射中了九个太阳,太阳中的九只乌鸦皆死,只留下一个太阳。从此天上人间才得到清明和安宁。面对吞食月亮的蟾蜍,诗人多么希望出现象后羿一样的英雄,将月中蟾蜍射落啊!

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是什么意思

意思: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原文:古郎月行 

作者: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扩展资料: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这是一首乐府。“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全诗是什么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