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全文翻译?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_项羽_史记_汉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垓下之战 项羽 史记 汉军

本文目录

  • 《垓下之战》全文翻译
  •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 垓下之战,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一样多,项羽能击败韩信吗
  • “垓下”在什么地方

《垓下之战》全文翻译

第一段翻译: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第二段翻译: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x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x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x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第三段翻译: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

拓展: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弃军而逃,项羽的做法可耻吗

查阅资料,显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9期5版“争鸣”文章,作者:郑志强,原题:《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兼与张剑锋商榷》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

先讲因何而败。我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鸿沟之约”签订后,项羽即“解(通‘懈’)而东归”,这是他作为统帅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由于“懈”,他既没有深入了解已占领他的首都彭城的韩信及其军队的实力,又没有积极地与江东楚国后方进行有效联系,对兵员与后勤补给漠不关心。

项羽犯的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建立在第一个错误基础上的,即“军壁垓下”以图夺回首都。以今天的军事眼光看,他当时正确的选择是不在垓下建“壁”驻扎,而应率军直过江东,以获得必要的军事休整与补给。但由于他有“巨鹿之战”以十分之一兵力战败章邯、在第一次彭城之战中以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大败偷袭他首都的刘邦这两个成功战例,再加上他没有与韩信正面交过手这一因素,因此犯了盲目骄傲自大的错误,妄想续写“巨鹿之战”和“第一次彭城之战”以少胜多、一战而扭转战略态势的辉煌。

这次他失算了。韩信当过项羽的部下,但项羽却不了解韩信,这是项羽的悲剧。他在垓下第一次与韩信的大决战中,因盲目反击而中了韩信佯装“不利,却”的“调虎离山”之计,在勇猛追击的路上中了韩信的埋伏而大败垓下。

这一战《史记》写得很清楚。它告诉我们,正是这一仗,项羽“可十万”中的主力被歼灭殆尽,被四面包围的剩余楚军已基本丧失了再次进攻的能力。因此,“四面楚歌”只不过是压垮垓下楚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下面再讲他的“亡”。综观《史记》中的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确不必“亡”,也不是“亡”在刘邦或韩信手中,而是“亡”在他自己手中。请注意,《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两个细节:一是他在“南出”突围中,于阴陵“迷失道”,项羽发出了“此天亡我也”的感叹。在项羽看来,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从没迷失过道,而如今怎么会在最紧要的关头、在自己的国土上大白天“迷失道”呢?他认为这是天意。

二是他率领仅存的二十六骑“欲东渡乌江”,而这时却只有一只容纳一人的小船。请认真读《史记》,这二十六骑不是一般的士兵,是他“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仅存的二十六骑。乌江亭长让他撇下这二十六骑独自过江,这是一个清醒而正确的建议。但此时的项羽显示出他性格中独特的一面,又认为是“此天亡我”。他主动放弃了国王的责任而作出了与二十六骑同生共死、血战到底的抉择。

作为领袖,这是愚蠢的;但作为将军,至少在他的子弟兵和那个时代多数人的心目中,他的确是视死如归的英雄,并不是什么“懦夫”。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并非垓下军

关于这一点,《史记》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的确均无直接、明确的记载。也许正因为这三个传记的“留白”,使《虚假报道》一文产生了误解。

在读《史记》时,我们必须首先明了太史公“水墨画留白”的写作方式。他为避免史料重复出现,采取了“互文”、“互见”的方式——对同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处留了白,不等于不在其他地方画龙点睛地作出交待。

关于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垓下残余楚军的命运,司马迁并非“成功隐藏”、“缄口不语”,而是在《樊郦滕灌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相关文献中分别作出了交待。

归纳为:第一,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投降了灌婴军。这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载明了的。结合多个传记综合判断,灌婴在“下东城”前所降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既不会是东城守军,也不会是江东援军,只能是垓下残军中没有战死又愿投降的最后的战士和“军将吏”群体。“左右司马”是两个仅次于大司马的行军副司令高级将领。他们既不愿就地死在垓下战场上,也不愿主动投降四面合围的汉军主力;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项王“南出”,所以就沿项王的路线从西南角空隙突围南出。但第二天白天,冻饿伤残得只有“走”而无“战”之力的这部分楚军,没有找到项王,而是遇到了杀气腾腾的灌婴五千骑兵。面对此绝境,投降是顺其自然的了。

第二,另两部分在随名将钟离眜、季布从其他方向突围中或死或降。限于篇幅,单举钟离眜为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汾阳侯靳强条载:“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眜,功侯。”可见在项羽溃围南出的当夜,钟离眜亦率军在另一个方向进行了激烈的突围战,军队被“破”后单独逃走。根据《史记》对季布、钟离眜的记载看,他们两人是成功突围出去的。

第三,还有一部分垓下楚军当由楚内奸项伯、丁公所率,稀里糊涂投降了汉军,这部分楚军当不在少数。这些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互文”中有迹可寻:项伯“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至于丁公,也许“功”大到难赏之地步,所以他竟得意地主动找到刘邦请赏,但刘邦却大怒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并“遂斩丁公”。

将以上三部分加在一起,说明在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后,留在垓下的大部分楚军是被俘而不是壮烈牺牲。《虚假报道》中的“整个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一句,明显是误解了史料,张冠李戴,把《高祖本纪》中“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中的“斩首八万”戴到了“垓下战场上的汉军”头上。

试推理,如果灌婴五千骑在垓下战场上就“斩首八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又说他所将军队在“下东城”前“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那么,两个数字加起来,仅灌婴五千骑就将垓下“可十万”的楚军斩首、生俘九万二千人。果若此,“(垓下战场)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将无“英雄顽强”可言,他们简直就是一群羊或一堆西瓜,而韩信和刘邦率领的近百万汉军简直就在那里观战,而战胜后的刘邦岂会说:“我不如韩信。”他一定会说:“我不如灌婴,他五千骑兵就斩俘垓下楚军九万二千人!”可见,灌婴军的“斩首八万”决不是垓下军。因为司马迁明言“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那么这个“斩首八万”定是灭项羽、占东城后,一路东渡乌江所略定的楚地“五十二县”中尚不投降的分散楚军。

《史记》并未“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

由于上述核心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下述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一方面,《史记》中是否有“特意抬高项羽”的写法?我们认为是没有的。诚然,今天在读《项羽本纪》时,一般读者大多会被项羽英勇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感动,甚至会一洒同情之泪。但《史记》同时在另外许多场合无情地列举了项羽身上最突出、最可憎的缺点:“项羽有一增而不能用”(刘邦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语);“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韩信语);“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从《史记》中摘引的这些评论项羽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出半点“抬高项羽”的笔墨吗?

那么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贬低了刘邦?答案同样是否定的。熟读《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随机应变而又胆识过人的汉高祖而并非一个“无赖”。退一万步讲,司马迁即使“因一介个人恩怨”而想贬低刘邦,他能做得到吗?我们知道,《史记》是在汉宣帝时代经过皇帝批准而“宣布”的,《汉书》对此有明确记载。试想,在信奉“霸王道杂之”、嗜杀成性的汉宣帝手中,《史记》得以较完整保存并“宣布”,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其中的记载确属“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就连西汉高祖的嫡亲后代也愿意尊重它。

感谢邀请,感谢信任。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对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垓下之战,如果项羽和韩信的兵力一样多,项羽能击败韩信吗

冷兵器时代,正面公平较量,没人干得过项羽。
垓下之战是因为项羽没了粮草,后援跟不上,兵力欠缺,故而议和回师,刘邦撕毁合约,背后偷袭,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四方面大军合围项羽。即便是这样,也不敢正面厮杀,只敢四面楚歌,继续削弱项羽,最后只剩几十人的时候仍然能够杀出来…………这已经是举世皆惊了

“垓下”在什么地方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今名乌江浦。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突围坎下(今安徽灵壁境),至乌江自刎,故址在今和县东北苏、皖交界处的乌江镇。同年六月,刘邦即皇帝位,统一中国,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汉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