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嘉靖皇帝论帝王权术孰高孰低?三国里最不懂的还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但为什么最后却要反对他称王称帝_丐帮_都是_降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独掌权柄 丐帮 都是 降龙

本文目录

  • 乾隆皇帝与嘉靖皇帝论帝王权术孰高孰低
  • 三国里最不懂的还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但为什么最后却要反对他称王称帝
  • 降龙十八掌为何只传帮主,如果帮里人人都会,丐帮岂不更强吗

乾隆皇帝与嘉靖皇帝论帝王权术孰高孰低

这两位皇帝,一个是清朝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开创了所谓″乾隆盛世″!另一个是明朝皇帝嘉靖!在他的治理下,明王朝不仅没有明显进步,扭转颓废的趋势。反而日渐下落,国势日艰(后因万历任用张居正改革,才稍纾囧态)。

这两位皇帝中,乾隆好大喜功,爱享受、乐奢侈。却也乾纲独断,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因为他耍弄权术,为制衡臣下而任用并宠信大奸和绅。和绅在乾隆的默许下,贪赃不法搜刮民财,不仅积累下巨大财富,而且使清朝官场上下更加昏暗。将本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清朝引入了下坡路,直接导致了几十年后被洋人狠揍!

那嘉靖呢?他在初继位时尚算振作有为,处事也算果决,有些政绩。而后因为“大礼议″之争,君臣之间几乎闹成了乌眼鸡!自此而后,嘉靖开始修道炼丹,久处深宫而不上朝了!那朝政怎么处理呢?好办!用大奸臣严蒿父子执掌內阁,再以亲信太监来监督之。宫外政事以内阁的“票拟″上奏和皇帝的“批红”诏准来处理!这就给了佞臣上下其手的机会,严蒿打压同僚,任人唯亲。将明朝上下搞得一团糟…可以说明朝真正的败落是自嘉靖而始!

总结:这两位皇帝都有驭下之术,都能稳操实权。但是同时也都是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上,釆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不思上进,从而导致了几十年后的王朝面临着重重危机…

三国里最不懂的还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但为什么最后却要反对他称王称帝

最近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由于要了解曹操跟蔡文姬扯不清的感情纠葛,因而对曹操的资料,看得较多。

发现曹操一生杀人很多,正如题主所说,唯有“荀彧之死”最令人纠结。

在此,简单说一下我的浅陋看法吧。

01

共同的阶级基础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威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养女为妻。

汉末宦官权势很大,但毕竟地位卑微,就像曹操家族尽管权势很大,但依然被看作是“寒族”,倍受歧视。是以曹操跟荀彧这对小兄弟自然有了阶级感情,一个战壕奋斗,就有了共同的阶级基础。

02

共同的政治目标

曹操素有大志,以“匡扶汉室,拯救天下”为己任。当时的大佬乔玄等人都以为曹操就是将来拯救天下的英雄人物。

而荀彧早年亦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避难冀州,袁绍待为上宾。

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足以成就霸业,后来就投奔了曹操。

荀彧为曹操除掉吕布保全兖州三城出计谋立下大功,又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帮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被曹操奉为首席谋士,称之为:“吾之子房”(刘邦的谋士张良)。

在战略方面,荀彧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同时,曹操几次下令招纳人才,“唯才是举”。荀彧举荐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

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曹操还将安阳公主(曹操之女)许配荀彧长子荀恽为妻,成了儿女亲家。

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还要授以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由此看来,两人相处的很好,关系也非同一般。荀彧的品行,那也是杠杠滴,没二话。

03

分道扬镳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曹操做皇帝的心思都有,何况做个魏公。

在当时,持荀彧这个意见的人,不在少数,荀彧又是第一大佬,也就成为曹操成就霸业最大的绊脚石,那就只好借荀彧的脑袋用用啦。

同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趁机把他留在军中。

后因病荀彧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

史书有种说法:曹操送荀彧一空食盒,荀彧因而服毒自杀。

不管是否属实,荀彧的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荀彧一直以为跟曹操是一起背靠背战斗的兄弟,同为汉家高管,至多就是级别高低罢啦。

不曾想,到了到了,曹操想自己做老板。

荀彧又不想给曹操打工,而且其情绪导致了员工们产生了思想波动。

问题很严重,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啦。

既然不想食魏禄,那汉家的饭也别吃啦。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04

死得其所

荀彧是德才兼备之人,既尊崇刘家汉室,又心系黎民百姓。

汉末诸侯混战,民不聊生。能安天下者,首选曹操。

这是荀彧与曹操的阶级基础,更是政治基础,可谓志同道合。

或许一开始,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实,荀攸更明白,当时所有的人,不管用啥招牌,其目的都是代汉自立。最终的事实,也是如此。

荀彧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选择辅佐曹操,或者最后选择自杀,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甚至可以说,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荀彧之死,是情势所迫,无法选择。荀彧死于自己坚守的道义,也算死得其所。

降龙十八掌为何只传帮主,如果帮里人人都会,丐帮岂不更强吗

首先下个结论,丐帮人人都会降龙十八掌,是不可能的。就算有一大帮人学会,也只是让丐帮分裂而变得弱小,不会变得强大。

我记得以前曾有人提过一个疑问,郭靖义守襄阳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一身绝世武功都传给襄阳的军民?这样的话,还怕他个球的蒙古铁骑?

丐帮人人都会降龙十八掌跟契丹武士人人都会少林七十二绝技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这些事不可能发生,是有他的现实原因的,金庸先生写武侠小说,有想象的部分,也有现实的部分。比如,轻功、内功、点穴,这些他可以想象,人们也能接受,可是,人人都会降龙十八掌,即便他想象出来,人们也难以接受。

前者,人们觉着不符合现实,然而,可以接受它是虚幻的,是想象的,它不符合现实,体现在它不符合现实的可能性,可是它符合逻辑性,他这个人人都能学会武功的逻辑,能讲得通。

后者,人们难以接受,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这个不符合逻辑,我来给大家讲讲它的原因。

丐帮人人都学会降龙十八掌不符合逻辑性的一点是,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学会,有的人不能学会。

咱们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说丐帮的几代帮主里,学全降龙十八掌的,有汪剑通,乔峰,洪七公,还有其他的没有姓名的。

而耶律齐直到史火龙,都没学全。在三联版《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从上一代帮主那里继承的降龙十八掌也是不全的,他还自创了几招才补全了,因此华山论剑他没打败其他几个人拿到第一。说明,乔峰以后也有的帮主没学全。这就是资质的差别。

所以,让丐帮的老叫花中叫化小叫化都学降龙十八掌就不可能,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也不符合想象的逻辑。

有人也许就说了,不用全都学全啊,有资质差的学一两招,资质中等的学七八招,资质好的学全,丐帮不也实力大增吗?

这种想法是好的,可是它又触犯了另一个现实中逻辑性的东西,就是一个组织,可以有一堆强人,但是这个组织必须有一个最厉害的首领才有凝聚力,从上到下人人都是强者,这个组织必然四分五裂。

丐帮人人都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人人都是武林高手,那么丐帮帮主权威必然下降,丐帮不但不会强大,还会四分五裂。

在金庸武侠中,丐帮首先是一个江湖组织,它在江湖中能成为第一大帮派,有两个要素,一是帮众非常多,全国有几十万人,二是首脑人物是江湖第一流甚至顶级高手。

如果打破这两个要素,丐帮就会变得弱小甚至四分五裂。你把丐帮帮众聚集到一块,教给他们降龙十八掌,看似丐帮整体实力提高了,可是它的稳定平衡也给破坏了。

这几十万帮众,有资质差的,也有资质好的,有的人,也许一招都学不会,有的人能学全,还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样有一部分人就野心勃勃起来了,不但威胁了丐帮帮主的地位,甚至有拉帮结派,另立门户的可能。

丐帮的凝聚力就打破了。早晚会四分五裂。丐帮不会变强大,反而变弱小了。

你看武侠世界的江湖组织,都有一个特点,其内部的武功强弱是分等级的,比如武当派,张三丰远远强于武当七侠,比如丐帮,乔峰完爆那些长老,比如明教,阳顶天也比左右使和四大法王强的多。

等阳顶天死后,强大的明教就四分五裂,殷天正甚至自立门户建立了天鹰教。明教变得弱小了,直到武功天下数一数二的张无忌当了教主,明教重新凝聚起来,才又强大了。

所以,丐帮这个几十万帮众的江湖组织,人人都学会了降龙十八掌,既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也不会像人问的那样使丐帮强大起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