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浮云的意思(梁小龙评价李小龙,演技可以功夫一般,算不得一代武学宗师,这种观点你认可吗)_功夫_宗师_武学

本文目录

  • 梁小龙评价李小龙,演技可以功夫一般,算不得一代武学宗师,这种观点你认可吗
  • 网上很多人说李小龙不是真功夫,这是真的吗
  • 李小龙是怎么出名的

梁小龙评价李小龙,演技可以功夫一般,算不得一代武学宗师,这种观点你认可吗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本人在看到这句话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是不是又有人在黑梁小龙先生了。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想法在网上搜了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2008年10月8日的成都商报上赫然写道“李小龙演技100分,功夫却只能打70分。”这句话让人大吃一惊,甚至许多人对李小龙的一代武学宗师地位都产生了怀疑。今天白羽就用金庸中的武学论点对这番话进行解读,一起了解一下。

一、武学宗师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许多大宗师,像洪七公、欧阳锋、独孤求败这些能够自创武功,并且能够将自己武术体系的才能被称为一代宗师。对于宗师级高手,风清扬这样说道:

“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出自笑傲江湖第十章《传剑》

不用李小龙自证清白,风清扬的这段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要把祖传的太极拳、咏春拳、八卦掌、梅花拳、练到极致就能成为武林高手。然而这些武林高手就是大宗师了吗?还差得很远,就好比爱因斯坦发明了一条公式,一个大学毕业生用这条公式能够熟练解决许多数学上的难题,你能说他的成就超过了爱因斯坦本人了吗?就算这个大学生能够将黎曼、哥德巴赫、图灵、牛顿、伽罗瓦、笛卡尔这些大牛的理论全部学会,也成不了数学家。毕竟,一台家用电脑就能做到了,还不会算错。

李小龙早在1967 就创立了Jeet Kune Do,也就是后来为我们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截拳道”。虽然这种拳道中可以看到很多咏春拳的影子,实际上这套拳理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武术流派,脱离了既定的套路、招式、和方法成为了一种全新形式的搏击和锻炼方法。当年与李小龙同样有着“香港四小龙的”梁小龙先生,同样学习了咏春拳,也学习了北腿,沙包大的拳头上布满了老茧,有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武学理念呢?能资格与大宗师比肩吗?

二、Empty your mind与空明拳

周伯通在教郭靖武功的时候拿过一只碗,对他说:这只碗因为中间空的,才有盛饭的作用,倘若他是实心的,还能装饭吗?在周伯通对《九阴真经》的理解中,最上乘的武功在于“空”与“柔”。只有留出一定的空间,才能装下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他引以为傲的“空明拳”。

有意思的是,70年代李小龙也表达过类似的武学思想。他曾在多个场合中表示,如要在武学上更上一层楼,必先:Empty your mind (清空你的脑袋)就“清空”的理念,李小龙向一名学生展示了一杯“可乐”和一杯“水”,两者均半满;并以“可乐”代表了该学生的思想以及被其他人认为正确的知识,以“水”代表该学生想从他身上学习的思想以及知识、技巧等等。随后李小龙指出不可能给该学生他的知识,是因为他的杯子不再有容纳这的空间;如要向他学习就得先清空自己的“杯子”。

在李小龙看来:水被认定是“原始”的,那就是“纯正”的;掺杂了其他成分的水如“可乐”就是“不纯正”。据李小龙的理解,思维如有杂质就必须全然清走,否则就不会学到他的“真理”。就是这样,他的杯中是水,其他人的杯中是“可乐”。原来自己就像这个注满可乐的杯子,固有的观念已填满脑袋,再无法走出原有框框去接受别人的意见和理念了。

杯子的用处在于其空,正因它是空的才可引进很多好东西。以李小龙的成就而言,“自满”是可以理解的但若然你发觉他的杯子也是“半满”,你就知道他有多么虚怀若谷了。

反观梁小龙先生,他最在乎的是李小龙的腿踢得没有自己直,没有自己跳得高不高,跟头没有自己翻的多不多,动作没有自己做的到位,这些最表现最肤浅的东西,生动地诠释什么叫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李小龙在上世纪60年代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这些以刀剑为表演的影片,只是“乏味的杂耍”而已。两者相较,高下立判。当年的李小龙就已经不拘泥与武学的一招一式,开始向着思想更深处进发了。

三、见天地,见众生

有人说停步是为了走得更远;离开是为了走得更远;用在这里就是:清空是为了拿得更多。李小龙经常说: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you have achieved are meant to be forgotten so you can float comfortably in emptiness, without obstruction.先入为主和固有的知识和技巧有必要抛诸脑后,那你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于空无一物中舒适地游走。

李小龙没有选择在美国开一家老式武馆,而是选择电影进军好莱坞,将自己的武学理念融入电影,向着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的魅力。知识的传播在于影响力,格局有多大,传播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60年代,7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样为世界所熟知。在李小龙看来,若要学得好东西,就得先摒弃固有之不善;若然故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落后于人。体育精神在于“更快”“更高”“更强”,文化精神在于更广泛的传播,1000名武林高手就算胳膊进化出加特林,腿进化出火箭筒,能比得上金庸的一部作品的影响力吗?

电影《一代宗师》中,已经功成名就的武林泰斗宫先生在隐退之际最想做的就是“南拳北传”,他为什么要把偌大地名声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武林后辈叶问呢?在他的话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即“南拳北传”“两广国术馆”“五虎下江南”,这是老一辈武术家的文化焦虑,传承和发展才是宫先生的真实目的。

金楼的约战,其实是武林旧传统对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搏,以武兴国,以武救国才是一代宗师的终极目标。不比武功比想法,一代代武林人的薪火相传他们真正要做的“南拳又何止北传”?

在真正有想法的人心目中,输赢不重要,门派不重要,江湖不重要,能够“见天地,见众生”的格局和眼界才是最重要的。

说句诛心的话,如果不是周星驰的电影中有“火云邪神”这个角色,有谁还能记得70年代电视剧中的“陈真”?在李小龙将武术从“江湖”带上银幕,从传说带到了现实,为世界审视中国,面向未来打开了一个契机。之后的多年时光里。居然还有人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相互诋毁、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中,不停地自我欣赏。其实,他就像电影那个穿人字鞋的老伯,不停地回想着那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只是这一次,荣光不会再次照在他的身上,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李小龙的伟大其实并不在于创立了“截拳道”,也不在于搞了多少场表演,也不在于拍了多少部电影,他的意义在于,参透了武术传承的精髓,武术即文化,文化即思想。思想在于传播,在于影响。还是那句说了一千遍,一万遍的老话,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白羽点评:当年如日中天的李小龙无人去质疑他到底能不能打,能跟谁打。毕竟在70年代就能够能运用电击刺激,把身体锻炼到每一块肌肉都运用自如的人,根本用不着去质疑。70年代习武的环境,锻炼的方法,实战的技巧,都与现在相差整整半个世纪。李小龙的锻炼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然而梁小龙比他整整多出了50多年经验值,这还怎么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推化发和闪电五连鞭这种唬烂的玩意也能大放异彩,更让人们只信拳头,不信理念了!

庆余年深度解析:宁才人入宫的背后蕴藏着庆帝的一场惊天阴谋

网上很多人说李小龙不是真功夫,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意抹黑李小龙。李小龙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综合格斗之父,在武术上必须有非凡的造诣。早在李小龙拍电影之前,便早已经在美国扬名立万,凭借自创的拳法,于唐人街打败了多名功夫高手;李小龙除了把中国功夫的魅力展现给美国人之外,更用自己的实力让美国人心服口服。

当时,李小龙有一个外号叫做李三脚,就是称赞其凌厉的腿法,一般人都抵不住李小龙的三脚;其实比起李小龙的真功夫,他对功夫的理解和哲学观已经超越了许多人,在李小龙看来武术就像流水一样,以快制敌、以狠制敌也成为了截拳道的宗旨。70年代,截拳道的理念同样影响了许多功夫迷,像贾巴尔、菲律宾棍王皆为李小龙门下的徒弟。

在李小龙回到香港之后,凭借其主演的功夫电影,以及他对功夫的理解放入到他主演的电影当中,我们从《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中可以发现,李小龙的身法速度更是远非常人可比,加上李小龙不用替身完成武打场面,这就造成了真功夫电影的诞生。而且李小龙在拍摄中,更是故意放慢身法让摄像机可以捕捉到,这反而更体现了他的恐怖之处。

由此我们不得不相信,李小龙是有真功夫的,而且功夫实力绝非一般。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侠。

李小龙是怎么出名的

年轻时得罪了黑涩会,只身远赴美国,初到美国时,他只会咏春,后来经常和人比武,一次和另一个武馆的中国人比武,打了十分钟才获胜,体力下降非常明显,于是他心里开始怀疑传武的实战性,后来他结合传武,空手道,拳击,跆拳道各家优点于一身,创立了截拳道,截拳道更直接,更省体力,是他日后击败各方对手不可或缺的关键,后来他越打越出名,美国很多拳王,武者都和他切磋过,未尝败绩,同时那些被他击败的武者有的拜他为师,有的和他一起练习,他的名声才越来越大,李小龙的粉丝和雕像遍布全世界,他出名的时候,咱们国内有电视机的寥寥无几,我记得9几年的时候电视几还很少,说到这个不得不说一件事,毛爷爷看过他的电影,还夸过他,说他打的好,不过很可惜,国人对他的了解,大多数都是来自电影,总以为他是个演员而已,殊不知是他把功夫两个字写进了美国字典,说起来感到很悲哀,身为中国人的骄傲,黑他最厉害的居然是中国自己人,他的大多数黑粉都在国内,连韩国人都知道往自己脸上贴金,咱们有这样一个英雄,居然还亲手往外推可悲可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