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中国七夕节的历史由来,有哪些文化活动)_织女_牛郎_牛郎织女

本文目录

  • 中国七夕节的历史由来,有哪些文化活动
  •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 你知道七夕的由来吗
  • 七夕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
  • 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是怎么样的,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 七夕是怎样由来的
  •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民间还有哪些类似的传说
  • 七夕节的由来有其他的说法吗

中国七夕节的历史由来,有哪些文化活动

作为历史及国学爱好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对请专家指正。

每年的2月14日,舶来品洋节日“情人节”总会让无数男女点燃心中的火,而商家则借机发挥,推波助澜,最后赚个盆满钵满,双方皆大欢喜。2月14日的情人节原名叫“瓦伦丁节”,是为了纪念欧洲中世纪一位为爱情献身名叫“瓦伦丁”的教士而定下的节日,流传千年,改革开放之后又传入中国,成了一年一度的爱情纪念日。

外来的洋节在国内风生水起,而我们自己的“七夕节”,也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爱情节”在很长时间里是被忽略和遗忘的。并且这个节日千百年来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了一起的,也仅仅留下了这个民间传说,而“七夕节”的真正含义,反而被忘得一干二净。到了2002年以后,这个被遗忘了很久的 中华传统古老节日重新被挖掘了出来,与春天的爱情洋节“情人节”分庭抗礼。这就意味着,如今的“七夕节”从出现到被社会追捧,也就15年时间。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汉水流域,明代学者罗颀在他的著作《物原》中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也就是说,如今的“七夕节”,最初是屈原的老上级楚怀王提出来的,此时,这个节日还和“牛郎织女”没有什么关系,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七夕节”是在“七月七日”。到了汉代,七夕节才定在夏历七月七日。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信息,而在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道:“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就是七月七日。由此可知,到了汉代才已经明确了七夕节的具体时间,并且成了固定风俗。到了南北朝之后的唐宋时期,七夕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合二为一,流传到了今天。

【七夕节有哪些文化活动】

传统的七月七日“七夕节”有许多专名,其中有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的,比如七月七、七夕; 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小人节; 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穿针节、巧夕等。这些名字毕竟都非常古老了,也不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所理解,因此改成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中国情人节、七夕情人节或中国爱情节”更恰如其分。

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包括多项民俗活动。男人在白天晒书,展示学问;而晚上则是妇女们的欢快时间,她们会有很多活动去参加,比如乞巧( 包括拜祷乞巧、穿针乞巧、观影占巧、用蜘蛛乞巧,看巧云、吃巧等) 、乞美( 包括用凤仙花染红指甲、采树叶洗头发、接露水洗浴等) 、乞子、享用专门的饮食,祭祀占卜等。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你知道七夕的由来吗

七夕是“龙头节”“道节”“情人节”即交情丶交换、票决等的节日,也是保护隐私权日。情人妇妻团聚只是其中一项内容。

现中国的旅游标志、东汉铜奔马“马踏飞鹊“(郭沫若命名为燕是不正确的,飞燕尾是V形,与喜鹊长△不同)是节徽,“七夕”的意思是马惊险的跳跃,保护夜间隐私,不能像喜鹊报喜丶公开,其只能当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摘自拙著《大众龙学》《解密红楼梦真味道》《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这是中国七夕、乞巧节的真正内涵。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让其知道,发扬广大。因为,文化是共同遵守的法则,像交通规则一样,一个人知道遵守不行。

文/刘树成


七夕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七夕节是我国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又叫“乞巧节”、“女儿节”、“情人节”。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七夕的著作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文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说的是七夕节里,少女们乞巧的情形。关于七夕乞巧之事,早在汉代便有文献记载。

七夕的起源,源自一个传说。

相传,王母娘娘的小外孙女织女,随众姐妹下凡游玩时,在人间沐浴,衣服被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给拿走了。沐浴完毕,众仙女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织女找不到衣服,被留在了人间。

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在人间吃尽了苦头,只有一头神奇的老黄牛与他相依为命。老黄牛见他可怜,就教他拿了织女的衣服。

织女美丽而善良,牛郎见后自然珍惜得不行。织女见牛郎勤劳肯干,便于牛郎结为夫妻留在了人间。还为牛郎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人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后来,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神仙与凡人私会就已经是违反天条的大罪了,何况织女还为牛郎生下了孩子!盛怒之下,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织女被天神带走了,牛郎终日思妻日渐消瘦,老黄牛见了,心痛不己。它对牛郎说:“等我死后,你披着我的皮到天庭就可以找到织女了。这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牛郎听了,潸然泪下。老黄牛死后,牛郎披着牛皮,带着孩子来到了天庭。

王母娘娘见了,恼羞成怒,拔下玉簪划了条银河,把牛郎织女隔在了银诃两岸。织女见状,极为悲伤,整日茶饭不思,隔河眺望丈夫和儿女;这边的牛郎也领着孩子,向河对岸遥望。

王母娘娘看在眼里,心中不忍,最终做出让步,准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见一次。于是民间就在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这一天,设立了七夕节。

鹊桥,据说是人间的喜鹊,在七月初七这一天,都要飞到天上,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成一座鹊桥,让两人相会。七夕夜晚,夜深人静,相恋的少男少女还能在葡萄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织女是天上最巧的仙女,能织出五彩祥云。人们相信,七月初七,只要虔心祭拜,织女定会将自己的一手巧活传于人间,使少女成为巧妇。因而,七夕节上,除了葡萄架下听情话的习俗外,少女中还流行贺双星、乞巧手的习俗。

七夕来临,少女们不但会准备“五子”敬献织女,还要举行形式多样的乞巧活动。如穿针乞巧,在这个活动中,谁穿的七孔针越多,谁的手越巧;有的还通过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方式,来向织女乞巧。

相传,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涂在眼睛和手上,人就会变得眼明手巧。有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

(一)牛郎织女的故事:王母怒将牛郎织女分开,银河相隔,七夕鹊桥相会。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二)乞巧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七姐诞、中国情人节等。是纪念织女(七姐)这个人,是女子的节日。在七月初七晚上,向“七姐”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婚姻。

(三)七夕节的七夕,要进行“七惜”活动:一惜父母养育情;二惜兄弟姊妹情;三惜夫妻互敬互爱情;四惜师长同学同事情;五惜子女孝敬情;六惜贵人相助情;七惜遇难鼎力解除情。

七夕节的来历和故事是怎么样的,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风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七夕,又名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等。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天象的认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人性化描述: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宫书〉描述天体运动,有北河鼓,上将,河鼓大星为牵牛星,左右两颗小星星,左右将,为牛郎一对儿女。织女星,又名天孙星(神话传说织女为天帝第七孙女)。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一水",指银河!

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女人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与爱情无关;从时序上不难判断,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末秋将至,古代女子们需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天上闪耀的织女星,被人们遥想成女子的保护神,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愿景。〈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七夕的节俗活动,织女是核心,女子们放下手中活计,享受游戏着各色女性特有空间的美好!

织女是巧星,是传统女性的偶像,作为七夕主角的女儿们,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所以每到七夕,女儿们都要做各种奇巧小物件,向织女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愿之后,女儿们还会互相赠送手工作品,互祝美好!

女儿们乞巧五花八门,有穿针乞巧,喜蜘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衣晒书、拜织女、拜魁星、结扎巧娃(陕西一带给扎的草人穿彩衣)等,多地还有洗头发,染指甲等,都是寓意着巧上加美之心愿!

古代女子生活范围狭小,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得巧",也许真得有一颗玲珑心吧!

〈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容颜;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七夕,无论女子们乞巧,乞美,或乞什么,都是为了自己人生如意,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七夕是怎样由来的

七夕節的歷史起源主要由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引汉朝应劭《风俗通》亦略述此传说。

后以“牛郎织女”比喻两地相隔的恩爱夫妻或情侣。

明朝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 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

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之孙女,长年织造之云锦,自嫁河西之牛郎,就不再织锦。天帝其责令两人之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之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也。相会时,喜鹊为牛郎织女搭之桥,谓之鹊桥。

古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要穿针乞巧。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蕓《小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民间还有哪些类似的传说

七夕去孝感,

邂逅七仙女。

文/世新说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刚好有事去武汉北边的孝感市。孝感是卖身葬父的大孝子董永故里,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七夕节遇见董永故里,会不会也邂逅一个七仙女呀!

历史上大孝子董永实有其人,但其故里在何方,目前全国多地都有不同说法,孝感就是其一。孝感地名由来,是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不管有什么争议,而倡导孝道德,弘扬孝文化,这终归是好事。

因为有大孝子董永,就有传说中的仙女下凡。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了玉帝第七女,于是她便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并帮助他偿还债务赎身。而当夫妻刚刚开始幸福生活的时候,玉帝却严令七仙女返回天庭,遂造成了一个人间悲剧。   

一部黄梅戏《天仙配》,把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传播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夫妻双双把家。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而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把上述两则民间故事混为一谈,总以为孝感与七夕节有关。但不管怎么样,这两则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阻碍美好爱情的憎恶与批判。我们生活的地方离孝感很近,小时候我常常想,等我长大了,就到孝感去,说不定碰上一个织女星,或者七仙女呢!

后来长大了,参加工作了,我多少次去过孝感。孝感市中心的董永公园给我很深的印象。 园内有孝子祠、仙女池、槐荫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12处。景点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美好的爱情。

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对于这一中国的情人节热度从未消减。古代七夕节有妇女穿针乞巧的传统,现代逐渐演化成浓情情人节,是情侣送礼物的日子,是玫瑰花与巧克力的调色板,是甜蜜祝福与许偌的咏叹调。

又到孝感董永故里,又到七仙女或者织女星下凡的地方。都说孝感美女多,或许是仙女的演化与传承,这里的女孩子多美丽柔情。年轻的单身男生们,七夕节到湖北孝感来吧!有可能在孝感邂逅一个七仙女哟!










七夕节的由来有其他的说法吗

七夕节,农历的七月七日。是夜间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即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之夜。它也为女人节,乞巧节。

在古代,大家妇女们会结彩楼穿七孔针,庭院中陈设陈酒脯瓜果之类,并点烛燃香以乞巧姐之喜会。

七夕,初始并非节日,它源自远古时代。远古先民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发现了天上的织女星座与牵牛星座。二星隔汉河相立。

初时,人们只是敬畏和祈祷二星之光,并无男女爱情之趣。那只是人们对自然的祟拜和敬仰而已。其诗经《大东》篇里,就有提到牵牛与织女二星的概况,但并不涉及牛郎与织女的男女爱情故事。

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最动人的故事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最宝贵的文化文学遗产。它的传说历史太悠久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大概始于战国时代,到秦汉时,天下已普遍有七月七日夜有鸟鹊搭天桥让织女渡天河踉牛郎相会的说法了。且民间传说,七月七日夜一般都会下小雨,因为牛织相会时,会抱头痛哭,即喜极而泣。雨即泪水也。

七七相会,自古示于文人笔墨之中,有数不完的相思相会,相怨相叹,相哀相愁等抑怨之情的词汇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人之咏已说明在二千多年前的时光里,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可怜和期盼相会之际,也说明在秦汉时,我国已广为流传七夕之会了。

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书有有关牛郎织女的大多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又有传记: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孙女,名为七巧,世称七巧姐。在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河西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许配婚姻?婚后两人贪图安逸,废弃劳动,天帝发怒强力拆开,中间隔条河,帝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以后可七天见一次面,不想乌鸦把话传错了,说成是以后每年七月初七见面一次。当然,这是民间传神之说。

又道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锦(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放牛人,在家常受嫂子虐待。一天,牛告诉他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取一件仙衣,在织女洗完澡去找衣服的时侯,牛郎去还给她,并要求织女和他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这样照做了,结果织女真的同意了。她们结婚后,生了一双儿女。后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人把织女捉走了。等牛郎挑住两个儿女赶到天上时,王母娘娘看到后,则拔出头上的玉簪在织女后面一画,就划出了一道天河。就把她们隔开了。织女在河东,牛郎和孩子在河西,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常常相对哭泣,其情至深,其相可哀,其境可怜。王母娘娘看到也十分感动二人的至情。于是,便允许她们以后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晚去相会一次。相会时,王母便会指派喜鹊前去河上架一座仙桥,二人相会在桥的中央。故此,人间又把七夕相会也叫鹊桥相会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天帝主宰一切的特性,也反应了爱情与勤奋的关系。它也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满婚姻的期盼。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封建制度压迫的不满。

这个传说故事,纯朴而又健康,所以它能如此久远的深入人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