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儿女的意思(后世常有人用华夏来指代汉族,但“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呢)_华夏_炎帝_女娲

本文目录

  • 后世常有人用华夏来指代汉族,但“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呢
  • 我们为什么叫华夏儿女
  • 华夏儿女是什么意思

后世常有人用华夏来指代汉族,但“华夏儿女”为何能代指中国人呢

瓷器鉴定真知堂民宿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华夏一词最早作为文化概念,出现在周朝,尊周礼,守礼义的族人即称为华夏。最初作为汉族的文化,如今华夏一词涵盖整个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又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胥氏东迁图(油画)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 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此处说明华夏一词,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那么真是这样解释的吗?

五千多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建立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为华夏先民的文化遗存。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阶段。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皆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战国时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华夏的夏很好解释,指的是夏朝,夏朝是后世公认的第一朝代,我们是夏人没错,华如何解释?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要了解华夏之华,必须知道一个人,华胥氏。

华胥氏,简称华胥,最早见于《列子·黄帝》。相传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是伏羲与女娲之母。她生在一个叫华阳的地方,有了华胥后改名(华胥国),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氏族女首领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故事。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伏羲)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伏羲)于成纪。《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

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这里保留的史迹,有华胥氏踏大人迹妊娠伏羲、女娲的雷泽所在的雷庄、华胥沟、华胥窑、华胥河、毓仙桥、毓圣桥、华胥陵、女娲谷、娲氏村、女娲陵、炼石台、人宗庙、老母殿、五龙宫、磨针观、画卦台。

关于华胥氏为中华始祖,自古以来为学者公认。按照后来史家公认的帝王世系,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氏后来为神农氏(炎帝)所代,炎帝也是华胥氏的后代,到黄帝取代炎帝一朝为帝,黄帝也是华胥氏的血脉。再到后来夏朝建立,夏启的祖先为黄帝之孙颛顼,夏朝也是华胥氏的血脉。后来的商朝,周朝,都自称为上古炎黄二帝的后代,其老祖宗也追溯到华胥氏。所以周朝诸侯,自称诸华,或者诸夏,也就是贵族正统血脉的意思。

华胥氏为伏羲女娲之母,伏羲治天下,后传位于朱囊氏(后来被尊称神农氏),神农氏是为第一任炎帝。炎帝一朝530年后为黄帝公孙轩辕所代,后经黄帝四世(颛顼,喾,尧,舜),国为夏禹所代。夏禹之子,夏后氏启破坏了自古以来的禅让制,夺取了本应该由皋陶之子伯益所代的帝位,(见《尚书虞书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朝建立。从夏开始,大国怏怏,国人自称夏人。

所以,华夏华夏,意思就是我们是夏人的王族,是正统血脉。华夏之后,到了汉代,国力强盛,我们自称为汉人,跟汉代之前自称为华夏族一样,是自豪的象征。到了唐代,国力又强盛,海外至今称中国人为唐人,来源于此。华夏民族,汉族,唐人来源于此。

我们为什么叫华夏儿女

上古时期居于华北平原的一些部落,先后冒发出了文明的曙光,诞生了伟大的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的那位)、有巢氏(教人筑巢为室,与野兽禽畜分开居住,咱们才有房子住。)等部落首领。

公元前5000年,黄河洪水泛滥,导致居住于华北平原部落死伤殆尽,幸存者复曦氏-女娲带领一小簇族人逃到关中地带,后来称之为华族,另一部分幸存者则逃亡到陕北地带,后来称之为夏族。

洪灾过后,山东半岛的东夷族看到原来华族和夏族因为洪灾出逃,而空出来的华北平原无人居住,于是他们迅速占据了今天的徐州地带,住在南边的百越族也抢占据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700年,已经迁移到陕西地带的夏族和华族后代们,时刻思归故土,于是当时夏族部落首领黄帝率族人东进归故土,渐行渐近到了今河北省涿鹿县地带;华族部落首领炎帝也率族人向东挺进,回到了中原老家今河南省淮阳县地带。 回归故土的炎帝与当时强占并住在中原的百越族发生了战争。炎帝部落兵败,逃往世代姻亲的兄弟部落——黄帝部落。

蚩尤率军追击炎帝,在涿鹿地带被炎黄联军击败,蚩尤被杀。由此,炎帝重归旧日家园。 过不久炎黄二族为生存资源问题,争夺做霸主,双方军队大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华族并入夏族,黄帝迁都到今河南新郑。因此,中原的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后人亦称炎黄子孙。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是注释还是正文不敢确定)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华夏复兴,与子偕行】

华夏,代表的是先进文明与礼仪。华夏族,代表的是炎黄子孙。

华夏儿女是什么意思

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民族。 中国人多为以上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