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请分享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_抑郁症_庄子_夫子

本文目录

  • 请分享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
  • 哀莫大于心死,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大家知道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吗该怎么办
  •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 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是什么意思
  • 中国历史上最悲观的一句话是什么
  • 朴槿惠听到终审法院判决后毫无反应她这表现是心墙高筑还是哀莫大于心死
  • 人没了,钱没花完,人活着钱没了,哪一个更痛苦

请分享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

多分享几个吧,历史上哀莫大于心死几个瞬间。

凯撒大帝的故事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在歌剧院遇到反对者的刺杀,奋起反抗,这位杰出的将领属于军队出生,但是,当他看到背后,他所信任的朋友布鲁图向他刺来的时候,放弃了抵抗,只说了句:孩子,也有你吗?后来,解密后的文件,说明,布鲁图是第二顺位继承人,是凯撒绝对信赖的对象,可以说,凯撒放弃反抗的理由非常明确。

项羽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虞姬自尽,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尽于乌江,当时残阳如血,一叶扁舟,伊人已去,生已无意义。虞姬都已经死了,留下我一人在决然的世间,有何意义?

王莽的故事

公元23年十月六日。王莽被绿林攻破,说实话,我一向对农民起义不太感冒,这是一个杂合体,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中,很多的时候,都是以人为军粮的,包括后来李自成,在攻破福王的时候,把福王和鹿直接吃了。。。。王莽没有走,他看了看夕阳,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罢了罢了,不管历史上,对王莽有何攻击,但是从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实王莽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可惜了。纵有一生理想,但是破碎之后,生不如死。一千多人陪死。(后来崇祯皇帝陪死的只有一人)。

郭威的故事

公元951年,郭威讨伐外敌,刘承祐刺杀郭威,郭威回城,只提出要保留柴妃,其余什么都不要,但是刘承祐将柴妃杀于城内,后郭威攻破城池,但是郁郁而终。所有的事情,如同过眼云烟,王侯霸业,无不进入尘土,只是感触作为记录而已。

哀莫大于心死,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大家知道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吗该怎么办

能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自己消极、悲观的情绪,说明你的抑郁情绪是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这样的情况还真不一定是是抑郁症,关键看你这样消极悲观的情绪持续了多长时间,还要看这样低落的情感是否已经明确的影响到了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抑郁症是一种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的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对人类造成巨大负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症状表现非常多样,而且也不固定,很多抑郁症患者甚至会存在明显的不典型症状,所以了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一件相对专业的工作:

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可以说是抑郁症的基本特征也是必要特征。烦躁情绪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感到悲伤,绝望,灰心丧气,“忧郁”或“情绪低落”。看起来悲伤的患者可能最初会否认悲伤,并认为悲伤使他们感到焦虑。

兴趣丧失 –对于之前感兴趣的也是单相大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患者体验的活动,兴趣爱好和活动不那么有趣或有趣,可能会报告“他们不再关心”。患者可能会退出朋友或对朋友失去兴趣,性欲或对性的兴趣也会减少。

食欲或体重的变化 –上面说到兴趣丧失,这其中也包括食欲的减少甚至丧失,我们常说茶不思饭不想,结果就是体重的明显减少。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不单单只是入睡困难,更是包括了睡眠质量差,早醒,睡眠节律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特征,睡眠障碍常常成为我国抑郁症患者最早出现的典型表现。

精力不足 –精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有睡眠障碍,有抑郁情绪,有焦虑情绪,也有抑郁症状本身的原因。精力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疲劳,即使相对轻松的活动都会让人感到明显的疲劳感。

社交退缩 -不注意社交,或者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动,是抑郁症患者常常被人识别的特征症状之一。一名抑郁症患者甚至会因此拒绝工作,拒绝外出,拒绝一切社交活动,退缩的原因可能是消极悲观的情绪,也可能是来自自我评价的明显降低。

无价值感 -消极悲观的情绪会让人感到失去价值的体现,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做法一无是处。

自罪自责 -自我评价过低常常伴随着有罪感一起出现,人们往往将一切的不幸都与自己联系起来,认为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自己。

怀疑抑郁症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确定自己存在上面情感低落的表现,以及数个其它症状表现,而且持续时间至少不少于两个星期,那么确实有可能你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及时这样,也是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由精神科医生进行面诊确定诊断的。

所以,如果你在怀疑自己可能身患抑郁症,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到精神专科医院由专业的门诊医生进行面诊后确定是否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果经过细致的精神检查已经确诊抑郁症,最好开展系统的医学治疗,对于轻度抑郁症的患者可以尝试非药物治疗的方式去改善症状,对于中度以上的抑郁症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开展药物治疗,因为中度以上已经明显影响生活,非药物治疗也是完全无用的,希望我们要科学的看待精神疾病,及时的治疗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

如果对抑郁症的表现可治疗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留言一起讨论下,也可以私信我,我会帮你解答的。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谢邀。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大多是用来指代对一件事情,或者对一个人完全失望,以至于进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就是随便你怎么样吧,反正已经与我无关了。

现在对于“心死”的解释,基本上就是认为个人完全失去了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心如古井,不起波澜,有如一潭死水。

现代大众理解其实很简单,还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

没有了。所以这是形容悲哀、悲伤到了极致。

不过这是口头理解,实际上官方的解释并非如此。

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这里的解释就比单独的情爱之伤要广阔多了。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习以为常,我们对世风日下的冷漠旁观,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心死”的范围,这种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瞬间整个认识就上了一个层面,远比在感情中的绝望更加有高度。

很明显这是对文言文的世俗化,因为我们上溯根源,就会发现庄子的本意确实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于道家生死观的认识,而并非浅层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变化。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庄子的生死观。

老庄道家思维中,老子探讨“道”和“德”的含义,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规律,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底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则是以老子人与自然的思维为起点,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死,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的人类价值体现。

庄子认为生死本一,并没有区别,生死的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不仅生死如此,万物也平等如一,此为“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是由精神和肉体两种元素组成。咱们用写文章打比方,即内容和形式。而作为形式的肉体,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其他的形式,比如风、气,这只是“道”的形式转换,并不代表着“道”的消失。

而这种转换,在平常人看来,就是死。

为什么他老婆死了,庄子不但不悲哀,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夫人不过是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他没有死的概念,自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哀——这种思维被用来安慰活着的人,实在是属于大众对死亡无可奈何地接受。

因为无可奈何,所以无法不悲伤,只能减弱而已,而庄子是真的从内心就没有悲伤,表现看起来相似,其实对事物内核的理解完全不同。

这种肉体消失转化,就是形式的转变,为了写出来让后学看懂,庄子使用了“人死”这个词。

那么“心死”,自然是指精神方面的死亡、丧失。比如失去上进心、失去思考能力,失去辨别能力,也就是说关于思想的任何活动都停滞了。

用现代医学的例子来说,“心死”是“脑死亡”,而“人死”是器官衰竭死亡。

那么是“脑死亡”可怕,还是人体功能丧失可怕呢?

都一样可怕。

但是人体功能丧失有全部和部分,部分者缺手缺脚,那可比脑死亡要好多了,甚至还可以正常生活;严重的全身瘫痪,可只要没有“脑死亡”,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有求生意志——因为精神还在,因为心没死。

这样简单地类比,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心死”,而“人死”要稍微次之呢?

就好像脑死亡、植物人(类脑死,但是有可能复原)、全身瘫痪,三种非常可怕的境况让人选,如果有得选又必须选,只怕全身瘫痪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选择吧。

有人说,我宁可死,也不要瘫痪——这个其实未必能以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旁观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表态的。

庄子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能够到达那个境界,就是“逍遥游”了。精神不用凭借任何力量,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畅游。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庄子自身也并没有达到,但是他提出“坐忘”、“忘我”等方法,希望能借“呆若木鸡”达到这种境界。

庄子追求“大用”,即心的存在和延续,而“无用”就是肉体的无用,所以“无用”才能致“大用”。歪脖子树因为不成材,得以保存,其实不过也就是说借助形式的“无用”,保住了心的“大用”。

所以这句话翻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说:“停止思考的人苟活于世,比肉体死亡的人更加可怜”。

即使在今天,同样有其正面意义。

“肉身无法百年康健,精神可以万世传颂”,这种对高于肉体的精神追求的理论灯塔,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意义、生命价值追寻也有着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如果纯粹只是用来分手,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

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言简意赅,形容恰当。一个人悲哀大过于心死,那是遭受了多大沉痛的打击才会如此。心死,心已经麻木了失去知觉,意志消沉,没有思想,躯体犹如行尸走肉。
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看过吧,女主人公整天食不知味,夜不能眠,自我封闭,如同孤魂野鬼幽幽荡荡。那又怎样?生活中大多不尽人意,生老病死、命运不公、感情不顺、社会残酷……,面对种种的打击,有的人心生抱怨、失落、困惑、麻木、甚至自暴自弃,钻入牛角尖就再也出不来了。
那生活还要不要继续?事实终究已成事实,不管怎样都要去勇敢面对,征服它,克服它,只要多点耐心等待,时间会让事实越来越明白。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事实越来越不感兴趣,因为事实常常不如人意,如果改变不了事实就学着接受现实,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享受那其中一二吧。
所以,人要是真的感到“哀莫大于心死”时,此时最需要的是致虚,不去幻想,不去纠结,唯有这样才能守静,放空自己才能守住清明,保留能量重新出发。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悲哀比心已经死了更悲哀,没有什么悲伤比不出声音更悲伤。

“哀莫大于心死”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扩展资料:

《庄子·田子方》节选: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中国历史上最悲观的一句话是什么

中国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我们的阶级敌人斗,才能保卫我们国家的江山万年红呵!

朴槿惠听到终审法院判决后毫无反应她这表现是心墙高筑还是哀莫大于心死

对于一个生无可恋,亦生不如死的朴槿惠来说,即使天塌下来都不会心生涟漪,何况是驳回重审这件小事矣!

朴槿惠曾亲历父亲朴正熙当年的辉煌与壮举……也曾亲眼目睹父母为国家先后付出了宝贵生命……况且自己也曾坐过青瓦台总统的宝位……面对一切已成空的今日囹圄,估计心如死灰的她,已经进入物我两忘的入定境界,任它东南西北风,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想当年,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至厄尔巴岛时,还心存妄想、图谋复辟。但再度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后,便已知晓,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了。

朴槿惠虽无拿破仑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生,但她确实在韩国的历史上重重书写了一笔,并以她的不争来抗争国法对她的审判。

对她而言,法律的无情可以接受,却无法忍受人和权利的背弃与滥施。

但脚上的泡毕竟是自己走的。因此,她既怪不了天也怪不了地,要怪只能怪自己的交友不慎,否则,怎么会有文在寅高高在上的今天呢?

文在寅要想坐稳总统宝座,绝不允许放”虎”归山,就像当年的英国人对待拿破仑一样。

韩国最高法院的发回重审,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难道前面29个月的调查与审判,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吗?

估计乍一听到此消息的朴槿惠的心里会暗自苦笑。既笑韩国地方法院瞎子点灯白费的蜡,又笑文在寅总统的良苦用心。可以想见,自己的存在还是挺有威力的,就像是少帅张学良。

人没了,钱没花完,人活着钱没了,哪一个更痛苦

都不痛苦!1,一个人去世前,留下了万贯家财,让子孙后代继承,有什么不可?在旧时代,富家子弟才能读书求学,才能考取功名。什么朝中大臣,县令州官,大多是进士及第?一个人留下的钱财给子孙筑起了起步的高台,何来的痛苦?

2,人活着钱没有了,这是世人常常遇到的事情。李白诗云:“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钱可以去挣,只要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牛奶和面包都会有的。当你的劳动付出创造出财富来的时候,心里的获得感油然而生。那个时候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吧!

(图片摘自头条作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