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欲不胜簪的意思(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_白头_惊心_杜甫

本文目录

  •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 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二句话出自于杜甫的《春望》,是整首诗的尾联。这二句诗可以说是《春望》这首诗中,最不出彩的一联。充其量也只是衬托了整首诗的首联、颔联与颈联。按说诗的尾联,是对整首诗的升华,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二句诗,做为尾联,并未神奇地起到整首诗的升华作用,而且显得过于平淡。

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千古流传,其原因在于诗的首联、颔联及颈联,这诗的首联、颔联与颈联,有一联都是神来之笔,每一联单独拿出来也是惊世之作。要理解到这一点,细分析原诗。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春望》,一开言便把当时的社会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国是残破的国,民是民不聊生的民,虽然在这春日里放眼望去,山河依然,但国已残落,那曾经繁华似锦的都市,现在也是杂草丛生,一片狼藉,有只那杂草在旺盛的生长着。这首尾立意高远,表象残烈。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才是诗的精华部分,是整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国破山河在,”对于有正义感的杜甫来说,他怎么会不悲感呢,这种壮烈的悲感,用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表达,真是即形象又把那种悲烈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出来。当“我”悲叹时,那常开笑颜的花也溅上了眼泪,并滴滴落下,这时诗人已将那花上之露珠儿想象成为了花的眼泪;当“我”悲叹时,那常欢歌鸣唱的鸟儿也被惊的心惊胆战,向天空逃飞而去。这二句诗,真是千古绝唱。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处于烽火年代,人处于战乱年代,而且这战乱还持续了很久。这里“三月”并不指三月份或持续了三个月,而是指很久的意思。由于人处于战乱年代,许多人被卷入战争,就是写一家书也难以寄出或收到,一封家书简直可顶得上万两黄金,这进一步表明了当时社会的民众的流离失所。

※《春望》这首诗,最不成功的一联就是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甚至可以说,是整首诗中的败笔。用头发越搔越短,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来升华整首如此神奇的《春望》,的确显得平淡了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