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天地玄黄》观后感?天地元黄还是天地玄黄_天地_易经_宇宙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天地玄黄 天地 易经 宇宙

本文目录

  • 纪录片《天地玄黄》观后感
  • 天地元黄还是天地玄黄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怎么来的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洪荒有可能是指的其他星球吗

纪录片《天地玄黄》观后感

纪录片《天地玄黄》观后感 影片《天地玄黄》是一九九二年美国出品的著名记录片。英文名为《Baraka》这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人类和地球是伟大的,是高深莫测的,要为人类和地球祝福和祈福。中文翻译为《天地玄黄》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滋养和哺育作用,所以我们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该影片无论从人、环境和音乐等角度来看,用“高深厚重.神秘莫测”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部影片共六集,每集十六分钟。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具神秘色彩,为我们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有如火山爆发,摧枯拉朽。人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世代更迭,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超出人的想象。破坏环境,战争,最终也将惩罚到人类自身。 人和环境再怎么进化,人于人之间的孤独也没有消除,心灵的孤独却在不断加深。孤独和焦虑,使人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宗教和信仰的力量就变得强大和深厚,导致了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空前的虔诚而顶摸礼拜。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人和环境的关系和命运。 曾看过一篇小说,名叫《往何处去》。看了电影《天地玄黄》,不禁耽忧:面对黄天厚土人和环境在不断进化,如此强大的人和自然,就像两柄双刃剑,人类和自然最终“往何处去”啊?

天地元黄还是天地玄黄

是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

扩展资料:

《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不是无病呻吟吗?能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吗?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试着解,大家来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四书》、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承认它确实存在,“不论”是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怎么来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开篇的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古人对宇宙的想象和直观描述,认为宇宙(天地)繁杂,黑而能明,横贯阴阳,宽广、无边无际;遥远、无始无终。其中“玄黄”语出《周易·文言·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作为天地的代称。“宇宙”语出《淮南子·原道训》:“幽而能明……紘宇宙而章三光。”意即暗而能明……维系着宇宙而使日、月、星发光。对于“宇宙”的含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玄,黑。洪荒,这里可以理解为宽广、无边无际;遥远、无始无终。紘,维系。章,古通“彰”,彰显。

有鉴于此,天地,就是宇宙。天地怎么来的,就是宇宙怎么形成的,我已回答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洪荒有可能是指的其他星球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所著的《千字文》长诗。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千字文供皇子们学书。《千字文》形式为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共1000字,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文笔优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修身养性、人伦道德、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释义为: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浩渺无际,辽阔无边。开篇意图从开天辟地之说,谋篇布局,总揽全文。“洪荒“在这里应该包涵有其他星球的含义,因为紧接着下句:“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就体现出了宇宙里不仅有太阳、月亮,而且有更多的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布满了浩瀚的天空。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列阵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智慧认知宇宙太空,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