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德国诗人】_歌德_浮士德_郭沫若

歌德简介

歌德,J.W.von(汉语拼音:Gede;拉丁文: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1749-08-28~1832-03-22),德国诗人。

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研究自然科学,并参与政治活动。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德语文学,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写作的同时,歌德阅读大量古代的和当代的名著,包括中国小说。

由于广泛与外国文学接触,并且看到一些新型的杂志,他深信一种世界文学将要形成。

他说,这些杂志的读者逐渐扩大,它们将最有效地“促成一种我们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学”。

在歌德大部分的文艺创作中都贯穿着一种有扩张、有收缩、有突破、有限制,不断变化、永不停滞的辩证思想。

这种思想是从歌德的个人经历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形成的。

他的诗歌往往从个人的感受引申到广大的宇宙,有时又从外界的自然回到自己的内心。

歌德自己也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埃格蒙特》是扩张性的著作,而《克拉维果》、《施泰拉》则是收缩。

最显著的是两部巨著:《浮士德》主人公的无限的追求是扩张,《威廉·迈斯特》则强调收缩,《漫游时代》的副标题则是《断念者》。

他一再表示,他著书立说,都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特殊中反映一般,因而人们说歌德是现实主义者。

但不能忽视歌德作品中也有从概念出发的,也有浪漫主义的。

《浮士德》第二部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歌德很早就享有盛名,但是他生前的荣誉主要建立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第一部上,他后期的作品往往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的抒情诗集《西东合集》在他逝世后几十年内第一版还没有售完。

《浮士德》第二部脱稿后,歌德将其封存,认为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不肯付印。

歌德的诗歌影响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德语诗歌。

德国的长篇小说很大部分是描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成为这类小说的榜样。

至于《浮士德》在德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由郭沫若译成中文,在中国青年中也引起强烈的反响。

此后郭沫若继续把《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译成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歌德作品被译介的日益增多,至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8卷本和14卷本《歌德选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