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_玛格丽特_米切尔_亚特兰大

玛格丽特·米切尔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7年出版《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资料

外文名:Margaret Mitchell

出生日期:1900年11月8日

去世日期:1949年8月16日

国籍:美国

性别: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玛格丽特·米切尔少女时期

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一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头一回,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童年时代听过的恐怖战争故事像幽灵一样回来纠缠她,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与失眠的痛苦,这也将折磨她一生。

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卫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郝思嘉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母亲梅贝莉。

情感生活

1918年结识了一名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

1934年一直支持和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合。

健康状况

1949年8月16日因车祸逝世。

获得荣誉

获奖时间

获奖作品

奖项名称

获奖结果

1937

普利策奖

(获奖)

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人物评价

【我读玛格丽特·米切尔】

抛诸去日,紧握朝阳

朝海专栏

偏执的无神有鬼论者,因为信仰文字与音符的倾诉力量而投身到孜孜不倦地创作中去。崇尚金属精神的不靠谱女主唱,要写遍人性丑恶也要乐观犯二的脱稿小说作者,无可救药的古典文学痴迷幻想家。新浪微博:@朝了个海的猫

说起上个世纪里美国的女作家们,便不得不提起一个传奇的名字。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之大,从它一经出版,前六个月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中可见一斑。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使它在1937年荣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更不用提小说改编的电影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它更加声名远扬,以至于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被翻译成27种文字,畅销全球。

玛格丽特·米切尔绝对称得上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玛格丽特·米切尔之墓。

她出生在1900年那个新世纪的开始,象征着一切消亡与一切诞生的时代。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是她的故乡。父亲是律师,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主席。作为南北战争中落入北方将领舒尔曼手中的南方要塞,那个燃烧的夜晚成了每个亚特兰大市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受到父辈们的影响,玛格丽特自小便对那个未知的战争年代充满好奇,这好奇敦促着她探寻一切历史的痕迹。她骑马与老兵出游,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再加以肆意想象。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只怕正是日后那个伟大的故事的雏形。

玛格丽特极善于从眼睛来描写人物特点,常常寥寥数笔便能使人活灵活现。她不喜隐喻,不用复杂的形容辞藻,不爱华丽的排比句式,更拒绝朦胧婉转的表述。她只是忠实地、利落地,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脸庞如实描绘出来。常常觉得,米切尔用于写作的笔必定有着极其锋利的笔尖,才助她写作时如风般迅疾而不拖泥带水,席卷之后,隐隐现出女性的柔美之感。小说一开篇便是极锋利的一句:“斯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就不会这样想了。”然而犀利过后,她又细细地公正地描述了这位女主角的长相,像是怕人想象不出似的,一眉一眼都实打实地写在纸上。最妙处是写眼睛。斯嘉丽猫一样狡黠的绿眼睛,瑞德巴特勒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礼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孔,处处透着它的灵魂,每每都比人物动作更快地反应出情感。即便是玛格丽特本人有意贬损的人物,她也调皮似的着意从眼睛落笔,像她借斯嘉丽之口形容英迪亚的睫毛稀疏如母兔,当真是又形象又刻薄,叫人忍不住也学着瑞德巴特勒一样,低低坏笑出几声来。

写人写实,写事更加真实,这是玛格丽特明显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一点,她的文法似乎更像她个性本身,说得再直白些,或许更像她笔下的斯嘉丽一样,毫不避讳。细观玛格丽特的一生,桩桩件件,似乎都能和她笔下的故事有所牵连。《飘》的故事落脚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取材于可信的历史故事,再加上米切尔本人的个人经历,几乎是真实到触手可及的地步。譬如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阿希礼的原型便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斯嘉丽的几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活的活力而选择逃避,这和文中的斯嘉丽是多么异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痛苦,人们如何从她的文字里读得出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玛格丽特·米切尔工作照

事实上,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温厚的女性主义光辉,也是玛格丽特所独有的。她的外祖母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常常站在公众场合的凳子上,用传教士布道式的口吻高声谴责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玛格丽特想必受其影响颇深,然而却未如此激进。她用一种缓缓的,却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的独特力量。玛格丽特不曾大肆批驳老旧的陈词滥调,只用一个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剪影,描画出一个个战争中还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当读到斯嘉丽站在十二橡树庄园的废墟中,对着残阳发狠念出的誓言时,不知多少姑娘颤抖着蓄满了双眼的热泪,手掌也忍不住紧紧捏住一个小小的拳头,心里默默念着:明天将是新的一天,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飘》的成功也不能不归功于约翰·马什,这个白天做广告人辛苦赚钱,晚上为妻子玛格丽特充当编辑的慧眼伯乐。马什的出现当真拯救了当时陷入屈辱和痛苦的玛格丽特,他赏识她的天赋,鼓励她阅读创作,为她“舍弃一切去拥抱这种天赋”。总觉得马什对于玛格丽特而言,正是斯嘉丽身旁的瑞德巴特勒,是良师益友而又含情脉脉的存在。或许我们也不该抱怨那些不能抓住的爱情,不必痛苦流连于难以完整的欲望。实在是不错过错的,便不能遇到对的。玛格丽特的初恋若不夭折,世上便必然少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斯嘉丽若不曾失去阿希礼,又如何体会到瑞德的可贵与美好呢?只盼世人多有玛格丽特一半的幸运,而少一分斯嘉丽的懵懵懂懂,浑然不知吧。

《飘》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带来了空前的名声与财富,却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她曾希冀的宁和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实则玛格丽特已在作品中抒发了这样的无奈,人们无法选择生活带来的痛苦,却可以拍一拍身上的土,起身紧一紧拳头,笑着说一句:“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人物观点

尽管米切尔生前从未公开支持奴隶制,但其作品却包含了对北方的不满,以及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怀念。米切尔既不认为奴隶制是坏事,也不赞同黑人与白人平等的观点。

关于逃亡奴隶

乱世佳人

对三K党的态度

三K党是内战结束后在南部形成的一个是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奉行白人至上主义。但在《飘》中,却把三K党描绘成保卫白人妇女的侠义团体。整个第四十五章描写了三K党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小说中所有的“真正的南方人”都参加了三K党:媚兰、希礼,以至连斯佳丽的第二个丈夫——那个“向来精神萎靡,无所作为”的甘扶澜——也是三K党员,而且为了给自己的受了黑人袭击的老婆报仇,“光荣殉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