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中国电影导演】_影片_参加_编导

沈西苓简介

沈西苓(1904~1940),中国电影导演。

原名沈学诚,浙江德清人。

中学时代热爱绘画,大学毕业后曾去日本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并对话剧产生兴趣。

1928年回国,参加创造社,从事文艺译著。

1929年加入上海艺术剧社,参加演出并自任导演。

1930年与许幸之、王一榴等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

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发起者之一。

后应天一影片公司之邀,从事美工布景工作,并对电影编剧艺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1932年,编写了以上海女工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女性的呐喊》。

后离开天一公司,入明星影片公司任导演,并参加创办中国最早的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

1933年,自己导演《女性的呐喊》,在中国银幕上表现了女工的生活。

影片反映包身工的非人遭遇和觉醒,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同年,又完成了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时》。

以新颖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蒙太奇处理,真实地表现了30年代都市生活中尖锐的阶级矛盾。

影片完成后被无理删剪、扣压,他愤而一度离开电影界,以示抗议。

1934年,与郑正秋合作,参加影片《姊妹花》的拍摄。

后参加拍摄《女儿经》,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妇女的生活。

1935年,编导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乡愁》和描写黑暗社会劳动妇女悲惨生活的《船家女》。

这两部影片独具艺术特色,画面剪辑、节奏、音响都处理得很好,具有一定感染力。

1937年,在改组后的明星影片公司二厂编导了《十字街头》(见彩图)。

影片个性鲜明、剪裁简练、集中,很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成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抗日救亡的电影、戏剧活动。

1938年,在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被中国电影制片厂聘为编导委员。

1939年编导的影片《中华儿女》,以4个故事短片交织组成中国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亡的动人画幅。

1940年12月17日病逝于重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