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马鲁丁【中国元初西域天文学家,又名札马剌丁】_阿拉伯_西域_天台

札马鲁丁简介

札马鲁丁( Jamāl al-Din ),中国元初西域天文学家。又名札马剌丁。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在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位时,曾招请回回天文学家为他服务。

札马鲁丁等人约于13世纪50年代应招而至。

累迁集贤殿大学士。

据英国李约瑟等的研究,札马鲁丁是波斯马拉盖城的天文学家,受当时统治波斯等地区的旭烈兀汗(忽必烈的弟弟)的派遣而到忽必烈处的。

至元四年(1267),札马鲁丁献上他编的《万年历》,这是一种回历。

元政府每年编印数千本,颁发给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同年,札马鲁丁负责制造了7件阿拉伯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称为西域仪象):①咱秃哈剌吉,为托勒玫式的黄道浑仪(见浑仪和浑象)。

②咱秃朔八台,为托勒玫式的长尺。

③鲁哈麻亦渺凹只,一种测量太阳过赤道时位置的仪器,用来定春分、秋分的时刻。

④鲁哈麻亦木思塔余,一种测量太阳过子午线时位置的仪器,用来定冬至、夏至的时刻。

⑤苦来亦撒麻,即天球仪。

⑥苦来亦阿儿子,即地球仪。

⑦兀速都儿剌不,阿拉伯天文学中常用的仪器——星盘。

至元八年,元政府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建成回回司天台,即以札马鲁丁为“提点”(相当于台长)。

回回司天台由西域天文学家用阿拉伯仪器进行观测,负责每年编印回历,供政府颁发。

回回司天台还藏有西域文字的天文、数学书籍,其中有托勒玫的《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

因此,上都回回司天台曾是中国一个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

札马鲁丁首先把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元、明两代,编回历一直是中国天文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郭守敬的简仪的百刻环上把一刻分成三十六等分,就是阿拉伯天文学中360°分划制的反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