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埃尔加【英国作曲家、指挥家】_爱德华_埃尔_英国

爱德华·埃尔加简介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爱德华·埃尔加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爱德华·埃尔加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爱德华·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1885年爱德华·埃尔加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在爱德华·埃尔加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爱德华·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序曲《弗鲁瓦萨尔》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

直到爱德华·埃尔加将近4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气。爱德华·埃尔加为地方音乐节谱写音乐,并逐渐被人重视。1899年在他42岁的时候,爱德华·埃尔加的第一步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并在伦敦由德国指挥家HansRichter指挥首演,获得成功。1900年他又创作了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根据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的诗词谱曲)。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英国音乐开始复兴的标志。1901年他创作了他的5首《威仪堂堂进行曲》的第一首(最后一首创作于1930年),好评如潮,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爱德华·埃尔加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此后他又写了序曲《在伦敦城中》(1901)、清唱剧《基督使徒》(1903)和《王国》(1906)等一系列作品。1902年到1914年之间,爱德华·埃尔加四次访问美国。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08年爱德华·埃尔加的《第一交响曲》一年之内演出了一百场。1911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同年他获得功绩勋章,此后专注于大型器乐曲的创作。如《小提琴协奏曲》(1910)、交响练习曲《福斯塔夫》(1913)、《大提琴协奏曲》(1919)等。1912年爱德华·埃尔加又搬到伦敦居住。1920年后,由于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创作。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1934年2月23日爱德华·埃尔加卒于伍斯特。

爱德华·埃尔加背景

1920至1940年现代主义雷厉风行,在史特拉汶斯基、巴托克、普罗高菲夫、米尧当道的这段时间,大多数音乐家都会鄙夷「艾尔加是伟大作曲家」的这样想法,认为爱德华·埃尔加不过是个名过其实的乡巴佬,或许能哗众取宠于一时,只为了当时的英伦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国的重要作曲家。他是英王爱德华派的重要人物,生性陈腐,是英国保守反动势力的馀党,简直就是英王爱德华俱乐部的绅士典范。人们据此推论:艾尔加必定是一个创作鄙俗和主战音乐的承命乐匠。

爱德华·埃尔加遭遇

爱德华·埃尔加被打入冷宫达数十载的原因,并不只因为他与视浪漫主义如芒刺在背的新古典主义时代背道而驰,另外还应归因于英国当时以瑞夫.佛汉.威廉士为代表的民族乐风崛起,以及伊莉莎白乐派的卷土重来。当时世界乐坛吹起一阵民族热潮,匈牙利有巴托克,捷克有杨纳杰克,丹麦有尼尔森,芬兰有西贝流士,而美国也有艾伍士(尽管没人知道艾伍士的音乐)。这些国民乐派音乐家一跃而登上乐坛高位,把本国的民间乐风吹得震天嘎响。不过爱德华·埃尔加却不愿凑热闹,他相信作曲家的要务是发明曲调,而非一味抄袭,或者把古代怪异的曲调炒热再用。

爱德华·埃尔加影响

嗣后,在1889年出现了『富罗沙尔序曲』,这阙爱德华·埃尔加的首部重要作品展现的,是一位作曲家对后期浪漫乐派庞大的管弦乐团响度的特殊感受与控御力。供合唱团与管弦乐团演出的『黑骑士』(1893)、『奥拉夫国王』(1896)、『加拉塔卡斯』(1898),吸引来更多人的兴趣。到了1900年,爱德华·埃尔加就已经是英国享誉最隆的作曲家了,尤以1899年的『谜语变奏曲』发表之后为然。这是他以管弦乐为朋友所绘的肖像。爱德华·埃尔加对外宣称,这首乐曲的主弦乐还有「一段听不见的旋律」重复遥相对应。至今尚未有人能够解释那段神秘且听不见的旋律,这真是『谜』中之谜。

爱德华·埃尔加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爱德华·埃尔加著名的有: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基督天使》《王国》,音乐会序曲《安乐山》,音诗《法斯塔夫》,《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Salutd'Amour》(爱的赞礼),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威风凛凛进行曲》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