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君黄【汉成帝、哀帝时为谏议大夫】_阆中_县志_王莽

谯君黄

谯君黄介绍

谯君黄,西汉末期巴郡垫江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人,汉成帝、哀帝时为谏议大夫。

谯君黄人物生平

时王莽当朝,以谦恭下士笼络人心,虽外戚篡权阴谋昭然若揭,而满朝文武官员都俯首贴耳,争相依附。独谯君黄不为权势所倾。王莽篡位后,他毅然告老还乡。继而蜀君太守公孙述称兵成都,独立为王,号为成家。他想借谯君黄之名号召天下,曾数次征召谯君黄人仕。但谯君黄表示既不仕伪朝,亦绝不仕叛臣,坚不愿就。于是他闭门谢客,以躬耕读书,终老一生,年八十余岁卒。明万历《合州志》记乡贤以谯君黄为第一人。”

谯君黄相关记载

之所以令人吃惊,是早于万历的明嘉靖《保宁府志》记载谯君黄是阆中人,明清至今各种版本的《保宁府志》、《阆中县志》都有相同的记载,更早的记载则见诸《华阳国志》、《后汉书》。东汉国史《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独行篇》)开宗明义写道: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所记史事与《合州志》记载大体相同,但更为详细。

王莽篡位后,谯玄“纵使者车,间窜归家, 因以隐遁”。他是驾使者车逃回家乡的,而不是“告老还乡”。公孙述几次聘谯玄出山未果,便派使者备礼再征,“若玄不肯起,使赐以毒药”。谯玄仰天叹曰:“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其子谯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愿以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谯玄卒后,“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美之,诏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还玄家钱。”

《保宁府志》、《阆中县志》除记载谯玄外,还载有他的父亲谯隆、儿子谯瑛的事迹。阆中人谯隆任上林令时,汉武帝欲扩大园苑,纵情游乐,谯隆大胆劝谏,汉武帝采纳了,升谯隆为忠正侍中。谯隆的最大贡献,是把同乡落下闳推荐给汉武帝,遂有落下闳参与创制的《太初历》。谯瑛也是著名学者,曾为东汉明帝讲《易》,任北宫卫士令,尚书郎。《阆中县志》载阆中“乡贤祠”中,汉代谯隆、谯玄、谯瑛祖孙三代都列名塑像。

东汉光武帝刘秀“策诏祠以中牢”,意思是诏令巴郡为谯玄建祠庙,以猪羊二牲祭祀,即所谓“中牢”。这祠庙在何处?道光《保宁府志》载:“谯玄庙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除记有这一句外,还有附录:“按毛于逵(清代学者)志稿一条载,谯元(清代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祠在南岩下,今废,只存读书石洞。信如所言,是南岩另有祠矣。人皆知南岩为三陈读书处,未有知谯君黄者。二事后先辉映,名山倍觉生色。第未审此条何据,要当有所本耳。”宋代出兄弟状元将相的三陈(尧叟、尧佐、尧咨)读书岩,在宋以前有何遗迹?有人研究认为,上古伏羲藏天书(八卦)的“琅环福地”(藏书处)可能就在此处,有“琅环福地”即“阆环福地”之说。毛于逵志稿中载“谯元庙在南岩下”一条,县志编纂者因未找到依据而未正式采信;只是附后供人参考。而“县东一百二十里”这个方向却是肯定的。

在阆中市东沿302省道约50公里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古镇。镇民中流传有关于谯玄的传说,这又让人有些惊异。一位镇干部给笔者指着镇东边远山说,古谯玄庙就在那个山上(已废),距老观镇十多二十里。近一点的山叫天回山,是因当年朝廷派来的使者四处寻访谯玄,走到山下才听说谯玄已回到老观,于是返回。使者是“天子”派来的,代表“天”的旨意,所以此山被后人取名“天回”。使者回到镇北小山下的馆舍中寻访,逢人便说朝廷仰慕贤才,所以这座小山头至今还叫“慕贤山”。其实谯玄当时也住于馆舍,当使者明白失之交臂时,谯玄已离开,回到方山脚下的谯家湾了。谯家祖居镇北边的谯坝,后迁往谯家湾,至今叫谯庙子村,住着许多谯姓裔孙。名镇老观孕育过汉代“三谯”,世代老观人感到荣耀。那些传闻和遗迹,也足以映证国史和府志、县志关于“巴郡阆中人也”的记载。

《合州钓鱼城》(王爵英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